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趨于穩定,但不能被安穩現狀困于方寸之地。閑暇幾許時光,妥帖安排,充實有數。
遂覽百十文章,十之有九言學習閱讀看書,聽他人之故事,取適時之觀點,夾個人之拙見,簡要如下。
一、書之用,無用之用
常人言: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百書之人比不讀書者多認識幾個字眼,讀千書之人比讀百書之人多了解幾個作家,讀萬書之人比讀千書之人多知曉幾個流派。
有人言,文者無用,何必費時?
點頭復搖頭,好歹吹牛扯皮看月亮時,能吟上那么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月明蟬”,總比一句“哇,好大好圓的月亮”多了幾分虛情假意。
詩與遠方是假的,月亮與六便士是假的,說來說去那些所謂的閑情逸致都是要一定條件才能應運而生。口袋里沒一分錢,生活沒一點兒著落,這時候只有面包是真實的。
還是談回書。一看書就困的大有人在,人家情愿搬磚跑腿也不想看這花里胡哨的抒情散文。以書為生的學者博士也不談,人家有自己的職業追求,不看書哪里來的十幾萬字論文和他們博學的帽子。
書之用,是帶給我們這些常人的用處,多幾分未必有用的見識和想象,也沒啥用。
2、書之用,有用之用
為了撐面子比學識的時候,肚子里幾本書還真能被搜腸刮肚給挖出來,不得不佩服。說起俄國文學,也能舉出個“斯基”充充場子;要聊魔幻現實主義,馬爾克斯和莫言也是張口能來。
再說專業書籍,那比文學書還難啃,翻個幾頁,記幾個名詞,好像也差不多能唬唬人。碰到專業的咱自動避讓,虛心學習不就得了。
說個高大上的心理學,有點兒迷信的樣子,再談談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有點兒道理的樣子,最后提下催眠術,佩服佩服,可以呀你。
不過現在的人都可聰明了,你知道的別人基本都知道,你不知道顯的你無知,你知道點兒又不精通,夠了,大家都這個水平不是嗎?
書,說來說去也就這么個作用,但是你不去看就是你自己的不是了。
3.百遍精讀,過目泛讀:自便
各人有各人的脾性,不將就,不強求。感興趣的方面多讀幾本,說不定哪天就成精了。當然,我愛看小說是我的事兒,讀一百本沒營養也是我的事兒,您管不著。
什么iPhone、ipad、Kindle還是MP 3 ,什么紙質、電子還是聽書說書,什么網盤、網站、app還是網紅書店。讀書真的是哪里都成,怎么樣都成,蹲坑成、吃飯也成,上課成、上班也成。碎片化閱讀嘛,吃飯和蹲坑你看的可能也還是那么一篇小隨筆不是嗎,時間不多,時間跨度好像還是有個消化的距離。
術業專攻,說到底看完能學到點兒東西總是好的,就像自助餐胡吃海塞一頓后,那飽腹感可是滿滿的。盡管飯后不到一小時就覺得剛才沒吃東西一般。
看書是自成風格、別具一格,甭管是坐在火車上還是躺在被子里,也別管是在白鴿飛起腳踩楓葉的木質藤椅上還是熱鬧非凡吆喝此起彼伏的小吃巷里,照片濾鏡美顏用起來,朋友圈都給你點贊。
閱讀還是自由點兒好,條條框框下的文學系里到底也沒出幾個作家。還是野路子的來的多。
相對于格子間里白領的高壓工作,我暫時屬于閑散人一個,時間在消耗我為數不多的知識,再不讀書過兩年就是白癡一個。
堪堪二十來歲的年紀,趁著記憶尚好、眼神尚好、精力尚好的時候,多輸入點兒知識。生活也需要點兒儀式感嘛。
過幾天,也還是能和那些老同學談談卡夫卡,聊聊to be or not to be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