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1:為什么促銷活動沒人參加?
場景2:為什么拉新活動沒拉到新用戶?
場景3:為什么廣告投出去了沒效果?
這些問題我們都不陌生,工作中經常會遇到。
那么,回憶下,你遇到這類問題的分析習慣是什么?
效果差,絕大多數都是因為活動不行、文案不行、或者產品本身就不行。##
你認可這句話嗎?
如果和你想的一樣,那么很有必要看完今天的文章。
因為你忽略了“用戶失明現象”。
1、高達50%的“失明”率。
什么是“用戶失明現象”?
我給你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想象一下:
你和朋友一起吃飯聊天,因為聊得起勁,不知不覺中服務員就把菜都上齊了。
此時,你能回答出這些問題嗎——
服務員一共來過幾次?什么時候來的?幫你上過菜的是哪幾個人?
如果回答不出來,就是出現了一種“失明現象”:雖然看到了,但是沒有注意到。
也可以理解為“視而不見”。
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證明了這個現象的存在。
1999年,Simons和Chabris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讓受試者觀看一個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視頻中有黑、白兩支隊伍在互相傳球,受試者的唯一任務是:統計白隊一共傳了幾次球(黑隊不需要統計)。
不過這個任務其實是個幌子,試驗另有玄機:
視頻中間,一個裝扮成大猩猩的人走進隊伍中,對著鏡頭捶打自己的胸膛,停留了幾秒,然后離開。
按道理來說,這么明顯的大猩猩,不可能看不見。
但事實上,測試結束后詢問他們,幾乎有一半的受試者沒有發現大猩猩。
追蹤實驗對象目光轉動痕跡的眼動儀測量結果顯示,那些聲稱沒看到大猩猩的人,大多數目光也曾停留在它身上——他們“看到”了大猩猩,卻沒能真的“看見”。
當讓受試者們重新再看一遍視頻后,甚至還有一個人強烈懷疑兩次視頻是不同的,第一個視頻中絕不可能有大猩猩。
這就是著名的“大猩猩”試驗。
實驗證明了:即使是非常明顯的信息,也可能會被我們漏掉。
這個實驗重復做過好幾次,每次都幾乎有一半的人沒發現大猩猩。
也就是說,“用戶失明”的發生概率約為50%。
如果這個概率也適用于產品,就意味著有一半的用戶,即使看到了活動,但沒有真的“看見”。
非??膳碌睦速M。
2、能避免嗎?不能!
“用戶失明現象”無法避免。
這是人類的共性,從我們祖先開始,大腦就是這樣運行的。
當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某個區域或物體時,就會忽略不需要看到的東西,即使它們很醒目。
因為注意力是一種非常有限的資源,人不可能同時注意到所有外界信息,大腦總是會有選擇地注意到某個信息,過濾掉其他絕大多數的信息。
而且,那些被過濾掉的信息,注意力不僅忽略了它,甚至還會抑制它被記住。
心理學上,這叫做“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
雖然我們的眼睛感知了一切,但只有一小部分真正進入了我們的意識。
多數時候,這個選擇過程是自動發生的,大腦根據情況自動識別出需要和不需要的信息。
這就是“用戶失明現象”的原理。
可是,既然無法避免,那這篇文章還有必要看下去嗎?
接下來,有干貨。
教你如何減少用戶對關鍵信息“失明”。
3、掌握大腦的漏洞。
剛才我們了解到,多數時候,注意力是由大腦自動分配的。
它的分配規則是:是否需要。
這里就有個漏洞了——大腦認為需要的信息,不見得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