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燒過一碗陽春面,拍了照片,配了一句話:即使陽春白雪,也要讓生活五彩斑斕。當時,我從陽春面想到了陽春白雪,自以為陽春白雪可以代表陽春面,它就是陽春面的出處。
陽春白雪不是陽春面,雞湯面就是雞湯面
還好我手指頭勤快,百度了一下“陽春白雪”的含義,這才發現自己對這個詞的知識短板——它是一個四字成語,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較高雅的歌曲,后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與之對應的同義詞是“曲高和寡”。
語言詞匯是很巧妙的存在。
如果我單獨說“陽春白雪”,給人一種風花雪月、純白唯美、優雅的感受,即使知道了它代表一種高雅藝術,也會讓人想到文學、文化、沉淀、知識、內涵等與之匹配的同伙詞匯。可是,如果我把“陽春白雪”和“曲高和寡”放在一起說,告訴你:他倆也是一對小伙伴;這時的語境意味就變了,多了有點“物以類聚”的基調,再往下“走”就是“人以群分”,甚至可以下滑“狼狽為奸”的位置。因為“曲高和寡”是對“陽春白雪”產生影響的進一步詮釋,是外延屬性,仔細推敲,有一點負面傾向。“曲高和寡”解釋“陽春白雪”的結果——太高雅的事物,其受眾群體會越來越窄,越來越少的人欣賞它,因為很少有人“懂”它。一件事物如果太過于孤立,無法與周圍的事物產生聯系,那么它會不會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時,是不是又多了點悲涼、孤家寡人、被遺忘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