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六因回娘家,沒有微旅行,先隨便寫寫兩地火車站的建筑吧,其實想說說建筑與風水的。寧波和上海,也算是一衣帶水了。雖說寧波經濟較為發達,但就一個高鐵候車廳,與上海相比,還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單說候車廳,就一個字---不舒服,很不舒服,整個大廳空曠而寒冷,而上海站則不同,里面溫暖而有序。我略略觀察了下,發現重要區別在于:
1,入口處的設計。寧波站候車廳大門直通整個大廳,中間無任何阻隔與屏風,在這寒冷冬日,大門開開關關,冷氣暢通無阻;而上海站則不同,候車廳的大門里面有一隔斷,人需要迂回著進入,雖然我不是建筑行家,但憑感覺可以起到幾重作用,一是擋風;二是人多時有排隊空間,起到緩沖作用;三是若刮風下雨或者太陽暴曬,不至于讓人在戶外排隊;
2,內部平面與空間布局。寧波站空間高而無任何布置,僅僅邊上隔出若干空間用于咖啡館及土特產專賣,整個氣場外散,守不住人氣;而上海站,空間上無任何違和感,大廳中間局部地區的商業配置,不僅提升了場地的使用平效,而且方便購物,更讓整個大廳氣場內斂,感覺舒服;人說風水很重要,其實風水就是設計,好的風水就是讓人舒服的設計與布局;
3,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內飾細節和商品配置,我這外行就不多說了。單以兩個火車站相比,有點不公平,畢竟兩個站的人流和投入也不一樣,但這種因建筑設計或者布局不當帶來的不舒服感,在中國遍地可見。
有時候,我總覺得這就象一個人,外觀上很漂亮,卻經不起檢驗?;乜粗袊暮芏喑鞘?、很多建筑,相當得高大上,卻在細節和內部裝飾上經不起推敲,更經不起時間的檢驗。全國老的火車站,相信大部分已不堪回首, 而建于1903年的紐約中央火車站, 雖然老舊,卻歷久而彌新,象一座雄偉的公共藝術館。我們總是實干快上,到處充滿暴發戶的氣息,求規模、求速度、求GDP,卻很少想到為子孫留點東西。
再來說說設計這回事,國外已將STEM擴展成STEAM,A即art,藝術確是一種生產力,2002年,我從武漢來到上海,當時的感覺上海的整體設計水平,大概比武漢前進10年,這不僅僅是上海更多設計人才,也是社會整體審美能力的反映,而上海離發達國家,同樣存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差距。藝術是社會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藝術也是審美能力和經濟水平的直觀表達,你說背著蛇皮袋搭火車的和文雅地拎手包的,這區別實在太大了。
今天這2小時車程的火車站候車廳,讓我看到的不僅僅是建筑上的差別,還有更多,就寫說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