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工作忙,時常照顧不到孩子的情緒,特別當自己焦躁無力解決問題的時候,特別容易對孩子不耐煩,事后又懊悔自責不已。
今天看了知乎上的一篇關于育兒育己的文章,感覺受到了很多啟發。現在的父母都會通過各種途徑,去學習一些育兒知識。卻發現并不是所有的育兒方法在自己這里是通用的。要么無從下手,要么用了之后發現沒什么效果。看了這篇文章之后才發現,我們學習的只是一個用在孩子身上的方法,卻并不沒有從深層次發現產生問題的真正原因。當我們自己沒有判斷能力,沒有主見,照搬別人的方法,只會產生死板的效果。
所以問題的根源還是在于自己,育己更多的要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再用心去體會孩子的感受,才能達成有效的溝通。
文章特別指出容易內疚自責的媽媽在使用一些育兒方法后,容易產生焦慮無助的狀態,仿佛看到了那個真實的自己。但往往孩子的需求容易被看到,而媽媽的感受容易被忽略。如果身邊有一個專業的引導師,那可能還會發現問題,進而給予專業指導。假如沒有,大部分的媽媽在信息洪流中,真的很容易迷失自己,產生自我懷疑,陷入育兒的緊張壓力中。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作為父母,要有強大的內心,能處變不驚,能自我調整,能與孩子共成長,才能輕松而自在。
最后,復制一段文章中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育兒就是育己,”“育己”不是尋求更多的專家,更多的標準答案來挫敗自己。“育己”是有自己的主見分辨外界的資源,讓自己狀態更穩定自信。“育兒”的學習包含專業知識的吸收,一個人心理健康必備的條件,要想孩子健康,家長需要做什么。“育兒”的學習也包含看見自己的情感狀態,做出照顧到親子雙方的決定。“育兒”還包含啟發孩子思考,讓他看到他的情感,看到他的資源,做出適合他自己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