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朋友們好,這是一部新的連載,關于孩子、父母、大自然以及科學。與我之前寫的《時間之問》一樣,這本書也與知識的融合有關、與時間相關。不同的是,那本書的定位是成人,而這本書的定位是十來歲的少年兒童。作為一位父親,除了科學的嚴謹和人文的廣博,我在本書中還融入了親情的溫暖。
如果沒有簡書版權中心的毛老師和武老師的建議,我可能不會鼓起勇氣寫一本給孩子看的書。但是既然有了這樣的需求,一個父親的本能一下子被激發出來,我想不僅跟孩子分享我對這個世界奧秘的探求,也想和他們分享對生命、親情的理解。
孩子具有無限的可塑性,他們身上蘊含了所有未來的可能:航天員、數學家、天文觀測者、機械師、電子工程師、生物學家、作家...... 在醞釀本書時,我想在各種學科和文學中找到一個交匯點,從故事中引出科學,引發出對生命自發的感情和沖動。
直到今年6月21日夏至那一天,我無意看到一本書的名字《夏天往事》,我一下子想到了露營。在群山中傾聽大自然的呢喃,是一種多么自由放松的心靈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又會激發出什么樣的靈感和故事來?在大自然中漫步、以天為被地為床、搭帳篷、生火做飯,跟最親近的人探索其中的天文、物理、生命的奧秘,用時間把它們都貫穿起來,會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想想就令我激動。我對自己說,就它了!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誰來教育我的孩子呢?這,我已經向你說過了,要你自己。”但遺憾的是,父愛或母愛仍是這世上的稀缺之物。早些年我聽到一首《Si seulement je pouvais lui manquer 要是他能想我該多好》,其中飽含的孩子想念父親的感情令我淚下。另一次在車上聽《The scientist》,仿佛是天意,這歌詞就像是為了本書而寫的。在寫作中,我漸漸進入到紀德在《人間食糧》中描述的那種狀態:“我希望與你交談比誰都更親切。我只為你寫作,只為這種時刻寫作。”
在這本給孩子的書中,我讓孩子們自己在自然中去發現。后來我讀到《愛彌兒》里的幾句話,發現與我這本書的意旨非常相似:“以世界為唯一的書本,以事實為唯一的教訓”。“使你的學生去觀察自然的種種現象,不久以后就可使他變得非常好奇”。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中觀察、經歷那些發現的時刻,比敘述科學發現的往事要真切得多。就像在書本上讀到沙灘是多么柔軟,無法替代自己赤腳去感受。一旦孩子自己發現之后,他們會主動去了解歷史。
科學的天性是追求復雜背后的簡潔,而文學、戲劇則是展示生活的多樣與復雜。我從事的科研工作需要我去挖掘出簡潔之美,我希望能不被打擾地思考;然而不可回避的家務、瑣事,讓我的生活日益復雜。在寫作的夏天和秋天,我在這兩者之間來回穿梭。周末的清晨,我想多睡一會,卻被孩子從睡夢中叫起來。晚上我想讀文獻,孩子卻要拉我到樓下找小朋友玩貓捉老鼠。我做好龍須面,孩子卻非要吃意大利面。因為一塊餅干爭來搶去,因為玩不到秋千而大哭...... 這些生活中無法回避的煩惱、不得不付出的時間與精力,最終促使我反思、向內尋覓,與科學結合,磨合成我筆下的故事。為此我衷心感謝我的孩子和家人。
如果您是一位家長,被孩子的問題困擾,不妨試試本書中提到的方法。
- 怎么在漂流時跟孩子解釋相對論?
- 怎么在樹林里解釋神經元的構造?
- 如何在帳篷里解釋十二星座和節氣?
- 怎么用意大利面解釋宇宙起源?
- 怎么用一塊餅干解釋最短的時間和最小的尺寸?
- 怎么用一杯熱牛奶解釋熱力學第二定律和時間的箭頭?
- 怎么用一杯酸奶解釋化石的年齡?
- 怎么用積木解釋閏月的機制?
- 怎么用秋千解釋鐘擺的原理?
- 怎么用夜來香和含羞草解釋生物鐘?
說點寫作花絮。確定本書的主題經歷了一些曲折。期間我做了幾個夢。一次夢到宙斯發現時間之神克洛納斯從地獄之火中逃跑了,宙斯命令我去追趕,我于是召集了物理、數學、生物、天文等等不同的方面的專家去捉拿時間。半夜在夢中驚醒,把靈感涂鴉在床邊的小本上,寫完已是清晨。還有一次,我夢到頭一天晚上喝酒后把車停在飯店,第二天早上去取車,回來時爸爸在找我,說我的姥姥被車撞了,我們趕到醫院,發現她已經走了,留下一張紙條,是一句她寫的詩,讓我轉交給我的孩子,但上面的字跡模糊。這是所有八個候選主題中的兩個,只有最后一個主題、也就是目前大家即將看到的最終形成了本書。第六和第七個主題寫了一部分,雖然只需對《時間之問》做一些簡化,但是我覺得要么話題單調、要么活動空間受限,果斷放棄了。
寫作時一個意外的收獲是,我翻出了初中時的日記本,發現那時的我竟然對不同學科的融合就有很大的興趣。我很高興找到了一個知音,那是過去的自己。
總之,這是一本專為孩子、父母寫的書,所有的故事情節和對話都是根據知識和場景而精心構建的。希望您能在自然的懷抱中,不僅學到知識,更能體驗到生命和親情的美好。最后,如果您是出版人士,對本書感興趣,歡迎聯系簡書高級版權經理毛曉秋女士(書訊:“我對這世界好奇”:科普童書《時間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