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點團隊黃靜2021-4-18中16堅持分享第642天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強基固本,穩步前行。第五次心理學“筑基班”課程筆記:
社會心理學
一、個體
3.社會知覺:對社會的整體的看法。
家長很容易拿自己以為的去衡量孩子。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單方向的溝通不叫溝通,溝通不下去。雙方向的溝通才叫溝通,多次往復才能完成溝通。一定要花時間去了解對方的看法、想法,保持好奇。難在很容易就有自己的東西,有自己的評價、預設,一旦用的時候就忘記了。一旦能夠做到,就能溝通好。保持未知、好奇,清空自己。
(1)影響因素:
1)經驗:
世界多元,各有道理。每個人在他的世界都是對的。有一種強大叫你說得對。夏蟲不可語冰。如:一個樹樁,廚師可以做成菜板;農民當成柴火;藝術家可以做成藝術品;園林師可做成盆景。不能卷入對方的是是非非中。生活中面臨孩子,贏了道理輸了感情。
2)需要:
每個人需要不同,每個人的感受隨時都在發生變化。確認知覺要動態進行,每次聊的時候都要去問對方感受怎么樣,對這事怎么看,隨時都在變。如:父母對孩子的愛,記得孩子喜歡吃什么,總喜歡做這道菜,我們的記憶可能會保留在那里。但是孩子可能早就改變了品味,要隨著他的變化而變化,這才是真愛。
3)興趣:即愛好。
4)情緒:
非常影響人。有情緒的地方,事出反常必有妖。多聊有情緒的卡點,一次也許看不到什么情緒,次數多了可能就會看到。心情不同的時候,對事情的看法不一樣。談話時,一定要多注意對方的情緒狀態,直接涉及到對方的認知和看法。做好容器,接得住對方的情緒。不要去糾正,不要硬碰硬。如:孩子說學校是個垃圾;這個世界真黑,等,不要急于去糾正,也許孩子只是想傾訴。云手:情緒出得來,道理進得去。云手三步法:一包二退三推。先通情后達理。好奇在他的世界是怎么看的。
(2)知覺效應:
1)首因效應
第一印象,如:相親時精心收拾自己。首因效應有時會導致固有印象。但要注意人是會有變化和改變的。要永遠好奇。一般發生在陌生人之間。
2)近因效應
一直感覺挺好,有事有求于他,但他不愿干,以前的好印象沒了。受近因效應影響,有可能以偏蓋全。一般發生在熟人之間。因為一件事就否定了全部。好多年的關系會因此斷了關系。注意人際溝通中的邊界,不能讓別人對自己產生近因效應,也盡量不要對他人產生近因效應。生米恩,斗米愁,邊界很重要。咨詢中的規矩,如:時間觀念。不能破規矩。
3)暈輪效應
以偏蓋全。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好百好。多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全面。應對方法:具體化、好奇。有時候,越是炫有可能內心有危機。咨詢師要永遠保持好奇。通過具體化,去打破對方的以偏蓋全。讓他自己意識到考慮得不全面。如:我老公不是個好東西;我媽媽不稱職。。。保持好奇,具體化去聊。
4)刻板效應
如:說到上海男人怎么樣怎么樣、東北男人大男子主義,等等,刻板效應。當一提到,大腦中就出現的印象。自證喻言,驗證自己的觀點。
(3)歸因:
1)內歸因:
抑郁癥的是內歸因,攻擊自己,容易自己出現問題。不過利于自我覺察。不幸福的婚姻是內歸因。容易對身邊人內歸因,家庭容易傷人。不怪你,都怪我。
2)外歸因:
埋怨別人。幸福的婚姻都是外歸因。可以對愛人有更多的外歸因,但不要期待對方有更多的外歸因。
接納才有溝通,溝通才有合作,合作才有改變的機會。多了解當事人內在的想法。
4.社會動機:
(1)親和:
親近和群。感受到更多的愛、溫暖。女人、青少年喜歡親和。有的人喜歡獨往。一個人的親和起源于他跟他主要撫養者之間的關系,越和諧越親密,就跟其他人越親和。嬰兒小時需要被滿足、被照顧,哭的時候需要更多關注。親和起源于依戀。
(2)利他:
每個人天生都有助人之心,受外部環境、社會評價、結果等影響。也受個人人格特點和專業影響。要找人幫忙的話,什么時候別人更容易幫你,心情好的時候。如果有他人在場,不容易助人,會導致責任分散。如:要找人幫忙,千萬不要讓他知道我們還找了別人,你沒有看重他。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看重,足夠的重視,你要把他當回事兒。跟孩子交流也一樣,把孩子當回事。對他人心懷敬畏之心。
(3)成就:
自尊=成功/抱負。
1)目標的吸引力。
對目標感興趣。探尋他的知覺,他在乎什么,在意什么。對他有吸引力,他才會有動力。順勢而為。聊對方能聊的話題開始,再逐漸深入,慢點介入主題。卷入越多,越容易改變。讓對方更多參與和卷入。家長不可為孩子定目標,否則孩子沒有動力。看到他所在乎的。
2)成功與失敗的主觀概率。
不怕努力,怕的是努力之后沒有效果。當看到努力之后有改變有希望,就會去努力。如:追求美女。一般男子不敢追,怕失敗。如果覺得能實現,就會更有動力去做。咨詢中:多探討愿景,讓對方看到有成功的可能。風險于成敗的主觀概率。
3)個體施展才干的機會。
如:每天讓你計算1+1=2,人會覺得沒有意義。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如不足以實現自己的價值,就可能跳槽。
(4)侵犯:
1)目標受阻程度:
如果感覺目標能實現,可能會去做。感覺不公平,也有可能會侵犯。特別希望能公平。兄弟姐妹:同胞競爭,不患貧而患不均。
2)侵犯后果:
如果后果很嚴重,可能不會侵犯。家長的侵犯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模仿,以暴制暴。
3)情緒狀態:
心情不好時,容易侵犯。千萬不要跟有情緒的人發生沖突。
4)自控力
5)道德水平
5.情緒
包括內疚、自責、嫉妒等。
嫉妒是人性的特點,不希望別人過得太好。低調,不外露。和其光,同其塵。嫉妒是一把刀。少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優越感。了解人生,不至于讓自己陷入被動。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6.態度:
(1)態度形成
1)依從:他愿意接觸不排斥。
2)認同:了解多了就會認同。
3)內化:浸泡式學習。
(2)態度轉變
構成要素:傳遞者、溝通信息、接受者、情境。
在特定的情境下,傳遞者把信息傳遞給接受者。
家長要轉變孩子的態度,一定要選擇場合,生活中處處都有心理學。
傳遞者:傳遞者與接受者之間信任、穩定、溫暖、穩固的關系。信任度(咨詢關系受信任度影響)。不求不幫。來歡迎,去不留。信任是很重要的關系。安靜、保密等,營造情境,對方才會放松,才會敞開心扉。(曾子殺豬)守信。失信的家長后患無窮,所以,別欠孩子的債。
溝通信息: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
接受者:考慮到不同人的特點。
二、他人
1.溝通:
澄清、具體化,你聽到了什么,怎么想的,來回反饋才能真正的溝通。兩人溝通實際上六個人在溝通。孩子以為自己說明白了,家長以為自己聽明白了,家長再開始說,結果說不到一塊兒。即便用不上心理學的技術,但可以用心理學的原理。
2.人際:
良好人際的原則:相互性原則。單方面付出關系不可能長久。交換原則。自我價值保護原則,都喜歡認可自己的人,欣賞自己的人。焦點把最有效的東西融在了一起。平等原則。
3.婚戀家庭:
親和、喜歡、愛。喜歡和愛的區別:愛有更多的依戀、利他、奉獻、親密,以性為基礎。喜歡受哪些影響:熟悉與鄰近、相似、才能。愛情的黃金法則:價值觀相似、性格互補。人格:真誠排第一,最讓人討厭的是虛偽。家庭的核心關系是夫妻關系。溫暖、穩定的環境,才會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愛孩子就好好地愛另外一半。
4.社會影響:下次課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