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地鐵站走,看到一個招聘網站打滿了廣告!!!
35歲難找工作?
35歲是不是沒有公司招聘?
35歲是否到了職場瓶頸?
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就是在兜售35歲的焦慮,也無形之中讓35歲妖魔化了!
我們看到很多技術類的或者互聯網的工作,一到35歲就是個坎兒,這個是跟本身行業的屬性有關,這些行業更新迭代的速度特別快,必須要不斷學習才行。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精力和對新事物的接收度就沒有年輕人那么強了。人,有時候不服老是不行的。即便這些都能跟得上,也未必見得有年輕人對新時代和趨勢那么快的洞察力。
所以這種類型的工作,從一開始就要按照年齡的節點,規劃好職業生涯,當體力腦力思想跟不上的時候,是否能拼自己的經驗?
比如,35歲之前,首要的是打好基本功,然后就要提高自己的綜合職場能力,比如,管理能力,運營能力,戰略思維能力等等,在35歲前做到管理層,然后,才不會因為單純是技術選拔而陷入尷尬的境地。
即便是不想留在公司了,能力都在自己身上,跳槽的公司也只會為候選人能力買單,能力越好跳槽越好。
如果出來公司后想創業,你在工作的時候,有關注公司怎么運營的,學會站在老板的角度考慮問題,那么你出來創業才有運籌帷幄的能力!否則,創業大概率會失敗,因為你不可能用之前學到的一種崗位上的技能去做全局的事情。
其實,我認為焦慮的根本還是在于自己!
如果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去到哪里都可以給企業創造價值,哪個公司不愿意聘用呢?所以自然就不會受到年齡的局限,公司購買的就是員工創造的價值。
說到底,這種焦慮感和不安全感是自己造成的。如果35歲之前,只是一味地把時間出售給公司,只知道自己那份活兒怎么干,而對于如何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綜合素質,從來沒有規劃和考慮過,也沒有去看看其他的趨勢,也不注重積累人脈,那35歲以后面臨的,真的就是焦慮!
因為到那個時候,外在年齡沒有優勢的同時,內在的能力和素養也沒有多大的提升,公司更愿意培養一個年輕人,因為一旦培養成功,他們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和更長的職業生涯給到公司
但是一個在職場上混跡很多年,自己卻沒有太大作為的,培養起來會比小白更費時費力,還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畢竟,改變一個人固有的思維和做事方式比直接灌輸一種思維和方式難度大得多
打了很多年的工,拿著有天花板的工資,消耗著自己的時間和青春,年輕的時候不覺得,到了成家的時候,自己陷入到35歲的職場怪圈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未來前途一片渺茫,因為你的時間沒有產生復利!
這就是打死工的方式,你貌似拿著很穩定的薪水,其實也在很穩定地消耗自己。人家把365天過成了365天的樣子,你的365天只是重復著1天的事情,你只是投入了每天的時間在工作里,但是卻沒有真的帶著思考和規劃去工作,最終導致了35歲職場瓶頸。
很多人在工作的時候就說,我一個月就拿這么點兒工資,我就干這么多錢的活兒,多干一點兒都覺得虧。如果你可以轉變想法,知道你不是為了那點兒錢多做事兒,而是為了讓自己增值去做,你就心甘情愿得多,不要重復勞動,而要讓勞動產生復利,這個復利可以是錢,可以是自身技能和價值!
如果你已經是35歲了,職場遇到瓶頸了,有幾點建議給到您:
1.調整思想和心態:任何時候都不晚,過去的已經無法挽回,那就現在開始努力。董明珠36歲也才剛開始做業務,諸時健老先生出獄后都還能東山再起,還有任正非,一切都不晚,所以不要沉溺在過去無所作為的悔恨中,而要梳理自己的不足,一一克服,補足。
2.一切歸0:你過往的經歷一定沉淀有資源和經驗,梳理出來,整合一下,看看怎樣才能跟下一個規劃對接起來,沒有一步路是多走的,你收獲的資源、人脈、技能和經驗都有可能為你日后新的事業助力。
3.選好方向:這個要結合自己的喜好,專長,現有資源和趨勢,這個問題探討起來就比較大啦,而且每個人都不會一樣,在此不多說啦。方向選好啦,就把自己當成是小白一樣開始學習和學會多維度思考問題,知道你現在做的每一件事兒都是為以后自己加分的,技能,信息,資源做到為己所用
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有長遠的眼光和規劃,分清楚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切莫太遲的時候才悔不當初,需要重頭再來的時候,也請放下過去的包袱,重新起航,一切都不晚,更好的未來取決于你現在走的每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