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讀書日市圖書館舉辦“你選書,我買單”活動。這是前幾天,我乘車路過市圖書館看到的橫幅,當時覺得沒趕上活動,真有點可惜!當天又在散文群里看到《人物專題征文公告|寫出你心中最愛的那個作家》時,我心中狂跳出兩個字:莎翁。從沒寫過人物,但好奇人物該怎么寫?就試著讓自己重溫一下這位被人喻為“人類文學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的莎士比亞,讓大家一起再聽聽這一個在我心中永遠不老的傳說!
“哇,哇”的哭聲打破了寧靜,一個新生命誕生了。1564年4月23日這個不平凡的日子里,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里,喜出望外地迎來了一個男孩——威廉?莎士比亞,他們家的第三個孩子。
威廉·莎士比亞父親叫約翰·莎士比亞(John Shakespeare),是個成功的手套商人和市參議員,祖籍斯尼特菲爾德,母親瑪麗·阿登(Mary Arden)是一個富裕的地主的女兒。他在富裕的家庭里,幸福快樂地成長。
“威廉,你該去上學讀書了。”父親對莎士比亞說。
“好吧。”莎士比亞欣然應允。他到家鄉的文法學校念書,學習拉丁文、文學和修辭學。
天有不測風云,15歲那年,因父親的某些原因,家道中落了,他只得放棄學業,幫助父親經商,還教過書。
“我們有孩子了,威廉,結婚吧。”26歲的安妮·哈瑟維對18歲的莎士比亞說。他們結婚6個月后,女兒蘇珊娜(Susanna)降生。兩年后,他的龍鳳雙胞胎兒子哈姆內特(Hamnet)和女兒朱迪思(Judith)出生了。
“別走!威廉!”安妮·哈瑟維苦苦哀求。“安妮,沒辦法,我不走是不行的。”因犯了事,他并沒別法。1585年,莎士比亞只身到倫敦謀生,不得不把安妮·哈瑟維獨自一人留在家鄉帶孩子,操持家業。
初到倫敦,他做過馬夫或仆役一類當時被看作“最下等的職業”。劇作家羅伯特·格林在后來寫文章攻擊他:“ ……那里有一只用我們的羽毛美化了傲慢自負的烏鴉,……而且他是個什么都干的打雜工,自負地認為是全國唯一的“搖撼舞臺者”。雙關語“搖撼舞臺者”(Shake-scene)影射格林抨擊的對象——莎士比亞的名字——“搖動長矛者”(Shakespeare)。
他當過演員和導演,1590年左右開始寫作。“我要給舊劇本、編年史和小說注入了自己的先進理想,賦予它們新的生命。”他開始給舊劇本加工,逐漸改寫或自己創作。
“戲劇應反映真實的生活。”隨著劇團到各地巡回演出,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的創作與他所生活的時代有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9年之后,經過努力,他成了環球劇團的股東。
隨著歐洲文藝復興及英國國內的的變化,他在不同時期創作了歷史劇、喜劇、悲劇、傳奇劇和詩歌。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7部劇本、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作。
“該衣錦還鄉了。”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從倫敦回到家鄉,寫下遺囑,因某些原因還更改過遺囑。由于1596年8月11日,年僅11歲兒子哈姆內特因不明原因死亡,大部分財產留給了大女兒,少部分留給小女兒,妻子只有“一張次好的床”。1616年4月23日逝世。
寫到這里,我非常感謝那段休產假的時光,偶然喜讀朱生豪譯的《莎士比亞全集》,讓我對莎翁有了更多的了解,才得以寫出以上對他的簡單介紹。莎士比亞并未讀很多書,一生坎坷,在家鄉做過學徒,當過老師,經過商,到倫敦當過馬夫和仆役,在劇院看過門,當過演員和導演,后來才從改編劇本開始,進而創作劇本和詩歌,最后成了劇團股東。這一生的經歷就是個傳奇故事!倘若他不努力,會有那么高的成就嗎?想想自己的生活經歷可算平坦,但不夠努力,對寫作可說是個門外漢,只會回憶點過去的小事,人物的文章才剛寫,也不知道寫得咋樣。
雖然只在休假幾個月的時間囫圇吞棗地讀完這套書,但知道莎士比亞對人生的熱愛和追求,以及他的卓越成就。戲劇中經典的人物形象和作家所描述的一些畫面及經典語句,至今還在腦海。
莎士比亞的研究者把他的創作按思想和藝術發展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1590-1600)主要創作歷史劇、喜劇和詩歌。如:《錯誤的喜劇》《維納斯與阿都尼》《羅密歐與朱麗葉》《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皆大歡喜》《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無事生非》《亨利四世》等。
我在學生時代,就看過《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本經典的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愛情悲劇,這個至今年輕人幾乎都知道的愛情故事。盡管是悲劇,但有喜劇的氣氛,有評論家說它“處處是青春與春天。”
書中“名字代表什么?我們所稱的玫瑰換個名字還是一樣芳香。”“愛情也像海一樣深沉,我給人的越多,我自己就越富,因為這兩者都是沒有窮盡的。”等經典的名句,當時是多么激勵我們幾個閨蜜及年輕人對愛情的憧憬啊!不知那時談論過多少次想要這樣的真摯的愛情,不記得多少次聊過自己那個未來的“他”是怎么樣的……
片段:
羅密歐:姑娘, 憑著這一輪皎潔的月亮,它的銀光涂染著這些果樹的梢端,我發誓——
朱麗葉:啊! 不要指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每個月都有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也許你的愛情也會像它一樣無常。
羅密歐:那么我指著什么起誓呢?
朱麗葉:不用起誓吧; 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話,就憑著你優美的自身起誓,那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會相信你的。
從這段經典對白看出,作品具有高遠的意境和浪漫的氣息,人物細微的心理刻畫得非常真實。羅密歐是多么真心地愛著朱麗葉,想以月亮為誓,也許在他看來,如此皎潔的月光才配得上浪漫的愛情,要以月亮來見證他們的愛情。可是朱麗葉對羅密歐是多么崇拜和信任啊!她連月亮都不肯相信,就信任著她認為比月亮還優美的羅密歐,她需要高尚永恒的愛情。愛情就是像羅密歐一樣爬過危險的高墻也要見到所愛的人,像朱麗葉對羅密歐一樣的崇拜和信任,又何須誓言?作家用他美妙的文字詮釋著愛情,贊美著愛情,讓人產生了美好的想象:皎潔的月光照著樹梢,為果樹增添浪漫迷人的色彩,營造出無與倫比的柔美氛圍,讓人沉醉得難以自拔……
在《莎士比亞全集》中,我最喜歡莎翁尊重婦女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作品語言豐富寬博,靈動有力。作者采用三個平行交錯的故事線索,展開了廣闊的社會畫面,描繪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塑造了理想化的資產階級新女性的可愛形象。
特喜歡那一幕:兩位妻子決定利用機會,整一整法斯塔夫的放蕩與瞎鬧,也讓嫉妒心很重的弗魯特吃一點苦頭。接著法斯塔夫果然登場,而且開始向弗魯特夫人調情,傾訴愛意。聽著這些肉麻的求愛話語后,故意裝成酸溜溜的模樣,說賴希的老婆居然有高貴騎士看上了,她感到受寵若驚。這時賴希夫人突然跑進來,告訴這對野鴛鴦,男主人已經帶領一群人進入屋里,開始到處搜索闖入的色狼。故意裝成無比驚嚇的弗魯特夫人,叫法斯塔夫趕快躲進大洗衣籠,叫男仆把這籠子搬走。但來不及了,弗魯特和眾人已經沖進來,把搬洗衣籠的男仆叫住。可是夫人卻抗議說,指揮洗衣物送往何處的是女人家的權利,要男仆照自己的命令搬走。弗魯特進屋時到處察看,但沒有發現色狼的蹤影。夫人故意哀嘆說,丈夫做得太過份了,然后哭鬧說要離婚,大家聽了目瞪口呆。兩個男仆扛著籠子跟著那群歡快的洗衣服的女人后面,把籠子往泰晤士河旁的水溝丟去……
這一片段是我腦海中貯存了二十多年的鏡頭,作者善于用精雕細琢的寫實手法描繪生活,人物在思想、情感、性格等方面都是個性化的。我太喜歡這些可愛的娘兒們了,她們樂觀、潑辣、有心計、有膽量,真是太好玩了!有時我覺得這些女人太像現代的女人,真懷疑十六世紀的英國會有如此的女人!作者筆下如此接地氣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語言真像穿越時空過去的。就算其他什么情節或人物不記得了,我都不會忘記這一片段。以前想著自己一貫懦弱,甚至覺得不怎么討人喜歡,不怎么聰明能干,真想也有這么可愛聰明能干就好了!現在,我也變得樂觀開朗一點了,碰到什么事情總是往好的方向去想,盡心盡力地做好來。我要繼續學習,做一個令自己滿意的人!
第二時期(1601-1608),這期的杰出成就是悲劇。《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等作品。
據說莎翁因痛失愛子,寫下與愛子的名字一字之差的《哈姆雷特》。作者在哈姆雷特的形象上寄托著自己的人文主義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許多特點,哈姆雷特的內心矛盾也反映了人文主義思想的內在矛盾。
我不咋的喜歡哈姆雷特這人,覺得他太過于猶豫不決,有評論說他“長于思考,短于行動”。不過里邊幾句經典名言覺得很有激勵性:
“聆聽他人之意見,但保留自己之判斷。”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都遇到過許多事情,當不好怎么處理時,我會想起這句話來。
“決心不過是記憶的奴隸,它會根據你的記憶隨意更改。”有的時候,覺得這句話太有道理了,特別是決心對一個人討厭或恨的時候,我往往會選擇遺失記憶。
說到莎士比亞的名言,我想起《麥克白》中那句“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生活中總有不盡人意的事情,我們必須勇敢堅強地面對,不論多么艱難,總有一天會過去。現在,我正經歷著身體上的一點變化帶來的痛苦,我就想到這句話,鼓勵自己要開心和樂觀,好好調理身體,調整心態,不要煩惱,身體一定會好起來的!加油!
陰險、毒辣、野心勃勃的麥克白夫婦又立即浮在眼前。特別是那一幕:
麥克白夫人最近患了夢游癥。她常常半夜起床,端著蠟燭,走來走去。她一邊走一邊來回搓手,而且一搓就是一刻鐘。嘴里同時念叨著:
“這兒還有一點血跡。去,該死的血跡!去吧!一點鐘,兩點鐘,啊,那么現在可以動手了。……”“這兩只手再也不會洗干凈了嗎?這兒還是有一股血腥氣味。什么樣的阿拉伯香料都不能叫這只小手變得香一點。……”
每當看到麥克白夫人良心負疚,在夢游中洗手及不知不覺泄漏秘密的時候,我非常氣憤,兩夫婦這么惡毒,做了這么多傷天害理的事,難道是洗手就能洗脫罪行的嗎?難道這樣可以饒恕嗎?現在變得神經兮兮的,這是咎由自取!好在馬上可以從中醒悟:這是莎士比亞寫的戲劇啊!作者寫得太好了,這么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這么有個性的人物躍然紙上,能激起讀者的情感,還需什么文字來贊頌作家作品呢?
第三時期(1609-1613)主要作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雨》等。
《暴風雨》是這時期的代表作。這出喜劇有很高的藝術性,玄妙的幻想、瑰麗的描繪、生動的形象、詩意的背景彼此交融,達到了有機的統一。
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特點,是幻想與真實的巧妙結合。在他的戲劇中,現實主義的描繪往往與浪漫主義的抒寫渾然融合。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很喜歡他的戲劇,在論及戲劇藝術時充分肯定莎士比亞在戲劇發展史上的地位,提出“莎士比亞化”的創作原則,即從現實生活出發,通過生動豐富的情節去塑造性格鮮明的典型人物。
他的寫作經歷和作品藝術特點很值得我這個剛剛碼字的人學習,雖然我寫作的初心是“記錄點滴生活,留下一切美好”,但是總該記錄得真實漂亮點吧!只要別把本來美好的東西寫成無趣無意義,就覺得很開心了!
1594年開始,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以四開本出版。到1598年,他的名字已經成為賣點并開始出現在扉頁。死后七年,由戲劇界朋友搜集了他的遺作,出版第一個莎士比亞戲劇集,即后人所謂“第一對折本”。他的朋友、著名戲劇家本?瓊孫曾為這部戲劇集題詞,稱莎士比亞的戲劇為“時代的靈魂”,說“他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的世紀。”
雖然莎士比亞只用英文寫作,但他卻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其劇作也在許多國家上演。每年4月23曰,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讀書日”。 “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選擇4月23日是因為這一天在世界文學領域具有紀念意義。世界文學巨匠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和加西拉索·德·拉·維加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的。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人類文學史上的巨匠——莎士比亞,這位“英國戲劇之父”,英國的民族詩人和“艾芬河的吟游詩人”,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華人社會常亦尊稱他為“莎翁”。莎翁對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對我當然也不例外。我將重新讀這套《莎士比亞全集》,這次要細讀,不能再囫圇吞棗了,希望下次再寫莎翁,是將我心中永遠不老的傳說寫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