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繆先生有一部經典的代表作:《局外人》。
他在這本書里塑造了一個離經叛道,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形象,盡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與這個社會發生沖突的場景。
人與社會發生沖突?這就有意思了。
是因為人在社會這個"大局"中無法融入而產生沖突,還是因為融入社會之前,就對這個社會有著一種天真的遐想,從而進入社會之后產生了價值觀的撕裂呢?
其實,我們既是局外人,也是局中人。
對于個人而言,是一次次的思維躍遷,從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圈子,抵達那個可以讓自己發光發亮的世界,從而實現真正的“破局”。
想要實現人身破局,你需要知道的兩點是:
先要識局,才能破局。
A
識局
你我都是局中人
喬布斯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點:
這個世界不是百分數的關系,而是0和1的關系,即使我們非常努力做到了99%,那也會是0,當我們做到了101% 的時候,才真的等于1。
剛開始,我一臉懵逼,不太懂這句話究竟意味著什么,而當我聯想到了"低水平重復"這個詞的時候,我瞬間恍然大悟,原來:
一個人的努力程度和他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是正相關的關系,而是非線性的關系。
0 指的是在原有環境里非常刻苦努力,卻總也無法往前進一步;而 1指的是 實現了躍遷之后的新局面。而我們,往往找不到從0到達1的那個關鍵破局點。
這個時候,我就在想:我們究竟該如何識別這個困住自己成長的”局“呢?
一、從心智的三層教育說起
我們來仔細回想一下,從小到大,我們的認知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一:來自于父母對我們的教育
父母對這個世界的觀念認知,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源源不斷的扎根進我們的內心,當父親A跟孩子說:“活著是為了混口飯吃”,而父親B跟孩子說的則是:“活著是為了改變世界”。
不同的兩句話,對于孩子而言,造成的可能會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因為這些“觀念認知”會進入我們的潛意識,潛意識會指導我們的行為,行為會呈現我們的自然結果,即我們當下的命運由過去的“意識環境“(成長過程中家人對我們的意識灌輸)所決定。
當然,先不用擔心,這只是第一層教育,我們還是有“破局”的可能。
第二:來自于學校對我們的教育
我們身處什么樣的地方,接受什么樣的學校教育,是什么樣的老師出現在我們的課堂里,又會是什么樣的同學和我們相處,這些都會對我們造成影響。
就好像名校生進入社會后會標榜自己是“哈佛大學XX研究生、清華大學XX博士生“等等,而名校之外,倒是沒有見過有哪些學校會用來標榜自己的身份。
同時名牌大學的專業往往優于一所普通的高校專業,在企業選人的時候,即使我們的專業能力比名校生強,我們也會因為不是名牌大學被刷下來。
當然,也不用擔心,這還是第二層教育,我們依舊有著“破局”的可能。
第三:來自社會對我們的教育
高校的學習往往是和社會脫鉤的,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好工作,而企業找不到好員工”的矛盾局面。那么,社會對我們的教育是什么呢?
在這一點上,就讓我們真正開始覺察到自己究竟身處什么樣的局面了。
經常有“畢業后去大城市好還是小城市好”,”選擇大企業好還是小企業好”等相關現實問題的討論,來,我們來反思下:
我們當下身處的這個社會環境,有沒有可能讓我們擺脫從”父母的第一層教育“和”學校的第二層教育“所帶來的不好的意識層面的影響呢?
如果可能擺脫,從而可以在這里很好的發揮自己,無疑是很好的選擇;如果覺察到反而加固了之前兩層教育帶給我們的意識束縛,我們就要小心了。
這,就是困住我們成長的局面之一:意識局。
二、被社會所教育的時間
在這個模塊的剖析中,圍繞著以上第三層社會教育而展開,我們來看一個相對比較有趣的話題:你的時間是怎么被利用的呢?
在這里的時間利用可不是說什么“下班后的八小時該如何精進”,而是“你在這個社會的工作時長是否能夠在一定意義上幫助你實現躍遷破局?“
來,我們來看看時間利用的三重表現價值:
價值1:時間被買斷?
上班一族的經典呈現,朝九晚五,每個月固定的死工資,時不時會有分紅和獎金,無論怎么努力,手中拿到的錢還是那個錢,因為我們的時間已經被企業所買斷。
價值2:精華時間被買斷
典型如自由講師,培訓師,咨詢師等相關角色,不需要去固定的地方上班,根據所付出的時間拿酬勞,如果一個小時2000元出場費,一個月下來的收入可能遠遠超過上班時期的收入。
這也是"自由職業者"這個角色會有那么多人所青睞,不僅時間自由,而且收入還可能很高。
價值3:一份時間賣給很多人
樊登讀書會、得到大學等知識服務平臺很好詮釋了這個價值所在,樊登老師提前講好一本書,然后每周一本書的節奏往前走,一年52本書的分享,就可以帶動成千上萬的會員收入;
得到里的講師提前錄制好一堂課,即使沒錄制好,也可以保持更新的節奏,而這堂課可以賣給許多人,用一份的時間創造了源源不斷可持續的價值收入。
這也是為什么"知識付費"這件事情變得那么令人受歡迎。
這,就是困住我們成長的局面之二:時間局。
從價值1到價值3,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這個時代的一個趨勢:
從朝九晚五的工業化時代,到自由職業被推崇的時代,再到知識付費如火如荼的時代,是“時間的效益最大化”的展現。
識局,分析自己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三層教育”(家庭、學校、社會)帶給我們的影響,反思目前的時間被利用的情況又是什么樣。
從”意識局“和”時間局“來展開聯想和深度思考,相信我們都可以找到困住我們的具體的那個局面究竟是什么。
B
破局
擊穿破局點
當我們笑著說:"舉世皆濁唯我獨清“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
我們真的有辦法從“舉世皆濁”之中跳脫出來到一個相對“唯我獨清“的局面嗎?
我國文學家巴金先生曾在《家》這部著作里提到了三個經典的人物角色:
覺新、覺民、覺慧。(分別是大哥、二哥、三弟),從名字就可看出三個人截然不同的命運。
大哥高覺新并未覺悟新生,固守傳統,困在高家舊秩序的局中;二哥高覺民在抗婚上擁有了由“民”自主的覺悟,可以說“一腳踩在局里,另一角踩在局外”。
而小兒子高覺慧猶如一團火,是高府中最早的覺醒者,因其覺醒之早,故堪稱“慧”。他對高家舊秩序已不存任何幻想,敢于宣傳新思想,抨擊舊道學、舊秩序。
這三個人的角色印證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物眾生相:困局者、掙扎者和破局者。
要成為“覺新”這樣的破局者,以上有一個關鍵詞特別重要,就是“覺醒”。
我們從以上A部分已經知道了“如何識局”,也知道了關鍵破局點是“單一要素十倍速變化”:你的某個個人認知產生了變化,在一定的執行力之下,讓自己的時間效益發生了變化,從而實現躍遷。
那么,來看下這條“覺醒”的破局鏈:現象層、規律層、心智層、價值觀層面。
我們往往容易迷失在現實的表象當中不可自拔,因為我們大腦的邊緣系統向來不太喜歡深度思考現象背后的本質什么,而要意識自己身處的局,就不得不曉得一點:
“你身處的局和你所看到的現象是兩回事”,局是從時間的長周期維度來看到的一種現象。
什么意思呢?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你看到了樓下 水果店今天促銷打折了,這是一個現象;當你長時間在這家水果店買水果的時候,你發現這家水果店每周三晚上七點都會進行促銷,這是一個規律;
當你往前走一步,跟這個店主聊聊為什么他選擇這個時間點進行打折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店主的心智模式是什么,即你知道了“他為什么每周三晚七點會打折促銷”的深層次原因。
那么,價值觀層面是什么呢?
看看水果店的設計,店主和你說話時的呈現,以及對他心智模式的了解,你會意識到店主的價值觀是一切的根基。
如果你復制一套水果店的模式在另外一個地方也開一家,你會做得和他一樣好嗎?如果覺得”會的“,要么是很相信自己的實力,要么是一種未經思考的”沖動“。
從這個水果店的案例當中,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個人破局的一件事情:
我們不能通過效仿他人成功的案例而獲得成功。
我們要做的是從這個成功案例當中解析出為什么他會成功的根本要素,就好像現在非常紅的口紅一哥李佳琦,很多人都在效仿他。
可是,為什么要成為第二個李佳琦,而不是成為第一個自己呢?
成為第二個是入局被困;成為第一個則是破局新生。
這里面的關鍵就在于你是否識別了李佳琦成功的心智模式是什么,為什么是他而不是你?從現象、規律、心智和價值觀來展開分析,經過自己的分析,才屬于自己。
最后,再來回顧下破局的關鍵點:識別現象,找到規律,認清心智,建立價值觀。
最后的最后,愿你我都能成為一個心智新鮮的覺醒的人。
—?The End —
作者簡介:云陽先生,90后文案創作鬼才,Aha新奇實驗室創始人,設計思維創新教練,資深讀書會領讀人,創意思維導圖師,多元人生實驗家,專注設計思維和認知心理學的修煉,助力于青年群體思維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