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金融的世界很精彩,同時也很危險。
繼續進行金融部分的學習。
今天我們進入風險部分:龐氏騙局及互聯網金融。
P2P跑路潮過去有一段時間了,但它給我們造成的影響還是很大,也給民眾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和信任危機。
無奈,人性的貪婪無法根除,以后類似這些事情,還是會不斷上演,想到這點,真心感到可悲之極。
二、龐氏騙局
概念: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是指那些通過金字塔式擴張,用后入者的本金,偽裝成先入者的收益,不斷滾雪球的一種騙局,俗稱“拆東墻補西墻”。
它是萬騙之祖,因為它能把每一個參與者變成合謀。
案例:
龐奇,意國人。偽造罪在加拿大坐過牢,走私人口在美國蹲過監。
1919年,龐奇移居波士頓,借米國人對金融沒概念,宣稱把歐洲的郵政票據賣給美國賺錢。起初,米國人將信將疑。龐奇拋出誘餌,所有投資,45天之內,50%的回報;90天之內,翻番。在這個巨大誘惑下,開始有“投資者”嘗試性地投了錢。沒想到,真的拿到了回報。于是,后面的“投資者”大量跟進。
一年多,4萬人成為龐奇的投資者,他們把龐奇奉為“商業巨鱷”。龐奇也因此獲得了巨額財富,住上了別墅,消費名貴的西裝、皮鞋、鑲金的拐杖、昂貴的首飾,鑲著鉆石的煙斗等等。
但最終,他被揭穿,事實上他只買過兩張郵政票據,前面所有“投資者”的收益,都是后來“投資者”的本金。
1920年,龐奇破產了,被判了5年,并連帶5家銀行倒閉,大量所謂投資人,血本無歸。
- 龐氏騙局的可怕之處在于:巧妙地讓所有獲得階段性回報的參與者,都變成了這個騙局的合謀,瘋狂拉人入局,直到無人可拉,資金鏈破裂,騙局敗露。
小結:怎樣識破龐氏騙局?
-
1、對所有號稱沒有風險,但年收益超過8%的項目,都要心存警惕;
-
2、有巨額收益,但自己不賣房子賣地,卻掏心掏肺拉你加入的,基本都是騙局。
-
3、龐氏騙局不一定有籌劃者。經濟泡沫,就是沒有策劃者的,自發性龐氏騙局。
你看中的是錢的收益,而騙子看中的卻是你的本金。
你一定要有一雙慧眼,看透騙局,不要讓辛苦所得,血本無歸。
三、金融的本質,是風險買賣
概念: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就是擁有更高效的“風險買賣”模型的金融。金融的本質從來沒有變過,只是自大到自己可以藐視本質的人越來越多。
兩個應用案例:
1、如果微信也做P2P。
1萬元,年化利率8%,借10天,按天計息。
10天之后,如果我不還,既然我已經授權,微信就給我經常聯系的20個好友發送信息:力仁啊,借了我們公司1萬元,現在還沒還,你們能幫我提醒他一下讓他還錢嗎?
這樣一來,我就緊張了,因為這20個人里邊可能有我的親友,客戶,領導等等。什么是信用?這就是信用。因為這些是我最不想失信的人。
每個風險,都有它的價格。
2、按公里數買保險。
有一種設備:OBD,放在車里,可以檢測你的行車數據和開車習慣。
由此來根據數據,用一套更好的更有效的“風險買賣”模型,把我行車的風險買走。
我因此更省錢,你因此更賺錢。
小結:金融的本質
金融的本質,就是風險買賣。
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或者科技金融,或者任何一種“新金融”,都應該基于更高效的“風險買賣”模型。
否則,不管它叫什么,都是死路一條。
案例練習:
1、金融的本質是風險識別和風險定價,無論是傳統金融還是互聯網金融都需要遵循這個本質,否則會付出嚴重代價。
首先,風險識別主要就是識別融資人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還款能力主要通過他的資產情況和收入情況來判斷,還款意愿主要通過他的信用記錄來判斷,如果融資人的資產情況和信用記錄都良好,就可以考慮給他融資。
但是為了防止未來無法預見事情的發生,可以采取一些增信手段,增信手段主要包括抵押、質押和第三方擔保,抵押的是資產,比如房產、土地,質押的權利,比如收費權、股權。
劉潤老師在講到微信融資的時候,把和融資人溝通最密切的20個人的溝通權利進行質押真是一個好辦法,是質押權的一個創新,但有一個前提,就是融資人重視自己的信用記錄,而這一點金融機構在風險識別階段已經做過,所以,確實是個好辦法。
2、阿里的“芝麻信用”:構建好了數據模型后,應用場景也展開了。
我認為目前互聯網金融做得最好的是阿里“芝麻信用”,利用大數據從身份特征、履約能力、信用歷史、人脈關系、行為偏好五個維度綜合評分,高效地解決了普通人、商戶信用評價問題。并以芝麻信用作為風險定價依據開展面向個人和商戶的金融服務。
3、追逐概念的表象,只會隨之潮起潮落。一定要理解它的本質到底解決了什么問題。解決的問題,對更多人有益,它的價值往往就越大,事業的疆域就會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