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次談到養孩子的煩惱。
總是有父母指責孩子不聽話。
可是,你知道嗎?
孩子的不聽話,往往照出了父母的問題
比如我們的耐心越來越不夠。
沒有耐心好好跟孩子說話。
也沒有耐心聽孩子的話。
很多時候,孩子崩潰了,只是因為溝通出了問題。
你卻急匆匆地說是孩子不聽話。
前幾天逛商場。
本來答應小家伙吃完午飯就去游樂場玩一會。
可我們吃完后發現落了一件東西在店鋪里,必須去拿。
所以只能跟他說等會再去。
他有點不高興,但也答應了,說等會去。
去了那家店鋪時,我又想起上次在隔壁店鋪看中的一款衣服是不是有貨了。
結果這時兒子就很不樂意了。
直接說要走,說我答應了拿了東西就走的。
我說剛好路過,就給我5分鐘吧。
他卻一分鐘都不愿意停留。
我當時也把約定給拋腦后。
跟他說給我一點點時間,“給爸爸五分鐘,等會陪你玩三十分鐘。”
他聽到后反而大聲哭了起來。
然后一個人往前走去。
沒法子,我跟著他一路走去。
心里也有氣,“給我幾分鐘都不行,等會不去玩了。“
這時的我就像一個跟他吵架的小孩一樣。
你打我一下,我就打你一下。
最后到了電梯時,我冷靜了下來。
拉著他在一旁的休息臺坐下。
“你為什么不能給爸爸幾分鐘時間?“
“我們說好了的。”
“是,我們是說好了,爸爸改變了計劃,是爸爸不對,只是我們路過那里,我就想變通一下,花一點點時間,下次也沒時間特意去啊。”
“而且你為什么要這么大聲哭呢?跟爸爸說下吧。”
他突然用非常清晰的語氣跟我說,“爸爸,為什么你說要我給你五分鐘,你卻只給我三分鐘?”
說實話,到現在我都能記得當時的情景。
我當時聽到他這么清晰的表達出來,內心很喜悅。
因為他完整地把自己的疑惑表達了出來。
而且我們之間的誤會也因此消融。
我當時覺得他不講道理,給我五分鐘都不行。
而孩子呢,卻把三十分鐘聽成了三分鐘。
要知道他剛好是數字敏感期,算一下,他還要虧兩分鐘,而且他知道三分鐘根本就不夠玩。
他就是因為這件事幾乎崩潰。
而我當時反而覺得是他固執不聽話。
責任在誰?
我覺得責任還是在我。
該說對不起的是我,因為我自己沒有履行約定。
我首先違反約定在先,又帶著孩子氣去傷害孩子。
還打著管教他、糾正他固執的旗號。
這世間有多少人,彼此傷害,就是缺乏有效的溝通。
我以為你明白,我以為你會這樣想。
可事實上呢?
兩人想得完全不是一樣的。
何況孩子的世界跟大人的世界,有著很大的差異。
這樣誤解就會更多。
2
爸媽這樣做,孩子更愿意聽。
首先要學會傾聽,讓孩子自由表達。
做到不要急著去打斷或者糾正孩子,而要耐心地傾聽孩子。
記得有一次接小小魚放學。
他們幼兒園外邊的小區里有一股難聞的味道。
“真臭,是哪里傳來的?”我說
“是我們幼兒園,我應該叫它臭學校!”
我內心的第一反應是怎么能這么說呢。
不禮貌啊!
可我沒有這么說,沒有去指責他,也沒有去糾正他。
而是跟他繼續說下去。
“你仔細看一下,今天的風是從哪個方向來的?”
他四處看了看,說不知道。
“你看那面旗幟,是不是從這邊吹到你們學校?”
“是的!”
“我想這臭氣就是從小區那邊吹過來的。”
接下來我們就一路上開心地討論著風怎么吹。
他那時說一句臭學校又有什么關系呢?
何必糾結于此,非糾正不可!
我覺得父母的寬容和聆聽會讓孩子更愿意跟你溝通。
而不是那種你說你的,我就封住耳朵不聽。
當孩子能自由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時。
很多誤解就會澄清,傷害就能減少。
3
其次,耐心一點,換種方式好好說話。
那天兒子在學校學了《泊船瓜洲》。
他說能背誦了,但我問他知道意思嗎?
他說老師沒教,不知道。
我說讓我來講講看。
他一臉的不高興,急著去玩了。
反問我,“為什么要理解詩詞的意思,為什么要了解作者的故事?”
孩子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就是不想做,而想著盡快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那天剛好是霧霾天。
我跟他說,你看看外邊的天空,是不是很大的霧?
“是的”
“但爸爸不僅僅看到了霧,我還能看到霾。霧是表面的現象,而霾卻隱藏在后面。”
“你說知道了有什么好處?”我接著問他。
這時候他有了興趣。
他問我知不知道。
“我知道霾的危害,有很多有害的粉塵會進入肺部,不知道的人說不定還在外邊跑步鍛煉,而其實對身體不好。學習不能只看到了表面,而要看它的背后。”
接下來就好辦了。
我從王安石的經歷開始跟他講,然后跟他一起想象作者寫這首詩的情形。
我那天都佩服自己的耐心。
倘若我當時直接吼他,批評他,他也許會順從。
但效果肯定完全不同。
4
父母要允許孩子有跟我們對著干,不聽話的時候。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很多父母就急著讓孩子屈服,放棄自己的觀點,接受父母的想法。
很多父母的口頭禪是“不要跟我說了,就這樣!”
倘若你還爭論,他們就會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要多,你聽我的。”
“為什么你要聽我的!因為我是大人。”
一旦這樣,你覺得這個孩子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
有很多孩子會裝作在聽,而實際卻想著自己的事。
你就算說得再多,也沒有用。
還有一種是變得毫無主見,一切聽父母安排,成為一個“乖寶寶”。
這樣的孩子,其實最可憐。
因為父母并非無所不能的,當父母錯了的時候,當父母被時代拋下的時候。
他們自己也跟著犯錯,跟著被拋下。
父母努力的方向不是讓孩子變得乖乖聽話,而是要努力讓孩子覺得你的話可聽。
父母是不是值得孩子信任?成為了關鍵。
一旦與孩子建立了信任,才能讓孩子愿意遵循一起制定的規則。
所以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做的真實。
如果做不到,就明確告訴孩子,我做不到。
有媽媽說,孩子喜歡車車,一見到車車就要買。
但是不可能每次都買的呀,說又不聽,不知道怎么辦?
有時,孩子的確會提一些無理的需求,也不要敷衍他。
比如有一次兒子說要買無人機。
老人說好好好,給你買。
我當時就跟他說:“這個玩具還不適合你,要大一點才能玩。”
他就不高興了。
我跟他耐心地說了為什么不能買的原因。
并且跟他說:“爸爸其實很希望你能擁有一架好的無人機,只是你現在還操作不了,等你讀小學以后,我送一架給你。”
得到了我的許諾,他也沒有再去鬧了。
也許,有時候他會繼續鬧。
但我會溫和而堅定地再告訴他一遍。
讓他知道鬧也無法達到目的。
當我們對孩子有了尊重,彼此建立了信任,你有著溫和堅定的態度。
孩子往往會更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