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媽媽的依戀 #
兩歲后男孩子對媽媽的依戀和糾纏有時會讓人招架不住,不允許你工作、做家務、甚至上廁所,所有他喜歡做的事都想和媽媽一起進行,即便有時只是需要你在一旁靜靜陪伴。
這也可能是身為母親的歲月里,最為孩子所需要的一段時光。你的難過、氣憤、對他流露的一點點不喜歡或厭煩,都會使他惴惴不安。
我明白這樣的時光不會太久,隨著自我意識和各方面能力的增強,男孩子會越來越渴望和身體力行的去實踐獨立,感覺日益被遠離、愈發失落的會變成媽媽。
# 性格,脾氣 #
一歲半起意識到說不的力量,兩歲后使用更多的表達否定的詞語是打,并伴隨肢體動作。誰說了他不喜歡、不想做的事就說打誰,甚至在你轉述一件事、乃至一個虛構的故事里某個他不喜歡的片段,也要說打事件里的那個人。
一度我嚴格禁止他說打這個字眼,并威赫他這樣將不被大家喜歡,發現毫無效果。也許“不被大家喜歡”這種被否定的情形,反而加劇了他的抵觸情緒。我開始嘗試紓解和轉移。比如解釋他不喜歡的那件事不是因為人家不喜歡他、針對他,解釋緣由,將他的關注轉移到事情本身來。有時他會稍稍平靜一些,貌似有所觸動和理解,有時依然無效,那就由他再發發脾氣,但會提醒他不可以說打人,重復打人是不被允許的這個規則。
有時感嘆,小家伙的倔強、暴躁、易怒,的確是遺傳了爸爸媽媽、甚至再上一代人的習性。也許有部分遺傳因素,也必然有我們家長無自覺的行為做出的言傳身教。我們尚且做不到成熟理性的處理自己的情緒和家庭發生的分歧沖突,又如何苛求一個兩歲多的孩子能做到更好。所以在觀察和教養孩子的同時,我們真的需要平靜下來客觀審視自己。
在這期間,通過一些公眾號接觸了與原生家庭有關的理論,觸動較深的包括黃維仁的“親密之旅”課程,以及李玉涵強調的“每一種情緒后面都是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回顧和剖析自己的成長,幼年和青春期被疏忽的對愛和關注的需求,自原生家庭傳承的性格短板,這些都在影響著我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曾經被我反感的教養方法,在無知無覺中被延續到我的孩子身上。摸索和改善教養孩子的方法,也許應該先從完善自我的性格開始。
# 秩序感 #
小家伙不到一歲半開始專注于給玩具汽車排隊(也許更早,無法記清準確年齡),這是秩序感發展的標志。隨著智力發育,他對更多玩具的興趣增加,我也給予了充足的供給。源于自己的生活習慣,我要求他在午睡和晚睡前和我一起收拾玩具,進而慢慢提高為整理好一樣,再去玩另一樣。有相當一段時間,我的這個要求很不討好,因為玩具數量多,整理起來對他有一定難度,他的耐心有限,速度較慢,還會再把其他東西撿起來玩,整個過程磨人心性。也因此,家人都情愿迅速而沉默的為他整理好亂攤子。我的母親曾經玩笑我對孩子要求太高。“孩子還小,大了慢慢習慣就好了”,這是老人們的口頭禪,我認為是老人對孩子過度寵溺和懶于管教的借口。這個年紀的小孩子沒有對錯好壞的觀念,習慣就是習以為常,不良的習慣日日重復就是鞏固,為何想要給孩子養成不良的習慣,大了再費更多力氣去糾正,搞的孩子和大人都辛苦又劍拔弩張。
我依然堅持我不討好的習慣。兩歲時獨自收拾整理玩具基本成為他的習慣,偶有偷懶,經提醒也能迅速而愉快的完成。我看到很多三四歲的孩子難以做到,每天被家長呵斥依然無動于衷。這個時候我暗自慶幸,我和孩子沒有這樣的較量和神傷。
我的觀念里,秩序感甚為重要,將影響孩子日后的生活、學習、行為和思維習慣,影響你能否成為一個有序而高效的人。
# 規矩和愛 #
小孩子非常擅長揣摩大人們的心性、脾氣和底線,并善加利用。媽媽是有原則的,基本說到做到難以通融。奶奶姥姥不同,鬧一鬧磨一磨大多可以妥協。所以和媽媽在一起時,有些過分的要求根本不會提起,即便提出后被溫柔的拒絕,也能平靜接受。和奶奶姥姥也能和諧相處,因為很多要求無需過多掙扎已被滿足。但全家人一起時,小孩子就混亂了,用哪種模式呢,不甘心做克制的自己,但是媽媽又會阻攔奶奶姥姥的溺愛,就爆發了無法收拾的哭嚎。家庭關系幾度因此緊張,老人不能忍受孩子這般委屈,爸媽也不愿縱容缺乏限度的寵愛長期發展下去。好在幾番溝通交流下,老人們嘗試了理解和讓步,這點我是感動并感激的(請原諒我作為一位母親在這方面的固執,我可以迂回、委婉、滲透,也寧愿承受老人們的不理解和責怪,但是根本的原則不能放棄)。
同時,我也在反復反省自己處理孩子情緒時的態度和方法。孩子以歇斯底里的方式爆發脾氣時,我很難保持冷靜,我會給自己找一萬個理由,繁忙的家務,辛苦而高壓的工作,曲折的同事關系,如履薄冰的經濟壓力……總之,不要在這個時候來挑戰我的耐心和脾氣。但是這些借口,雖然也是客觀事實,一點也無法安撫爆發的孩子,無法改善我與他在沖突下的相處。
在他兩歲左右的半年里,我曾抑制他的哭泣,要求他有要求好好表達。因為我從小被父親禁止哭泣,初中時有傷不能打麻藥,醫生清理發膿的創口,大量流血痛不欲生時,爸爸都不允許我哭泣。成年后我自潛意識里排斥哭泣,見到孩子大哭,特別伴有大喊大鬧時,就難以抑制心里的煩躁。我的這個要求曾經短期有效,兒子明顯在壓抑自己想哭的欲望,眼含淚滴,委屈的看著我,不敢言語。有的時候惹禍犯錯后的第一反應是躲避,嘴里念著要媽媽要媽媽、媽媽親親。我心里生出負疚,確實要求的過分了,他只是個兩歲的孩子,我在用成人的標準要求他。
也因為了解了有關原生家庭的理論,我開始審視自己的成長過程和性格由來,其實這才是我難以很好的處理哭鬧孩子的根由。正視、反省、觸動、嘗試改變、琢磨分寸,一點點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方法。35歲的固執女人想要改變性格談何容易,但是為了孩子,似乎再大的險阻也甘愿嘗試,哪怕一點點改善也有益于孩子,我只能說本能的母性是偉大而充滿力量的。
現在,在辨識出他的確心有情緒,但我又不能妥協時,我能夠平靜的伴他哭鬧一陣,平和的告訴他媽媽不能答應的原由,以及可以替代的方法,甚至能說出一些玩笑。然后驚奇的發現,給一點點時間,以及你平和的陪伴,焦躁的孩子可以漸漸冷卻下來,他的情緒得以發泄和消化,而不是被勉強的壓抑。他犯錯后,我會告訴他媽媽在生氣,原因是什么,然后和他一起改正和彌補,而不再暴躁的訓斥他,甚至體罰。沒有很久,他惹禍后會主動跑來告訴我,也不再戰戰兢兢。
我想,這才是“有愛的規矩”,不是無規矩的溺愛,或冷酷無愛的規矩。而孩子可以清晰的分辨,你給予的愛和樹立的規矩并無矛盾,也不會影響他對你給予的愛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