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老書
從前總是向人請教可以看什么書,得到過兩個答案:要看經典,要看死人的書。
在自己看了大大小小的幾十本書之后,也漸漸有了這樣的體會。
什么叫經典?《大學》,《論語》,《中庸》,《道德經》,西方的《圣經》。南懷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這些經典之中,其實已經包含了所有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為什么很多人愿意去看那些網絡作家寫的一小時就能讀完的書,也不愿意去看這些經典?因為浮躁,因為看起來費時費力不好記。其實根本就是懶。你花了幾十分鐘讀一本新書,得到的可能僅僅是情緒的派遣;同樣的幾十分鐘,也許只夠你讀論語的一小段話,但只要你將這這段話付諸行動,那么你將終身受益。其實現在很多書中所講的道理,在經典中都已經包括。
之前看過《希拉里傳》和金星的自傳,又看了宋美齡的傳記,相比于后者,前兩部總覺得少了點什么。最后發現,少的就是時間的沉淀這一味藥。時間會給每一個人公正的評價。當你身處時代的洪流中,總是不免帶著幾分主觀性,主觀性是因為這個時代的價值觀和追求導向多多少少在你身上留下了痕跡。而時間,帶來的正是這份客觀性。
02.老歌
最近又聽回了老歌,梅艷芳,張國榮,張信哲,李宗盛,劉若因,王菲,beyond。這些歌的歌詞顯得格外有分量,相比之下,最近的新歌好多都像是無病呻吟。
03. 舊人
因為一部《霸王別姬》和一曲《沉默是金》就迷上了張國榮。他已經不僅僅是一位藝人,他用他的整個人生詮釋了藝術。
張國榮和他那個年代的人,是真正的演員,用情感和藝術去詮釋一個角色,而不是像現在的演藝圈,僅僅憑一張臉和曝光自己的私生活來獲得商業利益。
從前慢,但是有生命的厚度;后者快,但只會淹沒在時代交替的洪流中。
哥哥和唐鶴德的愛情,了解過后無比向往。一直感覺張國榮是一個情商極高的人,不僅僅因為他能再演藝圈叱咤風云,更因為他能夠擁有與唐鶴德的那份感情。他是一個能夠從諸多感情中把性,友誼,和親情區分開來的人。他曾經說過,和唐鶴德的感情之所以美好,就是因為那一份一直都在的溫情和陪伴。大多男女之愛,都在激情燃燒完之后,如泡沫一般輕輕一戳就破,但是哥哥想尋求的就是那一種不會隨著時間消退的一份陪伴,一種懂得,一份相守,可能淡淡的,但是一直都在。不是愛情的飛蛾撲火,而是細水長流。
百度百科上是這么解釋文藝復興的:
11世紀后,隨著經濟的復蘇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意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當時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識分子,一方面極度厭惡天主教的神權地位及其虛偽的禁欲主義,另一方面由于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們借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這就是所謂的“文藝復興”。
似乎感覺現代的中國社會也急需要一場文藝復興,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用經典洗刷一遍人的心靈。
想到了木心的那首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ps:一時興起之筆,沒什么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