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了一本書《創京東》,這本書寫了京東的發展歷史,看了這本書之后讓我更加敬佩劉強東的格局。
比起互聯網BAT,劉強東更接地氣,草根起家,到現在已經成為中國第二大電商,僅次與阿里。不過我相信再過幾年京東就會成為第一,原因在于京東自建物流,倉儲和供應鏈的能力。
京東的前身為京東多媒體,線下專柜店,賣光磁產品的,因為2003年非典到來,不得不關掉線下專柜店,轉型做電商。剛開始以3c數碼切進去,一直熬到2007年今日資本的到來,拿到第一筆風險投資3000萬美金,可以說今日資本的徐新是劉強東人生的一大伯樂。
拿到第一筆投資以后,京東開始做全品類和自建物流,這兩樣東西都是很燒錢的,短期是沒有任何回報的,這在當時其他電商的模式都是輕資產的,淘寶c2c,只做平臺,物流都是第三方做。在當時很多人都看不懂這種模式,覺得活不長,運營成本太高。做物流是因為劉強東看了那一年的客戶投訴率,70%以上來自物流,這才下定決心做物流,一路上也是被質疑過來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僅要給大家免費的聊天工具,也要給大家免費的娛樂游戲,同時也會給窮人賺錢機會,教他們賺錢,讓他們有錢。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利用互聯網一部手機住家創業簡單輕公月入幾萬,一部手機或一根網線一臺電腦住家創業輕松月入過萬不是夢,了解詳情可添加V;x六三五五七久七二八? 亦可關注微公眾號‘逐夢少年郎’回復‘創業’或‘秘訣’更多咨詢盡在公眾號。
10多年過去了,今天再來看劉強東那時候的決策,真的是有大格局和遠見,這條路走通了,不過確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全國各地建倉儲,物流,據說虧了很多個億,直到最近一兩年才實現盈利。
拿美國的亞馬遜來做比較的話,我覺得京東更厲害,亞馬遜也是一直燒錢,有倉儲,但沒有物流,物流交給美國最大的快遞公司“UPS”,京東卻把這兩個吃力不討好的事都做了。
這本說劉強東有說到“規模”,我覺得他所說的規模應該就是全品類和物流,當時電商大戰的時候,(也就是京東做大家電品類)京東打“蘇寧”和“國美”,挑起了電商史的“價格戰”,后來又做圖書,打“當當”,每一次擴張品類好像就是一次無可避免的“價格戰”。
“價格戰”的背后其實的供應鏈的能力,誰能拿到更低的價格。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你的量小品牌方對你愛踩不踩,價格也沒有優勢。只有足夠的量才有價格優勢,這就是劉強東強調的“規模”
自建物流體系,京東的物流可以說現在很成熟,大城市都有倉儲在,能做到“當日達”和“次日達”,這些是阿里做不到的部分,也是京東的核心競爭力。
京東給人傳達的思想是沒假貨,“買正品,上京東”。確實,他的品質管控做的很棒。這可能就是京東的價值觀。
京東和阿里本是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京東的這種重資產的模式在后期發力會比較厲害。
看完這本書,學習到了不少,也從這本書當中認識到了劉強東和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