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人,都是喜歡聽好話的。
僅僅是恭維倒也罷了,有時候明明假得我們自己都不信,不也半真半假地笑納了?
那些逆耳的忠言,往往被我們的無知和仇恨打入冷宮,要經過漫長的發酵,才會通過流逝的歲月輕輕告訴我們:好話有毒。
但它的聲音如此細微,有人聽到了,有人聽不到。
工作中,常常聽到同事抱怨:“差不多就行了,干嘛那么較真?”雖然是玩笑的語氣,但其中的責備是真的。
我也會在被埋怨之后反思,甚至嘗試,得過且過又怎么樣呢?
天并沒有塌下來。但是,當那些要素不全、自相矛盾、寫人不見情、寫事列數字之類的稿件泛濫,所謂的報紙,只能淪為自娛自樂。所謂的工作,也成為十分難熬的過程。
于是常常想起年輕時的一件往事。
那時剛參加工作不久,就有一篇論文在四地市聯合評選中獲獎,正春風得意。領導安排讓做統計,心想不是小菜一碟嗎?結果,在一次交叉檢查中,人家都順利過關,只有我被挑了“刺”。檢查組長指著我記的統計臺賬說:“你把數字寫得滿格,如果錯了怎么辦?數字應該占格子高度的1/2,最多2/3,這樣既清晰美觀,也便于更正改錯。”
現在想來,那位組長一定是看在犯錯者還年輕的份上,才愿意心平氣和地指出和糾正這樣一個常識錯誤吧。但那時,我居然沒有一絲感激之情,反而脫口而出:“我不會記錯的。”那位組長一愣,隨即露出一抹微笑,望了我一眼,什么都沒有說。
后來,當我面對記錯的賬本無可奈何的時候,他的那一抹微笑,那一眼注視,甚至他沒有說出的話,都清晰地映在我的腦海里,顯得意味深長。
隨著年歲的增長,認識到人和事物的復雜性,我越來越不敢確定自己的正確無誤。看到不順眼的事,聽到不順耳的話,不再急于指責、反駁,而是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坦然承認自己的局限。就像你不喜歡聽逆耳的真話,我可以不說,但我不會說假的好話。因為逆耳的未必是忠言,但好話終究是有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