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很喜歡“影響力” 這個詞,因為我想成為有影響力的人,所以果斷地讀起來了。當我一看引言的時候,我就知道,這里說的影響力跟我想追求的有點不一樣,但讀完之后真的很有趣,我才發現,生活處處是設計,處處是陷阱。該書作者更多地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探討:哪些心理原則影響了人們順從一個要求的傾向性。本書內容圍繞了以下六大原則展開,我從每一個原則(分別是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的社會功能來討論它們,看看順從專家們如何將其整合到購買、捐贈、讓步、選舉或贊成等請求中,使之發揮巨大的力量。
? ? 哈佛社會心理學家埃倫.蘭格通過一個實驗,巧妙地揭示了人類與動物相似的自動反應模式。一個眾所周知的人類行為原則,我們在別人需要幫忙的時候,要是能給一個理由,成功概率會更大。因為人就是單純地喜歡做事有個理由。我們的生活也處處被這種固定的行為信念(模式)去規范自己,比如我們去買東西,如果對物體的質量拿不準嗎,經常會自我催眠:認為一分錢一分貨,價格貴就等于好。因此這也導致這些影響力武器的都有這樣的一個特點,如果只要把握觸發這種過程的能力,商家就能從中漁利。而我們作為接受者只能理性地判斷及發現其中的奧秘,從而開始自己新的一個行為動作。下面我將從6個原則闡述影響力武器。
互惠(給予、索取、再索取)
? ? 互惠原理:要是人家給了我們什么好處,我們應當盡量回報,即禮尚往來的系統。而往往,正是有了互惠系統,人類才成為人類。
? ? 這一原理可以用在選舉投票及商業上比比皆是。比如,我們經常在超市見到的產品的免費試用、贈送免費樣品等等。表面上來看,商家不過是為了讓消費者曉得他們的商品,暗中卻把禮物天然具備虧欠感給釋放了出來。若一個人靠硬塞我們一些好處,就能觸發我們的虧欠感。然而為什么小小的善意往往刺激人們報以大得多的恩惠?因為虧欠感讓人覺得很不舒服,另外一個原因是,違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試圖回報他人善舉的人,是不受社會群體歡迎的。雖然如此,任何一個武器都是可以破的,要怎么做才能抵消互惠這種社會原理的影響呢?我們必須搶先出手,不讓請求者借用它的力量,因此,拒絕請求者最初的善意或讓步,大概可以讓我們成功回避這一問題。
承諾和一致
? ? 和其他影響力武器一樣,這種武器也深深地扎根在我們心里,無聲無息地指引著我們的行動。承諾和一致: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同時也顯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們做出來一個選擇,或采取了某種立場,我們立即就會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按照承諾說的那樣去做。
? ? 許多商業組織就經常采用這種方法。對銷售人員來說,這就意味著從一筆小生意做起,最終拉到大生意。商人做小生意幾乎都不是貪圖利潤,而是建立承諾,有了承諾,之后的生意自然而然地就來了,做成大生意也不是什么稀罕事。這就是承諾發揮的作用。每當一個人當中選擇了一個立場,他便會產生維持它的動機,因為這樣才能顯得前后一致。
? ? 在內心抉擇這一點上,科學家也確定了這樣一個點:只有當我們認為外界不存在強大的壓力時,我們才會為自己的行為發自內心地負起責任。而這些認識對于教育孩子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真心相信的事情,決不能靠賄賂或威脅讓他們去做,賄賂和威脅的壓力只會讓孩子暫時順從我們的愿望。倘若我們不光希望他們暫時順從,還希望他們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就算我們不在現場提供外部壓力,他們也會按照我們樂于見到的方式去做。比如,你想告訴孩子“說謊不對”,你應該這樣說:“寶貝兒,說謊不好,所以我希望你別說謊。”而不是說:“寶貝兒,說謊不好,要是我逮到你說謊,我會把你的舌頭給割掉。”等等。
社會認同
? ? 社會認同: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這一原理尤其適用于我們對正確行為的判斷,特定情形下載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正確時,我們的看法取決于其他是怎么做的。
? ? 廣告商喜歡告訴我你一種產品“增長最快”或“銷量最大”,因為這樣一來,他們就沒必要直接說服我們這種產品質量有多好,而只需說其他很多人是這么想的就足夠。還有一些夜總會的老板會在會所很空的時候,故意讓門口排起隊來,為自家夜總會的質量制造可見的社會認同品牌。一般來說,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尤其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時候,人人都傾向于觀察別人在做什么,這會導致一種叫作“多元無知”的有趣現象。例如,當某人出現緊急危險需要幫助時,要是旁觀者無法看到的是不是緊急情況,局面就大不相同了。此時,單個盤觀者比一群旁觀者(尤其是當這群人互不認識的時候)更有可能幫助受害者。多元無知效應似乎在陌生人里顯得最為突出:因為我們喜歡在公眾面前表現的優雅而成熟,又因為我們不熟悉陌生人的反應,所以,置身于一群素不相識的人里面, 我們有可能無法流露出關切的表情,也無法正確地解讀他人關切的表情。因此,潛在的緊急事件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受害者倒了霉。從領導者的角度來探討:影響力最強的領導者是那些知道怎么安排群體內部條件,讓社會認同原理朝對自己有利方向發揮作用的人。
喜好
? ? 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歡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對于這一點,恐怕不會有人感到吃驚,令人吃驚的地方在于,有些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卻想出了上百種方法利用這條簡單的原理,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
? ? 書中提到的案例“特百惠聚會”就是一個專門利用喜好原理的明顯例子,它屬于典型的依從環境。這套方法成功的關鍵是,銷售員每次上門拜訪新的潛在客戶,總會報出此人一位朋友的名字,說“是他建議我來找您”。人們很難再這種情況下把銷售員拒之門外,因為這簡直就像是在拒絕自己的朋友。
? ? 此外,我們的選擇會會因為外表魅力,相似性,恭維,接觸與合作,條件反射和關聯等這幾個方面受到影響。另外與一個實現證明,我們會下意識地向跟自己相似的人做出正面反應。因此,請求者還有一種利用相似點增加好感及順從概率的辦法:他們假裝跟我們有著相似的背景和興趣。還記得世界上“最偉大的汽車銷售員”喬.吉拉德說他成功的秘訣就是讓客戶喜歡他,他會做一些表面上看起來愚蠢又麻煩的事情。每個月,他都會給自己的老客戶寄印了“我喜歡你”的賀卡給他們。喬.吉拉德其實是搞懂了人性中的一個重要的事實:我們特別喜歡聽人恭維奉承。
權威
? ? 在權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幾乎愿意干任何事。也就是說,權威的壓力能夠全然控制我們的行為。在沒有真正權威的情況下,有幾種象征權威的符號能十分有效地觸發我們順從的態度。因此,并非權威的順從專業人士對這幾種符號是愛不釋手的,比如說,騙子大多喜歡給自己冠上各種頭銜,打扮成專業權威人士,但相關的身份標志,衣冠楚楚地從高檔汽車鉆出來,自我介紹說是某某醫生、法官或官員。
稀缺
? ? 物以稀為貴,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就越高,對于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比對獲得同意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比如,大學生在想象戀愛關系或考試中所失的時候,情緒波動會比想象所得的時候更強。特別是處在風險和不確定的條件下,遭受潛在損失的威脅能強有力地影響人的決定。
? ? 就稀缺性原理而言,它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點我們應該很熟悉了,和其他影響力武器一樣,稀缺原理專利我們思維捷徑上的漏洞。這個漏洞本來也自有道理。我們都知道,難于得到的東西,一般都要比能輕松得到的東西好。故此,我們基本可以根據獲得一樣東西的難易程度,迅速、準確地判斷它的質量。這也就是說,稀缺原理成立的一個原因在于,根據它來做出判斷,大部分時候是正確的。此外,稀缺性原理的力量,還有第二種獨特的來源:機會越來越少的話,我們的自由也會隨之喪失。而我們有痛恨失去本來擁有的自由。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里逆反理論的核心。因此,只要選擇自由受到限制或威脅,保護自由的需求就會使我們想要它們的欲望愈發強烈。因此,一旦短缺——或其他因素妨礙我們獲得某物,我們就會比以前更想得到它,更努力地想占有它,跟這種妨礙對著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