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體驗的重要性
柳田先生說他與書的親近有兩次決定性的體驗,一次是小學一年級時,因為急性腎盂炎在家臥床休息一個學期,在這期間讀了近三個月的書,第二次是小學六年級時,一位男教師經常利用每天下午的時間給孩子們讀名著,大家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就連上課亂嚷嚷的孩子,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師的朗讀中,大家都聽得入迷。
兒時的經歷往往會在我們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小時候接觸到一些好書往往會在孩子們心里埋下愛閱讀的種子。
記得我小時候,上紅孩兒班(幼兒園)的時候,那時候村里的教學條件極差,每家每戶的小孩自己從家里搬一張桌子和一條凳子去老師家里上課,大家的桌子和凳子都是五花八門的,甚至有人直接搬一塊大磚頭用來做凳子,教室就是老師家的一件堂屋——土磚砌的房子,小小的自制黑板。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的老師,一位身材非常矮小的婦女,用自己獨特的方法教給我們知識。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會經常給我們講故事,她有一本厚厚的書,每次一拿出這本書,我們都會異常高興,那時候,我們就想:這書是一樣神奇的東西,里面有許多奇妙的故事。
上小學了,老師要我們去書店買書,那時的書店自然就是新華書店,第一次買回來三本薄薄的書,應該就是和繪本差不多厚的書,簡直像寶貝一樣,每天一有空就拿出來看呀看呀!不知看了多少遍。
后來,到了三四年級,看書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存了點零用錢就去買書看,可那時候的零用錢很少,很久才能買到一本書。就像先生說的,那時候對書有著饑餓感。只希望能借到一兩本好書來讀。
有一年,去姨媽家過暑假。姨媽有個親戚在開造紙廠。廠里經常收購廢紙作原料。在廠里上班的表哥會把一些收購的廢書拿回家看。這個秘密被我發現了,于是,那個暑假我幾乎每天都沉浸在這些“廢書”中。從日出到日落,有時候到了吃飯的時間,姨媽會到處找人,那時因為我在閣樓里看書呢!有時看到太陽下山了還在看,小閣樓里已經沒有光亮了,只覺得怎么書上的字看不清了,哦!原來是天黑了。
那時候看的幾乎都是繁體字的書,你想,一個三四年級的孩子會認得多少繁體字呢?一點問題都沒有,我猜著看??戳艘欢螘r間之后,大部分繁體字我都認識了,后來上大學學習《古代文學史》的時候,教材用的都是繁體字,許多同學沒有接觸過繁體字,學起來很吃力,而我一點難度都沒有。這都得益于那些“廢書?!?/p>
比起書本,現在電視·手機·平板更有吸引力。孩子們往往沉浸于動畫片和游戲中不能自拔。當然,也為年輕的寶媽解決了許多麻煩,殊不知正是這些電子產品剝奪了孩子們閱讀的快樂。
先生說道,如果父母能給孩子們讀繪本,孩子一邊接受著身邊原畫的視覺沖擊,一邊聽母親的聲音所講述的故事,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快樂,也會將一顆熱愛閱讀的種子悄悄地埋在孩子的心里——這是一顆幸福的種子。
很高興能成為一個閱讀推廣人,也希望有更多熱愛閱讀的人也加入到這個隊伍,讓我們一起去給孩子們帶去繪本的最初體驗。非常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