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文化開始流行了。
我無意于批判大家對生活消極的狀態,因為沒有人是可以永遠正能量的。
只是,看似新潮的「喪文化」,不過是「賣慘思維」的變體。
高中時,我特別喜歡一些看起來痛苦的文字。
像是,「對這個世界絕望是輕而易舉的,對這個世界熱愛是舉步艱難的。」
我總覺得,這種感覺很符合自己的難過和悲傷,也因此喜歡上了好幾個作者。
我私以為,能寫出這些文字的人,是有一個和我一樣悲傷的內心世界的。
幾年后,我有機會認識了當年喜歡作家中的幾位,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
他們的朋友圈,除了各地忙簽售連軸轉,就是深夜寫稿,要么是寫的東西要影視化了在學怎么當個編劇,最多加一些王者榮耀和日常吐槽。
一開始,我覺得自己被欺騙了。
靠,說好的青春疼痛呢?
說好的悲慘童年呢?
說好的聚散離合呢?
一個都沒有啊!全都是元氣滿滿的生活好嘛!
難怪說,會寫東西的人最會騙人。
可后來,當我也開始寫一些東西時,就慢慢有些理解他們了。
對寫東西的人來說,文字和現實是兩個世界。
文字是自我的表達和對世界的思考,在這里可以痛苦可以絕望,可以思考生的意義,也可以毫不避諱死的美麗。
因為這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
但生活不是,生活是給自己看的,也是給別人看的。
所以,你沒有必要每天叫囂著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和動力,來告訴別人這個世界有多操蛋。
你沒必要在生活里賣慘。
「賣慘不會讓別人同情你,只能顯示你的無能罷了。」一個很喜歡的作者跟我說。
說這話的時候,他剛搬去一個新的城市,沒有任何朋友,被黑心房東騙了錢,寫的東西出了書但根本賣不出去。
那時候,他拖著行李在這個城市茫茫然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現在,他寫的書在各大排行榜上都是前十,朋友遍布世界各地,住得起最貴的酒店。
他從沒說過任何抱怨,也沒說過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和動力。
他只是堅持,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我知道,他當時書賣不出去,去各個大學開講座。
最夸張的一次發著高燒,二十多個小時沒吃東西,喝了一杯鹽開水就上開始了兩個多小時的講座。
我才意識到,高中時候我總說喜歡那些文字,但其實并不了解文字背后的含義和故事。
那時候的我,只是想用這種方式來掩蓋自己考試失敗和不想努力的懶惰罷了。
生活,也從來不是你在朋友圈、微博上發幾句痛苦絕望的文字就會變好的。
我并不是討厭無數個沉默和絕望的時刻。
因為每個人好像都在不停尋找生命的意義,生或死的意義,所以,恰好是更負能量的情緒能夠讓我們有機會能把興奮的情緒冷靜下來,安靜的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和不要什么。
只有如此長時間自我審視和自我拷問,才能讓你找到生命不同的意義。
這個過程過于痛苦。
所以,喪,本來沒什么錯。
但如果把如同賣慘的「喪」吹捧成一種文化,來掩飾自己的無能和懶惰,就顯得很可悲了。
有很多人,在開始時,就不想繼續,或者到后來,只是單純沉溺在負情緒里,忘了自己到底要什么。
他們大多經常在深夜發一條朋友圈「最近好慘啊」,接著自己評論一些帶著「絕望」、「痛苦」字眼的句子。
對于這些人,我向來是不那么相信他們是真正那么痛苦的。
能真正感知和了解生活中的絕望和無力的人,是不會發這樣的朋友圈的。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感同身受」這個詞,尤其是關于痛苦關于絕望。
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道理,從同樣一件小事里,別人根本看不到跟自己一樣的東西。
所謂「賣慘」的狀態或哭訴,只是用來表達和宣泄自己的東西,不是為了讓別人了解自己要表達的東西的。
絕望、沮喪的情緒,更多的是留給自己的。
不是說有人跟你說,他懂,就能解開的。
這些情緒,只能自己折磨,也自己享受。
你的賣慘,也只是讓你自己顯得更慘罷了。
【本文系作者吉蕾授權發布,首發【簡族】自媒體,版權歸作者與簡族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