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就聽聞過內觀,一心向往,可是去參加的人需要上交手機,與世隔絕十天,像我這樣的人絕對不可能,公司里的事從來就沒斷過兩天以上,哪個周末能清閑那簡直是燒高香,況且還得照顧孩子??障肓藘赡?,如今在辭職之后終于成行。
趁著暑假把孩子送回老家托父母照看,在周三的早上5點多北京出發,經歷了火車,公交,小巴,出租,步行之后,在下午3點左右終于到達了心心向往的內觀中心—石家莊靈巖寺。到山頂的內觀中心直接報道,填了表之后,與家里人略做溝通,就把手機主動上交,自此十天的內觀封閉修煉正式開啟。
關于內觀修煉的十天課程安排,想必網上已經有很多文章進行介紹,各地的內觀中心也基本類似,所以我想沒必要從第零天介紹到第十一天早上,想開門見山直接講一下大家感興趣的內容,比如你為何要參加內觀?參加內觀你可以獲得什么?基于十天,算上入關和出關十二天的一個感受和所學的內容跟大家做一個闡述。
我為什么要參加內觀呢?因為日常生活當中,面臨許許多多的事情,來自工作、業余的社團的工作、家庭事務,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多核CPU一樣,時時刻刻運行著多任務,大腦經常處于焦慮的狀態,導致效率很低。我聽說內觀能夠提高人的專注力和工作效率,決定試試。而實際十天下來的效果真的大大超出我的意料,也許它并沒有神奇到讓我效率翻倍,但是專注力確實得以提高,而且基于后續的鍛煉,將會持續提高。而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十天的訓練和課程重塑了我人生的底層算法,這種新的算法比原算法的效率高太多太多。
下面先就這種底層算法跟大家進行一個交代,這要從原來的算法開始說起,通常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是這樣的:事業很成功,賺了很多的錢,有很大的名氣等等,其實說白了這些成功人士就是做了不少事都很成功,而這似乎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普遍的追求,至少是我的追求,也就是做事要成功。而大家知道嗎?我們人生無非存在兩種痛苦,一種是想要的東西得不到,一種是不想要的東西來了。那這種做事成功的價值觀一定會導致痛苦,因為這種成功取決于自己的努力加外部的環境的恰到好處,并不是自己能完全左右,所以一定有失敗的概率,那就是想要的東西得不到,煩惱和痛苦就來了... 那么內觀教給我們的價值觀是什么?又怎么能避免這種煩惱和痛苦呢?又怎么能提高我們人生運行的效率呢??
差不多七八年前,自己做了一個小手術--鼻中隔偏曲,就是用激光刀把原來息肉切掉,基本等于無創,術后往兩個鼻孔里塞了兩團膨脹棉,需要放3天的時間,才能保證創口不會粘連到一起,那三天只能靠嘴喘氣,晚上鼻子堵得睡不著覺,嘴一直是干的,牙齒感覺都有些松動。我就一直在懷疑這手術是不是不成功呀,怎么都結束了還這么難受,是不是這兩團棉花取出來我也還是會很痛苦.... 那三天我一直愁云不展,一個勁的唉聲嘆氣。旁邊床的那位病友剛做完支架手術,又準備做白內障手術,他說你不要老去想,越想越難受,在我聽來基本是“我這做了這么大的手術都沒嘆一口氣,你這才剛哪到哪”, 我心想“你哪里知道我的痛苦呢,晚上連覺都睡不好”。其實我這時候就同時遇到了人生的兩大痛苦: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來了。我想要手術后立馬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卻沒有得到。不想要這樣痛苦的感受,希望它趕緊消失,可是它一直在那,如果我那時學習了內觀,我就知道這種痛苦情緒的產生源于我的習性反應,同時我也就能客觀的觀察想要的和不想要的兩種東西,不會升起過分貪求的心也就不會造成當時那么嚴重的痛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大家知道我們人有很多情緒,悲痛、恐懼、驚奇、狂喜、狂怒、警惕、憎恨等,這些皆是六塵沾染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導致的,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對某個人有很深的成見,即使沒有和這個人見面,只要一想起這個人,就渾身不自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能把六塵毀滅,即讓這個人消失;也不能六根屏蔽,即把我們的眼遮住不看這個人。即使我們能把六塵毀滅,六根屏蔽,如此我們腦子里還是會有畫像,還是會產生情緒,所以要屏蔽情緒,本質上需要在情緒生發的地方下功夫,也就是我們的意識或潛意識層面,也就是是佛陀所說的習性反應。長久以來我們已經形成處理某些事情的固有邏輯而不自知,什么時間會憤怒,什么時間會開心,我們甚至都是無意識的,這些固有邏輯被稱為習性反應。然而要去除這個談何容易,我們甚至都觀察不到它的運作,它就產生了,所以按照一些傳統的教導我們很難根除他們,比如儒家的說教,隨便從論語中摘取一句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種話我們往往覺得對,應該照著做,可實際情況卻是很難控制自己。
內觀法就是一種不同于傳統說教,而能讓你有效去除習性反應的方法,不屬于任何宗派和種族,2500年前喬達摩·悉達多也就是佛陀發現了它,并通過練習它達到了開悟的境界。針對上面的情緒和習性反應,佛陀在覺悟的時候找到了另外一個觀察和處理的角度,而不是通過遵守教條來讓自己解脫。佛陀通過觀察自己的身體發現其并不是一個客觀存在,而是由特別微小的粒子波動產生的,所以身體只是一種波動,這一點已經在近代被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證實了。所以這一刻的身體和下一刻的身體是兩個不同的影像,當你渴望某種愉悅的感受產生時一直保持下去,某種痛苦的感覺趕快消失,你只是在渴望一種不穩定的波動會發生如何的變化,這是靠不住的,你所能做的就是觀察這些感受,看到它的不斷升起和滅去。佛陀發現當我們有情緒產生的時候,身體也會有相應的反應,比如心臟部位的發熱。就像打坐時的腿疼一樣,只是身體上的一種感受,都會有升起和滅去,我們需要以平等心來對待這種感受,這種平等心是可以不斷鍛煉的,比如我們在打坐的時候,觀察到了或疼或癢或舒服的感受,我們不能期望好的感受一直持續下去,也不能期望不好的感受趕快消失,我們所能做得是以一種觀察的角度看他們升起和滅去,久而久之就能以平等心看待身體上的任何感受。
和身體上的其他感受類似,情緒也會在身體上有相應的投影,也就是造成感受,所以我們一樣可以看待情緒的升起和滅去,從而也就能以平等心看待情緒。這是我理解的內觀所遵循的自然法則和修煉邏輯。這里對普通人來說有三個門檻。1. 心的雜亂使其很難專注在身體上。 2.心的感受力太不敏銳,察覺不到身體的感受。 3.沒法以平等心看待身體的感受。而整個內觀10天課程都是圍繞這三個方面來幫助我們,稍后我會進行闡述。
內觀中心的發起人葛印卡老師,他的養母也是一位內觀修行高手,在臨去世前患有晚期肝癌,當時葛印卡的妻子請母親形容疼痛的樣子,母親回答“類似生孩子時的疼痛--卻沒有間歇而已”。葛印卡老師是一位有錢人,自然會為母親請最好的醫生,每次醫生讓母親形容疼痛的情形,她總是說“是的,會感到疼痛,那又如何?”她并不把疼痛當一回事。 因為母親很多天沒有入睡,醫生為其開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結果她表示“那天晚上眼皮很沉重,但是還是不能入睡”。醫生在擔心母親的狀況,但是葛印卡老師卻知道母親是因為內觀,她無時無刻不在對自己的身體進行掃描和覺知種種感受。當醫生和母親不在一起的時候,醫生表示:這位老婦人很特別,鄰居有位同齡的婦人也罹患肝癌,她面臨極大的痛苦,并且在痛苦中哀嚎??吹剿臓顩r,我們都感到很難過,而令堂每次看到我們到來,總是微笑以對。所以一位內觀高手并不是不會生病,不會去世,而是他能以平等心來看待身體的種種變化,從而以平帶心對待外界的種種變化。
如此看來,內觀上修為的高低是以平等心來衡量的,而我理解佛陀的解脫境界就是舊業全部消弭,不再造作新業,因為到了那個狀態,心能準確觀察到任何外界事情在身體上的感受,并且能夠以平等心來看待這種感受,那就能很好的理解外界事情給我們造成的影響只不過會升起和滅去,所以也就無所謂執著于這種無常。
那么這種”算法“又怎么能提高我們的效率呢?大家還記得我們原有的目標是成為成功人士,或至少我的目標是這樣的,內在邏輯:做事成功=愉悅,而現在這個內觀的目標是成為解脫的人,內在邏輯:平等心增長=愉悅。? 這是兩個算法的一個最直觀的對比, 這個目標從成功人士轉變成解脫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會產生這樣的轉變,我個人能有這個轉變,是因為相比于成功的一生,我更期待能夠度過愉悅的一生,用第二種算法可以讓內心的愉悅只依賴于我們自身,不像第一種做事成功的算法還需要依賴外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用第二種算法(基于平等心增長),那么不如意的八九會變成一種如意,心無雜念時,效率自然會得到提高。那這種算法會不會讓我們變得消極呢?我的理解并不會,因為它還“追求”平等心的增長,當一件事情沒有盡力而失敗的時候,比較容易建立平等心,也就是平等心幾乎沒有增長;而如果一件事情付出了全部而最終失敗,此時如果依然能以平等心看待的時候,平等心的增長將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所以這種算法依然會推動我們全力去做一件事情。
這就是我本次內觀最大的收獲之一----“算法”,也就是從追求成功轉變成“追求”平等心的增長。這種算法避免了人生的兩種煩惱:1.想要的得不到 2.不想要的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