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比賽舉辦的很值。
開賽一周后,我很開心看到他們已經進入了自己的節奏。雖然這也許是暫時的?
不管怎么說,總歸是個好的開始,暫且將這兩周來的感受寫下來分享分享。
第一周,組織階段:
不得不承認,若是沒有恰當的引導,我們很難讓孩子既做出“正確”的生活選擇,又享受這樣的一種生活。
沒有引導規則的自由常常是一種災難,而在規則之中的自由,才最能激發孩子們生命的活力。
傅大江的三月信念是:要讓他們活得有自我,活得有尊嚴。
三天報名結束后,參賽選手有14個,裁判有5個,攝影空缺,策劃“空缺”。
雖然最后沒有攝影和策劃的報名,但我必須堅持自愿的原則,可以鼓勵,但不能強求。
這份來自526全體的活動策劃和炳南的賽程抽簽建議是第一周組建階段最暖心的事件,因為是他們熱切渴望,才會有這樣純自發的行為。即使沒有報名,但熱情沒有缺席!
這一次我是下定決心要陪大家折騰了,動起來!
第一周,正賽開始:
開始的美好也是始料未及的,本以為這些小魔王一定會上房揭瓦,天下大亂。結果下棋的下棋,裁判的裁判,在有序的比賽組織下,我們的觀眾也開始進入了觀棋不語的節奏,吵鬧?不存在的!
就這樣吧,就這樣下去多好啊!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有十幾分鐘的戰斗時間,聚精會神、全力以赴去參與一場屬于我們的會戰。
如果每個人都能各得所好,何愁宿舍每天不能安靜、無事可做?
插曲:關于競爭、關于我的教育
比賽就會產生勝負,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競爭心也是其活力的一部分來源。生活不應處處排名次,但人生不能沒有競爭。
而求勝心切的孩子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自己的大意,對手的強大,規則的漏洞……
這不,在兩個孩子的一次偶然失誤中,沖突被我點燃了。
雙方都出現了規則中相對含糊的失誤,而且裁判當時未曾關注這邊戰局(人手不夠),一步決定勝負的走棋。
我在權衡之后,做出了我“果斷”的判決:先犯失誤(其實也是我們定的規則允許的)的孩子0:2判負。從了解情況到調解再到裁定結果,用時2分鐘,沒有拖泥帶水。
可是那是孩子啊,活生生的孩子。這樣的裁定對當時不幸連敗中的孩子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
“為什么!”他的眼中滿含著淚水。我心情復雜,不能再看他。
“那么我退出!”他哭著跑出了賽場,同學們面面相覷。我壓著心情讓大家繼續比賽,然后去找他。
在我的宿舍里,他給媽媽打了電話,非常痛苦,言辭激烈。而我在他身旁,有些茫然。
我是對的嗎?我做了自認為公平的決定,我捍衛了賽場的秩序。可我為什么覺得自己那么的心虛,好像我失去了更多。
當他的媽媽跟我說十分抱歉的時候,我的心里滿滿的歉疚。那場比賽的結果真的公平嗎,那不過是我自己的想法,那不過是我自己的公平。當試圖調解和棋、重開無果后,我便武斷的宣布了我的決定。我的依據是什么,我的解釋是什么,可曾考慮過這個孩子那一刻的絕望和不甘心?
那天晚上,我與孩子交流到很晚。從一開始的怒斥、抵觸,到最后他接受了我鄭重的道歉。一路的曲折不知如何說起,但我心里很清楚的是,我不能背負這樣的歉疚,也不能讓他獨自承擔這份痛苦。
“我一直都還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經常冒失,經常犯錯。但我和你一樣,一直都在想辦法進步。”我這樣對他說著,“真的很抱歉讓你這樣難過,我當時做了我個人認為最正確的選擇,可能還會有更好的選擇,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我會盡可能的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才不管呢,我就應該被'冤枉'嗎?”他瞪圓了眼睛。
“真的很對不起!”我看著他的眼睛,認認真真的說。
突然就雨過天晴了。說不清楚是怎么結束了之前的辯論,他說:“好吧,那我原諒你的不完美了。”
這一段故事里,我是否是被動的,是否做了最正確的表達。可能根本就不重要。
重要的這是我的教育態度,孩子不會從自己不喜歡不認可的人身上學會知識。
而我希望自己就是孩子的榜樣,我是認真對待著每一件事情,我是對自己的生活發自心底的熱愛,我是承認不足,我是有錯就改,我是永遠在追求更好。
那我相信,我的孩子們也會是這樣的。
瞧這規則4,大家一定不知道吧,這條是他自己當晚提出的!
最后的感想:
今天聽了飛鳥班小姑娘的國旗下演講,十分有感觸。
領袖,需要一顆寬容和信任的仁心,需要系統思考的智慧,需要敢于嘗試的勇氣。(其實是我忘了中間的原話了)
仁心,心里清楚我們都是不完美的存在,寬容生命中出現的不足,不生氣,不抱怨,堅定的相信每一顆種子會有發芽開花的一天。再也不會嘴里說著相信,又在暫時看不到進步時,就放棄鼓勵試圖用更激烈的方式去刺激他們的成長。
智慧,在這里指的是正確的教育理念。不要同質化,不要理想化。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數學家、科學家、運動員,他們終究會有人不喜歡、不擅長,我們當然要盡力的幫助他彌補短板,但更重要的是發現他的長處和愛好,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向自己渴望的方向發展。何必要讓仙人掌生出葉子來?
勇氣,真正的勇氣是什么呢?
也許是就算知道一路上會有很多失望,仍然選擇給他們嘗試的機會。
也許是就算知道自己可能會失敗會被拒絕,會遇到被同學們不理解的尷尬和沮喪,也選擇努力的去嘗試握住他們的手。
也許是已經失敗了一百次,還是選擇了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