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如何知行合一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給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跡不斷。和老師一起正諸先覺考諸古訓,一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起習圣人之學過自在人生。感謝古圣先賢們的點滴骨血和老師的分享。感恩列祖列宗。
開經偈?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愿解如來真實意
靜心冥想
我是覺,這一切都是我創造的,這不是真的,這只是我做的一個夢而已。
我是覺,我是豐盛,我是快樂,我是無限。在我的夢里面,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創造的,我對他們無條件的贊賞與感謝,我對他們負百分之百的責任。
感恩我做了一個如此逼真的夢。天才的編劇,天才的導演,天才的演員,天才的創造。把我從無限的存在變成了有限的個體,忘了自己是無限的豐盛,無限的智慧,無限的力量,而覺得自己是匱乏的,渺小的,受限的,不足的,覺得這個夢是真的,夢里的人事物有力量,這真是一個天大的奇跡。
感恩我瓦解了這個模式并從中收回了能量,感恩我遠離了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今天的分享,知善知惡,這個是關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如何具體的知行合一,
這也是我們整個自在人生,包括線下分享會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
也是陽明心學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也是我們千古圣圣點滴骨血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
那在上一堂課,上一堂課好幾天之前了,就是幾天之前跟大家分享到那個知行合一,跟大家講到了正確的行動應該是什么樣的,
就是它要么是興奮的,就是充滿了激情,充滿了熱情,
就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是充滿激情,充滿熱情,那這件事情就是知行合一,這就是神在幫你做,
所以跟大家講,如果你想鏈接,如果你想合一,它不是你聽到那個真我和你說話,
他是你如真我一般在地球上說話行事,就是如真我一般在地球上行動,這是真正的知行合一,這是真正的與神連接,
那我們說了,它有三種狀態,最高的狀態就是你做這件事情是興奮的,激情的,熱情的,那這就是神穿越了你,這就是真我與你完全合一,
但如果你做一件事情,無法做到激情熱情,你要退而求其次,
你做這件事情應該是快樂的,享受的,喜悅的,這個也是你與真我鏈接了,你與神合一了,
那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既不快樂,又不享受又不興奮,那么你做一件事情對你最低的要求,你是和平的,清靜的,
這個時候也是神穿越了你,神與你合一,你就能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
所以說知行合一,他對你的要求是,你做一件事情要么興奮,要么享受,要么和平。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既不興奮,又不享受,還不和平,那這件事情你就別做了,
如果你還繼續做,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任,你做的這些事情會把你帶往人生的困境,會把你帶往人生的苦厄,或者說會把你拖入地獄,明白了嗎?
但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是興奮的,快樂的,清凈的,和平的,
就是要么興奮,要么享受,要么和平,那恭喜你,他會把你帶往你人生的豐盛,帶往你的天賦才華,帶往你的最佳利益,它會讓你重返伊甸園,他會把你帶入天堂,這是我們在上一堂課跟大家分享的,
那如何做到我們剛才說的這個呢?就是那我明白了,應該做一件事情,興奮,或者享受或者和平。
那么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具體的落地實修呢?就是把這個知行合一如何貫穿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呢?
這就是今天要分享的主題知善知惡,那我們先來看一個表,
就是跟大家把這個知善知惡的具體做法發給大家,然后再來跟大家去一條一條的來解釋如何在生命當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先來看一下。
知善知惡:
1、當有不得不做的事情時,臣服接納,和平去做;
2、每個當下,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做你自己最興奮/渴望/快樂/喜悅/享受的事情,做到極致,對結果零期待;
3、尊重自己的感覺。
來看這個圖表,就是你做到這三點,你就做到了知行合一,
其實這三點是一點,但是我們分開來講,然后讓大家能更清晰更明確,
這三點你做到了,你就完全知行合一了,
那來跟大家去解釋一下,首先知善知惡,為什么用知善知惡這個名詞呢?
今天這一堂課就叫知善知惡,為什么用這個呢?
因為善和惡,在這個地方,一個是指的你的最佳利益,一個指的不是你的最佳利益,就是什么對你好,什么對你不好,什么能把你帶往天堂,什么能把你帶往地獄,這個終極審判,這個最終的決定是誰呢?是良知,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線下分享會跟大家講,你一生俯首拜陽明,
一生俯首拜陽明,拜的是陽明四句教,因為陽明四句教,它濃縮了我們整個圣人之學的點滴骨血,古今中外應該是人類最高的一個思想的結晶,這就是般若智慧,
陽明四句教呢,就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惡心之體講的是體,有善有惡意之動講的是相,知善知惡是良知講的是用,為善去惡是格物講的是修。
為善去惡就是格物致知,我們會在下面的課程中去介紹,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課,
那現在給大家介紹的是知善知惡是良知,也就是這個用,
其實說一千遍,說一萬遍,講一年,講10年,20年,講的都是這個,就是反反復復講的還是這些東西,
那知善知惡是良知,這就是告訴我們要走心,
那有善有惡意之動,是我們在走腦,明白嗎?
有善有惡意之動,是頭腦在區分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但這個不是真的,
這個不是真的是什么意思?他無法把你的神性給發揮出來,他無法讓你知行合一,他無法讓你獲得自己想要的那種生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在人生啊,也就是我們說的徹底解脫,究竟涅槃,
他通常在自作孽,他通常在讓自己的人生越過越差,
但很多人都在這么干,這就是我們跟大家說的,地球上90%以上的人是這么干的,90%以上的人是走腦,
那知善知惡是良知,這個地方告訴大家的是,你的每一個決定,你的每一個行動,是要聽你良知的,
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行呢是行動。良知與行動合一,這叫知行合一,
那這就告訴你,有一個比你頭腦更偉大的存在,有一個比你頭腦更加知道你的最佳利益,更加知道你人生的生命藍圖,你的人生主題的這個存在,他叫良知,
良知是什么?良知他就是本體的妙用,你可以把它當做真我呀,
本體的妙用,他呢孕育了天地萬物,他創造了三千大千世界,包括他創造了你,他創造了藍天白云,日月星辰,牛鬼蛇神,都是良知創造的,它是造化的精靈,
你如果想把它擬人化的話,你就當做你的真我,良知約等于你的真我,
那真我就構思和創造你的人生,所以說知道你人生最佳利益的,知道你做一件事情對還是錯,
他這個最佳利益不一定指的是你人生的一個偉大的主題,這個最佳利益是你每天24小時,就是在24小時當中,你每一次選擇,哪一次選擇是正確的?良知給你指引。
就是你每分每秒的決定,你都是要聽良知的,你不聽良知的,你就聽了你頭腦的,聽你頭腦的,你人生就不會好,
就是24小時與真我連接,24小時與神合一,24小時聽良知的,
所以知行合一,最終你是要聽良知的,行動與良知合一,而良知知善知惡,明白嗎?
跟大家解釋一下陽明四句教的第三句,同時也跟大家說一下,為什么我們把這個名字,就是今天這個課程的名字叫做知善知惡?
就是說,真正知道你人生每一步走對還是走錯的是良知,不是你的頭腦,你的頭腦永遠不知道你人生每一步走對還是走錯,但良知知道,
那我們來看一下這三點,這三點其實就是把剛才或者上一堂課跟大家介紹的,你做一件事情要么是興奮的,要么是享受的,要么是和平的,
如果做一件事情,既不興奮,又不享受,又不和平,那就不是知行合一,那就是知行分離,就是王陽明講的,那就是冥行,那就不是篤行了,明白了嗎?
那這三點呢,就是我們說的,你做一件事情或者興奮,或者享受,或者和平,你就與神合一,
但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既不興奮,又不享受,又不和平,你就與神分離,
那如何把興奮,享受,和平,落實在生活當中呢?做這三點。
來看第一點,當你生命當中,有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時候,臣服接納和平去做。
這種事情每個人都會經歷,就當你有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時候,
什么叫不得不做的事情?就是你不做不可以的,這叫不得不做,
為什么你會有不得不做的事情呢?因為你現在的狀況,現在的境遇,你還沒有與神連接
在你還沒有知行合一之前,有些事情是你過往的業力導致的,有些事情是你過往的頻率決定的,所以你暫時還放不下,你明白嗎?
就比如說吧,我常舉的例子,現在有一些家人在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這個工作一點都沒有讓他興奮,這個工作一點都沒有讓他有激情,有熱情,所以就不符合第1個,
我們說做一件事情,你最好是興奮的,激情的,就像心想生講課,雖然這三天線下分享會我很疲憊,
現在我每天早上講課,跟我那個線下分享會是差不多的,我是來回走著講的,
我在線下分享會我是不坐著講的,為什么呢?因為我坐著我沒感覺,我站著講,我就覺得好像連接了,就覺得好像自己很有狀態
那么每天早上這一小時的分享我也是站著講的,就是在房間里來回的踱步,也沒多遠的距離啊,就是來回在兩米之間的距離來回的挪動,
但我不坐著,就為了這個狀態,但是呢腿是酸困的,包括現在腿都是酸困的,這三天也是這樣,有時候水也不喝,
但為什么我還要講?因為我很興奮,這沒辦法,就是說這種興奮的狀態,明白嗎?
所以你做一件事情,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與神連接,就是神在做,
那如果你的工作不是這種狀態,你是求不得的,你不能說我這個工作我不興奮,我沒有激情,你非要把你的工作變得興奮,變得有激情,你做不到的,那就不要說,把它變得有興奮,變得有激情,
那在問你自己,這個工作你不興奮,那你享受嗎?你享受這份工作嗎?你快樂嗎?你覺得喜悅嗎?覺得開心嗎?
通常情況下呀,如果這個工作你不興奮,也沒有激情,你也不大可能快樂,你也不大可能享受,
也就是說這個工作就變成你不得不做的了,因為你既不享受又不興奮,可是你離不開,
就是說你自己沒有辦法辭職,為什么呢?因為你自己要生存啊,你自己要過生活呀,你自己要養家糊口啊,那這個時候,這個工作就變成不得不做的了,
所以說修行,他不是讓你直接從飛機上往下跳,沒有降落傘就讓你往下跳,你沒有長出翅膀之前,你會摔的粉身碎骨,所以先帶個降落傘,
你如果沒長出翅膀,那就先落地,先平安著陸,然后再跳一次傘,再帶個降落傘,說不定跳幾次,你翅膀就長出來了,降落傘就不用了,
所以呢這個時候,我們不是鼓勵你辭職,不是鼓勵你,讓自己破釜沉舟放下一切,讓自己好像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因為你那樣,你會更恐懼,
而且你那樣的修行呢,你會遭到很多人極力的反對,你家里人可能就會跟你又吵又鬧的,因為你把你的工作放下了,
那這個時候,就是說這個工作你離不開,因為需要養家。
那就變成你不得不做的了,就離不開呀,那這個是怎么顯現的?是你過往的頻率決定的
所以你說我這個工作我不享受,那就是因為過去你沒修行,你過去沒有格物致知,過去沒有知行合一,所以導致你現在處于生活的這個不享受的狀態,
那你現在要修行啊,在你現狀當中修行,不是逃避,
那怎么辦呢?那我們說了,你最起碼可以讓自己做到和平啊,
你這個工作,不享受,不興奮,那你就別抱怨了,你就別指責了,你就別評判了,
你先讓自己干嘛呢?做到和平清靜,
你只要能做到和平清靜,神就來了,神來干嘛呢?
神在你清靜和平的狀態,為你一步一步的規劃一條路,讓你遠離這個你不享受又不興奮的這么一個工作,明白嗎?
就是雖然這個事情你不享受,比如說現在你在一個漆黑暴雨的夜晚,你一個人在荒郊野外汽車爆胎了,你的選擇是下車換輪胎,
這個時候沒人幫你,暴雨,黑夜寒冷,也不知道離家還有多遠,你要換輪胎,這個時候你的心情是什么?
你肯定不會是興奮,沒有幾個人在這種狀態下是興奮的,也沒有幾個人會很享受,在這個暴雨當中去換輪胎,
但這個時候,你能不能和平了?就是輪胎你還是要換,
但你換輪胎的時候,你是充滿了不開心,充滿了評判,充滿了指責,抱怨這個汽車,抱怨這個鬼天氣,抱怨這個漆黑的夜晚,還是你讓自己去心平氣和的換這個輪胎呢?
那怎么能心平氣和換輪胎呢?第一,格物致知,
如果你真的動氣了,在換輪胎的過程當中你動氣了,那么輪胎先別換了,回到車里面去格物致知,或者邊換輪胎邊格物致知,讓自己逐漸恢復和平,恢復清凈,所以格物致知很重要啊,
第二呢,讓自己去感恩。
就是當發生這個事情的時候,讓自己去主動的贊賞感謝,
就感恩呀,你看雖然說汽車爆胎了,但是你看我安然無恙啊,我現在很安全。
雖然說汽車爆胎了,可是呢這種體驗從來沒體驗過,說不定是個很美妙的體驗,以后跟別人講起來也是一段佳話。
你看雖然汽車爆胎了,可是我現在還能欣賞一下這個所謂的傾盆大雨,欣賞一下漆黑的夜晚,在這個郊外能看到的一些,自己目光所及能看到的一些風景,
其實你這一轉念,你這一贊賞感謝,你可能就和平了,清靜了,
但如果你不這么做,你讓自己抱怨指責,挑剔不滿,你輪胎也換了,但是人生也完蛋了,明白嗎?
同樣是換輪胎,一個是清凈心,一個是抱怨心,人生走兩條截然不同的路,
因為我們說,真我是根據什么給你創造?良知是根據什么給你創造?你的感覺,
他不管你在干什么,你說我在換輪胎,它跟沒看見一樣,
他會感覺,什么呢?感覺此刻你的感覺如何
他才不管傾盆大雨,他才不管你拋在荒郊野外一個人,他不管這個,
他只管你此刻的感覺如何?因為對他來說一切都是中性的,
還記得我們那堂課無善無惡嗎?對他來說一切都是中性的,
本體是無善無惡的,他不會覺得這個境遇不好,是你覺得不好,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你是和平的,就是你享受不起來,你也興奮不起來,但你是和平的
那么你輪胎換完了,可能明天你就會接到一個合同,或者明天就完成一筆成交,或者明天得到別人的贊揚或者禮物,
但如果你是抱怨的,是不滿的,你輪胎也換完了,可能你明天損失了一筆錢,明天遭到了同事的排擠,明天自己遭遇了一些不開心的事,
這是誰在干的?這是良知在干的,所以呢,這一點很重要,大家明白了嗎?
因為我們生活當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
比如你親人住院了,你的爸爸媽媽生病住院了,你必須要去陪護,這個時候你怎么辦?
當然還有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你不得不做飯,不得不照顧孩子,現在的孩子都很難照顧,調皮搗蛋的,
你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你能心平氣和嗎?
同樣是照顧孩子,你充滿了怨氣和你心平氣和,導致你人生將來絕對不一樣,
就是最低要求,當然如果你照顧孩子很興奮很享受,那就更好了,
如果你做不到,你最低要求讓自己清凈和平這一點,大家明白吧,
就是說,你做一件事情,最低的要求是清凈和平的,
所以再說一下,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既不享受也不興奮,請你停下來,
既不享受,又不興奮,又不和平,你還做,那就是對自己的人生極度不負責任。
這是第一點,那第二點呢是知行合一,知善知惡的重中之重,
第二點是你主動去做的,第一點是你被動去做的,不得不做的是你不得不面對的,
這個地方再說一下,如果說現在這個工作你可以不做,你不做都能活的很好,可以活個兩三年沒問題,那你就辭職吧,但如果不是這種狀況,那就和平去做,
那第二點,每個當下,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去做自己最興奮的,最享受,最開心,最快樂,最想做最喜悅的事情,做到極致,對結果零期待。
這一點是知行合一的重中之重,這一點再跟大家強調一下,這一點是你做到知行合一,是你做到知善知惡的重中之重,
那詳細說一下這一點,首先是每一個當下,他要求你是每分每秒的過生活,要求你是一分鐘一秒鐘的過生活,
如果是每個當下,那就沒有目標計劃行動了,就沒有規劃了。什么意思呢?
我們做計劃,通常最短的是做一天的計劃,比如說早上做今天一天的計劃,
你想著我9:00要干什么?10:00要干什么?11:00要干什么?12:00要干什么,
但是問題是,你9:00如果你決定去做一件事情,比如說你要去拜訪一個客戶,
可是到了9:00,你內心很想去喝個茶,這個時候你怎么辦?
如果你知行合一,你會去喝茶,那拜訪客戶就不做了,
你說我本來10:00準備去做一個報告,可是到了10:00,你很想去散步,
這個時候如果你知行合一,你就去散步了,這個報告你就沒做,
那你還定計劃干什么呢?你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
計劃趕不上變化什么意思?良知就是變,良知就是易,易經的易啊,易就是變,所以良知就是變,
所以為什么計劃趕不上變化?因為計劃是頭腦的,計劃是小我的。
而那個變化呢?它是真我的,他是良知的,良知一直在變化。
就是你的小我永遠不知道你的目標如何達成?你的夢想如何實現?他永遠不知道,
良知知道,真我知道,所以他會為你每個當下規劃,你該做什么,什么是你的最佳利益,那你跟著他走,
跟著它走,你干嘛要定計劃呢?你干嘛要做規劃呢?所以目標計劃統統不要了,目標計劃就統統變為了假我的把戲,變為了多余,所以理解嘛,
所以每個當下,就是每分每秒,就是此時此刻,這個很重要啊,這是第1個。
那剛才說的第一個,就是每個當下,每分每秒的過生活,這個很重要啊,
所以知善知惡,知行合一,是讓你每個當下,每個當下都過,不是一天一天的過,更不是一年一年的過,是每分每秒的過,這是第1點,
第2點呢是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力所不能及的都不是真我讓你干的,都不是良子讓你干的,
所以你不要用頭腦去做那些,讓自己覺得很努力很拼搏,或者讓自己的頭腦去做那種很累的事情,覺得這樣好像自己很有成就感,就像好像證明自己很孔武有力,證明自己很有意志力很堅強,不需要的,
真我給你做的都是你力所能及的,真我不會給你做超出你能力范圍之外的,
什么叫超出你能力范圍之外?你的身體不允許,這就叫超出你能力范圍之外,
你的財力不允許,超出你能力范圍之外,你的所謂的時間不允許,超出你能力范圍之外,或者說你的經歷不允許,超出你能力范圍之外,
所以是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這個很重要啊,你不要認為說真我要給你考驗,
你不要認為真我要讓你蹦一蹦,就是你要去摸那個東西,他必須讓你跳高才能摸到那個東西,他知道你的現狀,理解嗎?
他知道現在你這個當下做什么事情會一步一步的把你帶往你人生的最佳利益,所以他愛你超過你愛你自己1千倍啊,1萬倍1億倍,
那他不會去設置困難讓你去做這個事情,他會用最輕而易舉的方法,他會用最簡單好用的方法,把你帶往你的最佳利益。
也就是說,凡是你力所不能及的,都不是真我讓你做的,凡是你力所不能及的,都不是你良知讓你做的,
所以一定是做你力所能及的,時間可以,精力可以,財力可以,體力可以,各方面都可以,
也就是講,在你現在這個狀況,在你現在這個境遇,它知道如何把你一步一步的,比如把你從你人生的困境當中帶出來,
把你從人生的困境帶出來,它用的方法都是你做起來很簡單很實用的,它用的方法都是你做起來輕松自如的,
它用的方法都不需要你費勁的,就是你蹦一蹦,點著腳去做,就是它不需要你去摸高,他不需要你去做那些好像挑戰自己的事情啊,不需要的,明白嗎?
這就是跟大家說的第2點,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一定是力所能及啊,
力所不能及那不是知行合一,力所不能及你就又跑到了頭腦。
力所能及那才是你的良知讓你做的,那才是知行合一,那才是知善知惡,
那這一點呢,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我舉個人,你看當我個人要講課,要講自在人生
他力所能及的第1個月,他給我送了18個學員,我很簡單,我只是發一遍信息,我并沒有絞盡腦汁去宣傳,很輕松很自如它就把我帶往了一個給18個人講課的這么個境遇,
再然后呢,變成30個50個,一直到現在,就是現在有這么多自在大學的家人,那這每一步呢,我都是輕而易舉的,
我沒有說讓自己要去借很多的錢來投這個資,我也沒有說讓我去一下子就要一口吃個胖子,有這么多的學員來聽課,我也沒有說讓自己絞盡腦汁去搞一些宣傳,搞一些包裝,沒有,每一步都很自如,理解嗎?
不是力所能及的,它不會讓你做的,這個地方強調一下,
你一定要放心,你的真我不會給你受苦的,你的真我不喜歡讓你去受難,你的真我不喜歡讓你去做那些很費力的事情,
所以第2點很重要,做你力所能及的。
第3點呢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第3點你要做你最喜悅的,最開心的,最快樂的,最渴望的。
就是每個當下你最快樂是做什么?每個當下你最快樂的,那就去做,
沒有理由,沒有原因,沒有分析,沒有判斷,什么都沒有,就是此刻當下你最開心的是什么,就是走心呀,不是走腦呀,
你最開心的,比如說現在最開心的是喝茶那就喝茶,
喝完茶問自己,此刻當下最開心的是什么,最開心的是看書那就看書,
看完書問自己,此刻當下最開心的是什么,最開心的如果是給一個人打電話發信息,那就打電話發信息,
打完電話問自己,這個當下最開心的是什么,最開心的如果是要去散步就去散步,
散完步問自己,此刻當下我做什么最開心,最開心的如果是回家就回家,
回到家問自己,此刻當下我做什么最開心,最開心的如果是要在床上休息一會,就休息一會,
就這么過,你看看,他可沒有說你最應該做什么,
最應該做什么,是走腦,明白嗎?
你每個當下做的最開心的事情,好像與你的生產沒什么關系,好像與你的價值沒什么關系,
告訴大家,你的價值體現在,你是否知行合一,
良知讓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把你帶往你人生的最佳利益,
良知把你帶往人生最佳利益的方式,就是你得跟著走,你跟著良知走,明白嗎?
那就要做你最開心的,第二開心都不行,
做你第一開心,這個意味著什么?如果此時此刻,你覺得看書也可以,覺得喝茶也可以,那就問自己,最想做哪個?
哪怕你看書愛喝茶多一根頭發絲的想,都去看書,因為你最想的是看書。
那如果你覺得看電影也可以,散步也可以,那就問自己,最想做哪一個?
如果想散步的渴望多于想看電影的渴望,那就去散步,哪怕只多一根頭發絲,
因為只有第一快樂,第一喜悅,第一興奮,才能把你帶往你的最佳利益,他才能統領你的人生,他才能組織你的人生,它才能駕馭你的人生,第二都不行,
所以你每個當下要覺察自己,
那有的家人說我區分不出來,我覺得做哪個都行,散步也行,看電影也行,
給你一個九陰真經,給你一個武林秘籍,干嘛呢?拋硬幣。
就這么簡單,隨身準備一個硬幣,正面朝上散步,反面朝上看電影,一拋硬幣,正面朝上,那就散步去吧。
就這么簡單,不是開玩笑啊,不要以為心想生跟你在講笑話,這是真的,我隨身都帶有的,
真的不知道怎么做決定的時候,拋硬幣,那是神的指示,明白嗎?
那是神給你的指引,就這么干,做你最興奮的,就做你第一興奮,第二都不行。
那為什么這么做?這個原理也講過很多了,因為神只知道喜悅,真我良知只知道清凈,
它給你規劃的路一定是一條喜悅之道,它給你規劃的一定是一條和平之路,清凈之路,
它永遠不會給你規劃恐懼的路,焦慮的路,失望的路,
而你也知道,你做什么不重要,你做這個事情背后的感覺狀態才重要,
那就變得簡單了,你每個當下做的這個事情是不是你最喜悅的?是不是你狀態最好的?是不是你最享受的?就這樣的,
那具體的原理,我們在知行合一當中也講過這樣的例子,也講過這樣的概念,在線下我們也講過,會講走迷宮啊,
就是以一種走迷宮的方式來告訴大家為什么你要知行合一?用汽車導航的方式告訴大家為什么你要知行合一?
走迷宮的方式告訴你,聽真我的,迷宮你就能走的很好,
汽車導航的方式告訴你,那個良知就是導航,你要聽導航的,這就是知行合一,
這就是每一個當下做你最興奮的,這個導航就是每個當下你最興奮的,每個當下你最快樂的,
因為真我他只知道興奮,他只知道快樂,他只知道清靜,只知道喜悅,
所以它導致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清凈的,都是喜悅的,都是享受的,
所以不要問自己的頭腦,為什么我現在想賺錢,為什么我要去散步?
我現在想賺錢,為什么我要去喝茶?我現在想賺錢,為什么我要去看電影?不要問為什么,
真我知道你的最佳利益是什么,他比你還想實現你的渴望,他比你還想實現你的夢想,
因為它希望通過你的身體來體驗他最想體驗的東西,他希望從這個當中體驗到快樂,
所以他比你還想實現你的渴望,而他又知道你的渴望如何實現,
所以當它讓你看電影,當他讓你去散步,當他讓你去喝茶,就是他在告訴你去散步吧,去散步就能實現渴望,他告訴你去看電影吧,去看電影就能實現渴望,
當你告訴自己,我想去拜訪客戶,可是你的內心很想去散步,
那這個時候呢,你還去拜訪客戶,你就會感覺不好,
就是你的真我你的良知在告訴你,不要拜訪客戶,拜訪客戶你也實現不了你的夢想,
所以你在拜訪客戶的時候,你會感覺不好,但你不聽,你非要拜訪客戶,所以你人生就越來越差,
因為他給你的都是輕而易舉的,他給你的都是你可以,你很容易就做到了,明白了嗎?
所以不要去走腦,走心,這個很重要啊,所以可以這么來說,你的人生是吃喝玩樂出來的,就是人生是玩出來的,
人生不是干出來的,人生是玩出來的,這是第3點,
第4點呢,做到極致。就是每個當下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做你最興奮的做到極致,
做到極致,就是做到你不想做為止,做到你已經不再想做了,
那如果你想散步,散到你不想散步為止,如果你想看電影,看到你不想看為止,如果你想喝茶喝到你不想喝為止,就這樣的,
誰會告訴你?良知會告訴你,喝一會茶,哎呀,不想喝了,那就是說良知告訴你干嘛,你只需要跟著他走另一條路了,
如果你散步散到一會,不想散步了,這時候就是良知告訴你,此刻有一個新的路要帶你走了,那這條路讓你更加接近你的最佳利益
如果你現在去讀書,讀到不想讀為止了,這個時候就是良知告訴你,就是導航告訴你,需要換一條路線了,導航告訴你該拐彎了,或者走迷宮,這個真我告訴你該換方向了,
所以你就要聽,跟著走一個新的方向,它會讓你更加接近你的最佳利益,它會讓你更加接近你自己想要的那個渴望,
他就像導航一樣,隨時在告訴你切換路線,隨時在告訴你換一個方向,
就像你走迷宮,他給你指示一樣,隨時告訴你該左轉了,不要再直行了。隨時告訴你該右轉了,不要再直行了,這個理解了嗎?
所以是做到極致,最后一個對結果零期待。
就是每個當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做自己最興奮的,做到極致,對結果零期待,
你對結果是沒有任何的妄想和執著的,如果你對結果有妄想和執著,你就不是知行合一
這次在線下分享會,我舉了個例子,比如說你現在很想投資,
人家說了這個投資的回報率有多高,人家說了這個投資多少人受益了,人家說了這個投資前途有多光明,
那如果此時此刻,你也力所能及,能拿出這200萬,用這200萬的投資,你也很興奮,
但你要問自己最后一個,你對結果有期待嗎?
如果你說這200萬沒了,也就沒了,你就可以投了,對結果零期待,
如果你很期待這200萬有回報,你很不愿意這200萬打水漂,那這就不是知行合一,
所以最后一點也很重要啊,就是說這是個完整的概念,完整的定義,缺一個都不行,
第一點,此時此刻每個當下。第2點做你力所能及的。第3點做你最興奮的。第4點做到極致。第5點對結果零期待。缺一個都不行,你理解嗎?
所以你去散步只是為了散步,并不是為了散步要得到一個什么結果,
你去看書只是為了看書,并不是看書要得到一個什么結果,
包括我去講課,甚至在這個成都三天的線下會議,我只是講課,我并不是講完課之后讓大家一定都開悟,或者說讓大家一定都很認可我,或者讓大家一定要表揚我,我只是很開心的要講,我對結果沒有期待,
所以在現場600人回去之后,有多少人受益了,或者有多少人在罵我,或者有多少人在評判我,或者多少人在贊同我,對我來說都已經無所謂了,也就是說對結果沒有任何的妄想和執著,
但如果我很執著于說,我來這講課,每個人都得開悟,或者說每個人都得贊揚我,或者說每個人都需要達到我自己的預期,那就是對結果有期待,
所以我剛才舉那個例子,聽明白了嗎?就是如果你說我想投資200萬,那行啊,
你說這是我這個當下最想做的,而且我力所能及我有200萬,或者說你說我能借到200萬,我能貸款200萬,行,好,
這表示你力所能及了,做你最興奮的,做你最想做的,最喜悅的,最清凈的,最和平的
你說我想投下去,好,那你做到極致,就是投了,但你要對結果零期待,什么呢?
200萬沒了,你還清靜嗎?如果200萬沒了,你不清靜,這就不是知行合一,
200萬沒了,你自己想死的心都有,你這就不是知行合一,你如果有期待,你也不可能清靜,你知道嗎?
所以呢,這叫知行合一,你理解嗎?這就是剛才我說的,真我良知不會讓你做那些你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會讓你做那些你需要四處去籌集錢去投資的事情,他不會的,
他讓你做的都是你力所能及的,都是你自己可以輕而易舉做到的事情,這個明白了嗎?這是第2點,那在生活中就需要你踐行了,
最后一點呢,就是尊重自己的感覺。第3點就是愛自己,善待自己,
這第3點其實跟第2點是一樣的,但是為什么把它分開講呢?
因為在知行合一的過程當中,會有一個這樣的現象,就是牽涉到和別人的關系,
如果我們做格物致知,我們做狂野想象,我們做贊賞感謝,不會牽涉到別人,
比如說格物致知,他讓我不開心了,我一個人回到房間關上房門,我一個人做。格物致知別人都不知道,你們倆也沒有吵架,你們倆也沒有為這個事情去辯論,他該干什么干什么,你也不影響他,
你說狂野想象呢,也是要你自己啊,別人都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你做贊賞感謝呢,也是呀,你自己呀,別人都不知道你在干什么,
但是你做知行合一就不行了,你做知行合一,你會牽涉到和別人的互動,和別人的關系,
這個時候,你是選擇尊重別人的感覺,還是選擇尊重自己的感覺?就很重要了,
那我們舉例子呀,我們說每個當下,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做你最開心的,做到極致,對結果零期待,
那這個時候,比如朋友約你今晚吃飯。
那今晚吃飯是7:00,那現在他就約你了,現在9:00,他說晚上7:00有空嗎?一塊吃飯吧
此刻當下,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就是9:00此時此刻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你最興奮的是答應他晚上7:00吃飯,那么你就答應了
你對結果是零期待的,就是晚上吃也行,不吃也行,
可是到了晚上,要吃飯的時間,你不想吃了,你就是想在家里休息一下,
這個時候你是尊重自己的感覺,還是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呢?
我們通常都是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就是他會不高興,他會覺得我不誠信,他會覺得我怎么怎么樣,
你看,這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感覺啊,這是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我們很多人都會這樣,犧牲自己,委屈自己,去顧全別人,
這個時候,你就沒有知行合一,因為什么呢?你沒有做自己最想做的,
因為在那個時候,在今晚要去吃飯的這個當下,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你最想做的不是吃飯,而是在家里休息。
可是如果你沒有在家休息,你讓自己出去吃飯了,那么你就沒有做知行合一,
你就沒有讓自己在家休息,因為這是你最想做的,你對結果是有期待的。
你期待什么呢?期待朋友說你是個誠信的人,期待朋友高興,期待朋友開心,
就是你考慮別人的感受勝于尊重自己的感覺,所以這個要單獨拿出來講,
因為我們很多人會這么做,我們很多人會犧牲自己,委屈自己,去成全別人,
這種例子很多呀,我講個活生生的例子啊,活生生的例子是什么呢?
這次成都會議有一個義工,她就很知行合一,當然我講這個例子是講他個人,不代表說大家都要模仿啊,
她知行合一到什么地步?我跟她交流的時候晚上一塊吃飯,她跟我分享,老師,跟你分享個奇跡,我說,好啊,我說你分享什么奇跡呢?
她分享的是她離婚了,怎么離婚呢?她說其實她婚姻不錯,就是說沒啥大毛病,就是我們很多人認為的正常的婚姻,可以過的,
她聽課聽課,她內心就不斷的冒出這個聲音,要離婚,離婚,
這個時候,你看他知行合一了。
當然你知行合一了,將來你會過上天堂般的生活,
但是在別人眼里,你就會特立獨行,你會標新立異,
她就很有意思,她就很她老公提出離婚,她老公肯定不同意的呀,就說你咋回事?為什么要離婚?她說沒有理由,我此刻當下我最想做的就是離婚,
經過一個月,他們有了幾次的交流,她離婚了,
離婚之后呢,我說,你家人怎么說的呢?她說她女兒很支持,媽媽支持你的決定,
她說現在她老公還贍養著他們,因為要給他們女兒生活費,撫養費。
她說她現在顯化了一個伴侶,比她還年輕,現在很開心,
這是知行合一的結果,但我們有的人會怎么想?
那你跟老公提出來離婚,老公很愛你,老公很傷心啊,你干嘛要離婚呢?我哪點做錯了?干嘛這么對我呀?
你一想,對呀,他沒有犯錯呀,他沒有做錯呀,我干嘛要和他離婚呢?
雖然自己想離婚,但離了婚未來是怎么樣的也不知道,那現在這個也沒讓我不滿意,雖然內心說離婚,離婚,
可是自己想著讓對方高興一些吧,對方可能這樣他會更幸福,因為對方離開我可能更可憐,你就會這么想,
就是你會顧及別人的感受,而不尊重自己的感覺,這個例子是活生生的啊,
我原來講課我不會講這樣的例子,這個地方不是鼓勵你去離婚啊,這個地方跟你說這是個真實的事情,
這個沒有對與錯,這個只有聽不聽心的,就是不聽自己心的,也是很完美的,
但是你看這樣的例子,我們在生活中很多呀,那我們拋開這樣的例子在說一個,
我們原來講課中常舉的例子,比如你和朋友一塊逛街,一塊買衣服。
那你們約定的是下午2:00逛街,可能本來要逛到5:00,街逛三四個小時吧,才會回來,可是你逛到3:00你不想逛街了,
也就是此刻當下2:00,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你很想逛街,這是你第一興奮,你就逛街,逛到你不想逛為止,
可是呢,到了3:00此刻當下,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你想回家休息,你不想逛了,你的朋友還意猶未盡,你的朋友還想繼續逛街,
這個時候,你是考慮她的感受,還是尊重自己的感覺?
考慮她的感受,但你內心很想回家,你就沒有知行合一,明白嗎?
你就是犧牲了,你就是知行分離,
但如果尊重自己的感受,你就告訴她說,我不想逛了,我想回家,
那這個時候,朋友她會有反應的,她可能會不開心啊,他可能會有一些覺得去游說你的方式呀,
就像剛才說的,那位家人要和她老公離婚,她老公不開心啊,她老公跟她會談判啊,前前后后長達一個多月,最后兩個人才分手離了婚,
那這個時候對方是會有一些說法,對方會有一些言論,
這個時候你是尊重對方的感受,是考慮對方的感覺,還是尊重自己的感覺?
尊重自己的感覺就是知行合一,考慮對方的感受就是知行分離,
聽起來是不是很自私呀?聽起來很自私,
但告訴大家,如果每個人都這么做,地球將是天堂,
就是如果每個人都走心,每個人都讓自己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地球將是天堂,
就不會有那么多不幸的感情,不幸的婚姻,不幸的友情,不幸的所謂的人際關系,
每個人之間都很純粹,每個人之間都很單一,每個人之間都很單純,這就是伊甸園,
但是很多人做不到,做不到也沒關系,慢慢來,這是跟大家分享的這個,
所以為什么要把第3點單獨拿出來講?因為第3點呢,它牽涉到我們和別人的關系,
其實還是第2點,因為你能不能真的每個當下,做你最興奮的,做你最想做的,做你最快樂的?
每個當下,你最想做的在干嘛呢?就是說我們剛才說的,你這個當下最想做的是回家,你這個當下最想做的是不去吃飯,那這就是你要做的啦,
可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唉呀,這個當下我是不想去吃飯,可是朋友會不高興的,唉呀,這個當下我最想做的是回家,不在陪朋友逛街了,可是朋友會不高興的,
所以你就不再考慮回家,你就不再考慮不去吃飯,
你就干嘛呢?讓自己去吃飯吧,考慮一下朋友的感受,你就讓自己繼續陪朋友逛街吧,考慮一下朋友的感受,
你就不尊重自己的感覺,你不尊重自己的感覺你就沒有知行合一,所以明白了嗎?
這是知善知惡,知行合一的這三點,這三點其實是一點,
就是每個當下,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做你最想做的,做到極致,對結果零期待,
但是把它分成三點,這樣講就更全面更清晰,你也更容易去實操,
那這個地方最后說一個,有的家人會說,哇塞,老師,這個太難了。
難在什么地方呢?你說,哇,那都像剛才那個家人,我說的她想離婚,她其實生活就是四平八穩的,跟她老公也沒有矛盾,兩個人也沒有什么問題,兩個人也沒有說天天貌合神離,就是正常的夫妻,可是她就要想離婚,最后她離了,
那可能你說這個,老師,我真心做不到這個,我沒有那個勇氣,我不愿意這么做,
那我告訴大家,沒關系,你能做到1%的知行合一,你就有1%的豐盛,你能做到10%的知行合一,你就能10%的豐盛,你能做到50%的知行合一,你就有50%的豐盛,你能做到100%的知行合一,你就能100%的豐盛。
就好像是果位啊,羅漢,辟支佛,菩薩,佛,
你做到100%的知行合一,你就是佛陀了,你就在地球上活成了神,
那可能做到80%的知行合一,你就是菩薩了,你在地球上活的也很好,
能做到60%的知行合一,可能你就是辟支佛,能做到40%的知行合一,可能你就是羅漢了,你就在地球上也活得很好,
但你要做到20%的知行合一,可能你就是個人了,
你要是0%的知行合一啊,你就在地獄了,你就是在地球最苦難的那一端,
所以你如果說,知行合一有些例子,有些家人的知行合一,我真心做不到,
你不用去模仿,你干嘛呢?能讓自己做多少做多少,做總比不做強,
就比如說,你做不到知行合一去離婚,但你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不去吃飯,你就會有你的一些豐盛,明白嗎?
所以說只跟自己比,不跟別人比。
今天的課程就到這個地方了,這個知行合一就跟大家講完了,下堂課為大家介紹另一個功課,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功課,格物致知。
這個地方最后說一下,好幾天沒有跟大家分享了,也確實非常想念大家,
也希望大家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踐行功課,讓自己早日活出自己的自在人生,我們一起在地球上瀟灑走一回。
謝謝大家,愛大家,祝福大家,我們下堂課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