北宋開寶九年,在位十六年的宋太祖趙匡胤,召見他的弟弟趙光義飲酒,次日清晨,趙匡胤被發(fā)現(xiàn)在萬歲殿中去世,享年五十歲,其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關(guān)于北宋初年的皇位傳承事件,從當(dāng)時開始,一直就是一樁懸案,趙匡胤去世時,留下兩個兒子,分別是二十六歲的次子趙德昭和十七歲的四子趙德芳。
從年齡上來看,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尤其是趙德昭年紀(jì)都比較大了,完全具備處理和掌控政務(wù)的能力,為何趙匡胤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也沒有立兒子為太子呢?
“金匱之盟”一個杜撰出來的傳位故事
關(guān)于宋初的傳位事件,說法非常多,而且大多都是宋朝時期就流傳下來的,其中之一就是“金匱之盟”的傳說。
有一次趙匡胤去看望母親杜太后,杜太后問他,知道為什么可以獲得天下嗎?趙匡胤回答說是祖宗保佑,杜太后不滿意,說是因為后周的皇帝年幼,他才能黃袍加身。
所以,要求趙匡胤以后傳位,一定要先傳給弟弟趙光義,再傳給弟弟趙廷美,然后再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這樣就能保證宋朝繼位的皇帝都是年長的。
但是這個故事看似合理,其實卻缺乏基本的依據(jù),首先在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他才只有三十四歲,兒子趙德昭已經(jīng)九歲了,顯然對于此時年富力強,立志一統(tǒng)的趙匡胤來說,不存在考慮傳位的事情。
而黃袍加身的次年,趙匡胤就一手策劃了“杯酒釋兵權(quán)”的戲碼,解除了部下有威脅的大將的兵權(quán),從此之后,宋軍中已經(jīng)沒有可以威脅到皇位的實權(quán)人物了。
此時即使趙匡胤立馬就崩逝,傳位給年僅十歲的兒子趙德昭,也很難出現(xiàn)如同五代時期的將領(lǐng)篡位的事件了,因為威脅皇權(quán)的大將,都已經(jīng)被趙匡胤趕回老家釣魚去了。
而趙匡胤進行軍事改革,保證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權(quán),將領(lǐng)對軍隊的掌控力直線下降,杜太后用“黃袍加身”的故事勸說趙匡胤傳位,根本就站不住腳。
而且對于開國之君來說,父母的話,又會有多少影響力呢?所以,關(guān)于“金匱之盟”中“三傳位”的說法,基本可以斷定是宋太宗趙光義的自圓其說罷了。
“燭影斧聲”,一場弒君奪位的陰謀
與“金匱之盟”相對應(yīng),還有另外兩個關(guān)于奪位的說法,流傳最廣的是“燭影斧聲”的說法,記錄在宋神宗時期的《湘山野錄》中,是北宋一部筆記體的野史。
記載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晚間,當(dāng)時已經(jīng)身患病癥的趙匡胤召見趙光義飲酒議事,兩人喝酒的時候,把左右侍從宮人都屏退了,沒有人知道他們聊了什么。
外面的人只能從燭火照耀下的人影看到,趙光義經(jīng)常站起來,離開座位,有躲避的情況,兩人喝完酒已經(jīng)次日的三更時分了,聽到趙匡胤柱著戰(zhàn)斧,支著地對趙光義說“好為之”。
四更的時候,趙匡胤就被發(fā)現(xiàn)死于萬歲殿內(nèi),隨后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
與“燭影斧聲”同一時期的,還有司馬光的一段記載,趙匡胤駕崩時,內(nèi)宮之中的宋皇后派宦官出宮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宦官王繼恩卻將趙光義召進宮中,發(fā)動奪位行動,奪取了皇位。
從這兩個傳說來看,宋朝當(dāng)時人們普遍認(rèn)為宋太宗趙光義能夠繼承皇位,并不是通過正常手段獲得的,而是通過一些爭權(quán)奪位的伎倆,才奪得了本該屬于侄兒的皇位的。
人們之所以普遍認(rèn)為趙光義的皇位來路不正,主要是因為他上位之后,用了不少逼死了對他地位有威脅的兄弟和侄子,比如他的四弟趙廷美,以“三傳位”來說,是下一任皇位的繼承人,卻被趙光義降職處理,安置房州,不久就抑郁而終了。
對于他兄長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年長的趙德昭在趙光義上位的第四年,就被他逼迫自殺了,兩年后,年僅二十二歲的趙德芳,更是因為“寢疾薨”死得不明不白,這不得不讓人懷疑趙光義的人品和繼位問題了。
宋太祖趙匡胤無法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最大的阻礙就是弟弟趙光義
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quán)”解除了武將對皇位的威脅,但是他卻忽略了最大的危機來自身邊,沒有任何一個父親,不想把自己的東西傳給兒子,趙匡胤雖然沒有立兒子為太子,但也沒有指定趙光義為皇太弟,說明他從來就不想傳位給趙光義。
在陳橋兵變中,趙光義是直接的參與和策劃者,作為從龍功臣,兼皇帝的親弟弟,他也獲得了豐厚的匯報,先是升任殿前都虞侯,不久又任泰寧軍節(jié)度使,很快又被封為大內(nèi)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
這樣在趙匡胤在位的前期,趙光義基本上對禁宮內(nèi)外的實權(quán)部門都留下了足跡,趙匡胤之所以這樣信任和重用他,是因為同為趙氏的子弟,趙光義能夠幫助他穩(wěn)定朝堂的局勢。
隨著北宋王朝逐漸統(tǒng)一大業(yè)的推進,趙光義晉位為晉王,改任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地位在宰相之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再進一步就是皇帝寶座了。
此時對趙匡胤的皇位威脅最大的,已經(jīng)不是以前那些重臣將領(lǐng)了,而是他的親弟弟,或許對他不會有太大的威脅,但是對他的兒子一定的威脅最大的人。
趙匡胤在世的時候,沒有按照慣例加封成年的兒子趙德昭為親王,而是先封為貴州防御使,然后一步步建功立業(yè),再進行加封,充分展現(xiàn)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悉心培養(yǎng)和濃厚的關(guān)愛。
趙匡胤沒有冊封趙德昭為太子,并不是他不想,而是他沒辦法那樣做,因為他的弟弟時刻在威脅著趙德昭的繼承權(quán),趙光義在朝中的勢力已經(jīng)非常龐大了,龐大到他也無法撼動了。
因此他只能通過曲線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逐步培養(yǎng)他的兒子,開寶六年,趙匡胤將趙德昭升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開始參與朝政。
可以想象,如果上天再給趙匡胤幾年時候,可能他會將更多的權(quán)力授予他的兒子,到時候趙德昭就擁有了叔叔趙光義抗衡的資本,到那個時候,趙德昭可能就是王朝的繼承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