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我們的副主管X姐在一次青年員工聚餐時聊到人生理想,她自豪地說到;“我們90年代剛入行那會兒,當年也沒啥追求,以能夠進銀行為榮。年輕人好好干,先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在銀行還是有挺多前途的!”
我們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附和地說著“是啊是啊”,一邊給領導敬酒。
兩個星期前,和一位私交不錯的副行長吃飯聊天時,我看到了他更加迷茫的眼神和更多的白發,“小Z,銀行不易啊。我現在30多歲就覺得挺累的了,不像之前做銀行那么輕松。來聚財、POS機、手機銀行。。。每年都有新任務要抓,老的目標又不能放松。難啊。”我頓時想起之前那次吃飯的場面,不禁百感交集。
銀行,早已不是安逸的代名詞了。
自豪還是自卑?
記得剛入行那會兒,我和我的小伙伴對能夠進國有大行還是挺滿意的。“高工資+高公積金+高租房補貼”成為我們最自豪的談資,一出門也以我行為榮,覺得倍兒有面子。
可三年過去了,雖然自己和小伙伴都進入了核心崗位,但大伙的工資卻不升反降。這幾年,我所在的分行每年辭職的人數還在以兩位數增長著。每當有員工辭職的時候,我們都會搞一場盛大的員工辭職會,祝賀他們“終于可以實現心中理想了”。
離職的員工不知道的是,繼續堅守銀行崗位的我們,面臨的不僅是業績上的層層加碼,還要面對越來越嚴格細化的監管要求。傳說中的朝九晚五早已變成了朝八晚八,一到月中發工資經常是耳邊傳來唉聲嘆氣的聲音。七點半過后的銀行大樓,不是空無一人,而是萬家燈火。一張張代發薪報表,一摞摞反洗錢調查名單。打開抽屜,掉下的不僅是厚重的客戶資料,也有熬夜落下來的縷縷青絲。
是我們不行了么?
經濟泡沫下的整改,改得不僅是銀行整個機構體系,更是每個銀行員工吃晚飯的時間。而傳說的個人能力很難再起到正常增加工資收入的作用。
窗口少晉升快?
曾經,銀行經常人山人海,那場面就像集市一般,熱鬧極了。曾經,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為什么你們不多加一個窗口啊?”曾經,銀行里的頭號票001號竟然可以賣到五塊一張!
當年坐柜臺的時候,我們領導給我們講了一個笑話,“當銀行柜臺變少的時候,你們可以做行長了。柜臺少了,銀行員工也就差不多走光了,也就到你們升職加薪了。”
可如今的銀行大堂,開多一個窗口的呼喚變成了一臺臺嶄新的智能柜臺、自助外幣兌換機。甚至有些還有大堂服務機器人。這些新名詞帶給銀行人的不僅僅是新鮮感,更是危機感。而當年行長的笑話也并沒有成真。
柜臺雖然少了,可機器多了呀。剩下多余的員工要么被辭退,要么轉崗做低底薪高提成的營銷。
人與人的比拼,終究比不上機器人和人的比拼。
而對應的,是銀行晉升趕不上機器淘汰人的速度。
個人發展與職業發展
現在,寒冬已至,何去何從已經變成了非常迫切的從上到下每個人都在想的問題。危機感從未像現在這般強烈。
有人總喜歡問,是跳槽好還是情愿在銀行呆一輩子?
答案是,不沖突!
實現心中理想,是一生的話題。況且,干銀行本來就不等于安逸。
跳過職業看職業,往往能過夠得到更寬廣的視野。職業發展還是為個人發展服務的。
銀行不會倒閉,但它將會以全新的面孔出現在人們面前。大數據分析、專業化顧問是銀行目前兩大需求。反洗錢數據分析、客戶畫像建模、用戶數據反饋、區塊鏈構建等數字化高端化工作為銀行人提供了新的努力方向。它們背后的高工資、高地位、高流動性也是許多銀行人向往的。積極的擁抱變化,而非一味地享受行業紅利是所有人更是銀行人需要的人生態度。
在中國銀行2018年工作計劃中,提出成立粵港澳自貿區工作領導小組,整合貿易金融部、集團客戶部、現金管理部等多個部門組成跨部門合作機構,吸收和招聘高端數據分析人才為大灣區發展提供金融和技術支持。此外,平安、工商先后在2018年報中談到要建設交易銀行,融合原先對公條線多個部門共同為客戶實現定制化服務。
機會,正在向我們靠攏。
小貼士一:利用業余時間強化培養自己的編程技能,考取相關理財證書。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業余時間仍是相對豐富的,努力讓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人在目前銀行轉型的情況下很有必要。信息不對成目前仍然還是大有市場。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可以在晉升上得到一定幫助,而客戶也可以得到維系。
小貼士二:利用社交平臺找到相應的學習對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的故事帶給你的不僅是寬廣的視野,更是思考問題的另一種角度。
銀行是我們的起點,但只要出發,便只顧風雨兼程。安逸不是銀行的代名詞,專業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