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來之前,我有做一些簡單了解,我最壞的設想是:多動癥?抽動癥?自閉癥?
正好我在門口弄貓咪,孩子和媽媽走來了,第一印象:活潑,有很強的語言表達欲,愛笑。我并不能把眼前的孩子和不上學聯系在一起。
他給我展示了他的新寵:一輛汽車和一個公仔,我告訴他可以去玩樂高,總之,自己安排,他開始忙活起來了……
頻繁換幼兒園不利于孩子社交
因為父母工作原因,孩子之前在外地上學,后來因為其他原因回來蘇州,因為幼兒園老師的原因又換了幼兒園,又因為老師原因現在不上學在家。
且不說誰的原因,頻繁換幼兒園對孩子挺不好的,因為你永遠沒法改變外在環境,這份力量顯得好微不足道。
孩子的社交需求逐步發展的時候,適應新環境本身就需要一個過程,他們會去探索這個環境的人和事,還有存在于此的“規則”和“邊界”,還有老師和阿姨的底線,還有哪些同學是他們的“同類”,哪些同學可以被欺負以及遠離哪些同學……就像孩子口唇期會用嘴巴去感受周邊的一切一樣,這個探索期會對孩子的社交有非凡意義,因為只能他們自己去面對(家人不在身邊)。
頻繁更換幼兒園會讓孩子的探索期增加太多不確定因素,比如幼兒園環境,教室位置,時間作息,還有食物的味道也大不同。更和況最復雜的是人都變了。
孩子進入一個新集體的時候,其他人彼此之間早就建立起了聯接,所以他需要有打破聯接的勇氣才能獲得更多好朋友。他希望獲得表揚就要成為那個群體中的榜樣,一旦他有什么不特別好的地方就會被“放大”,因為你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何況大家都會對新來的你充滿好奇心。
“毀”人不倦的幼兒園老師
昨天被攜程托幼所的事情刷屏了,今天早餐時候我又陸陸續續看了一些,被曝光的還是少數吧。
孩子因為調皮或不配合等被老師關過小黑屋,被罰站過廁所,在老師眼里,他已經被列入了“黑名單”。最近和我說因為孩子不睡午覺被批評、懲罰的孩子不在少數,搞得孩子很不開心有情緒波動,老師還特別義正言辭的和家長反饋,是否需要注意一下孩子的情緒?
我只想說:“媽媽們穩住,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實在不行就中午接回家下午再送過去吧!
媽媽和我說,有一次孩子被其他孩子用鉛筆戳了告訴老師,老師并沒有理會。當時那個孩子心里應該多難受呀;還有不一定是他的錯誤也會被責怪……
帶著有色眼鏡的老師們,你們的孩子也如此,你們會作何感想?
你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可以重新“建構”一個孩子,也可以“粉碎”一顆心。
昨晚下課和牛牛老師一起聊晚課孩子們的行為表現。她和我說,以前在幼兒園做老師的想法和現在抽離出來看幼兒園老師的感受是不同的?,F在能更深刻體會,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多么多么重要!
中國的基礎教育老師的素質需要靜待花開吧。當然也有人口問題,這個不可否認,就和醫患關系一樣,等等吧。
說了兩個外部原因,再來看看內部原因吧!
中國式老人
爸爸媽媽很忙,三歲以后媽媽上班就是奶奶帶的多了,孩子的奶奶其實是一個很典型的中國式老人:
1. 為了孩子能安心工作,和先生分居來到陌生城市,只有一個使命,那就是帶孫子。他們沒有太多朋友,也指望不上孩子的關心和體諒,好像一根蠟燭,燃燒自己點亮了孩子。他們沒有什么太多想法說要為了自己活一次,所以他們認為帶好孫子就是老年生活的一個很大的責任了。
2. 他們適應不了現代教育的理念,所以他們還用傳統方式來管教孩子,其實他們也不會教,因為他們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
3. 他們即使知道有了下一代,看自己的孩子還是個孩子,所以他們一直想照顧他們,幫助他們,出錢出力,他們沒有學會在合適的機會華麗退出。
現在和老人住在一起的不在少數,享受著老人的照顧,卻沒有感恩之心吧。畢竟各自的時代背景差太多,各自的生活習慣也不一樣。
中式老人的批評=為了你好
奶奶很喜歡批評孩子,這個那個,那個這個,太多的嘮叨了,孩子和牛牛說。哈哈,我覺得他也挺不容易的。
時間久了,孩子但凡有點主見,就會選擇性屏蔽那些不愛聽的,不想聽的,自然而然,在幼兒園也會這樣。
每個孩子都希望被溫暖對待,尤其是至親之人。親人的批評和否定會打垮一個看似堅強的人,因為有感情的糾纏,所以整天被批評的滋味可想而知。
我希望你愛我,不帶任何附加條件 不是我作業好你才愛我,也不是我學習好你才愛我,不是因為吃飯好你愛我,只因為我無條件的愛你,也希望你能這般愛我。
感受力較弱的爸爸
媽媽很希望爸爸可以多關心自己,我相信大部分女人心里都有過這個吶喊的過程,她們希望被寵愛,被溫暖,在育兒上希望被分擔。
男人和女人的大腦構造不同 ,所以男人們永遠搞不懂女人們的情緒化,女人們也搞不明白男人的理智和事業。反反復復,嗯,老祖宗就開始了,我們也一起感受著呢。
爸爸不太會表達愛,這個好像真的是一個普遍問題,可我們指望他自己去改?我希望你暫時不要去想這個事情吧,因為他的改變并不源于你的訴求。
父親的成長源自他自己,孩子也是他的鏡子,媽媽們可以從孩子身上看見自己,然后去努力成長,相信爸爸也一定可以,只是需要多一些時間。
我們不要越級,替代了父親的失職,包辦了育兒這件事情,相信我,這個孩子身上有一半的基因來自父親,讓父親多一些和孩子的相處機會,慢慢的,讓孩子去溫暖那塊木頭,讓他們開始變的有感覺,讓他們慢慢變的有溫度。這是父親的功課,是父親這個角色需要去經歷的成長部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提供機會,少批評多鼓勵,不管是否存在婚姻關系,這份血濃于水的溫情永遠都在源源不斷的供給彼此。
狀態不好的媽媽努力想改變
既然目前來看,媽媽比較痛苦,那么就媽媽嘗試多做一些改變吧!
不為孩子活,不為老人活,不為老公活,只為自己,自己找一個舒服的方式,學會和自己獨處,聆聽內心的聲音,當你變得安靜的時候,你會看見孩子變了,你會發現周圍的很多事情變了,只因你的愛不再來自外部,而是源自你自己。
離去時的笑臉
媽媽來時候很緊張,語速很快,有一段時間一直在掰手指,有輕微顫抖,期間落淚,但還是能看得出很控制,后來漸漸放松下來,看上去狀態好多了。
孩子也很開心,一直和牛牛老師說話,和貓咪玩耍, 我給了他一顆巧克力,他沒有打算想帶回去吃,說了一句,這個巧克力好眼熟??!就把它吃掉了。很可愛,穿著鞋套在地板上幫我“拖地”,哈哈。
看著她倆一起微笑著離開,我覺得一切都美好起來。
晚上媽媽私信我,說后來輕松了很多。
嗯!相信這么一個陽光般的孩子,會度過他的梅雨季迎來新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