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首席金錢教練博多·舍費爾曾提出72小時定律:打算做的一件事如果沒在72小時內完成,那么很可能永遠不會再做這件事了。
生活中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想好要做的一件事因為拖延或別的事情耽擱,然后便無期限的擱置了。
說好的背單詞,軟件下了之后就沒再打開;為減肥買了瑜伽墊,收到貨就只拆了包裝;微信里收藏了一堆的文章,總想著要看卻一直放在收藏夾里未曾點開。
最可悲的是,明明有一堆好的想法,卻讓它們隨時間流逝、被拖延耽誤了。
因為沒有去做,我們逐漸變成了行動的矮子,對自己失去信心,對未來感到迷?!?/p>
但也有一些人,即便不知未來去向仍積極行動,做好當下的每件事,抓住機會學習,逐漸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行動變現》的作者楊小米就是其中一位,憑借自己的努力,用兩年時間做到公眾號粉絲50多萬,實現了收入增長十倍的躍遷。
除了長期堅持寫作之外,小米超強的行動力是有目共睹的,她相信辦法總比借口多,遇到困難總是積極的去面對,并嘗試各種方法解決。
另外,小米身上有股韌勁,不接受自己碌碌無為,也堅信通過努力可以改變生活。
有想法,有行動,最終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小米在《行動變現》中講述了自己的故事,總結了過往的經驗,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辦法,告訴大家怎么做才能讓拼搏更有價值。
提升格局——站的高才能望的遠
提升格局,就是改變認知和思維方式。我們平時接觸的人和事物有限,很容易讓自己限制在工作、生活為我們劃分的區域中。
1.切換思維,買別人的時間為我們做事
工作中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簡單的工作卻耗時多
重要的工作需要加班加點完成
想要提升自己,空閑時間被加班占據了
怎樣才能脫離這種狀態呢?
小米在成為自由職業者之前,一邊上班一邊運營公眾號,每周要更新4到5篇文章,只靠自己是忙不過來的。她將簡單易學的工作內容做好模板,找了兩個大學生助理,空出的時間用來完成更重要的工作。
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學會利用別人的時間可以事半功倍,而別人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學到需要的東西。
2.無論何時,把解決問題放在第一位
遇到不順的事情,即便知道抱怨無濟于事,很多人還是習慣了先抱怨。心理學家研究得出:長時間抱怨會使人變得愚蠢和麻木。
李笑來老師曾說過:當我們遇到麻煩時,先想辦法解決,實在解決不了就接受,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直面問題并積極處理,最后即便處理不了,在尋找解決方法的過程中也會有所收獲。
3.守住原則,學會拒絕
工作中,無關緊要的事可以靈活處理,但是遇到原則性問題,一定不能妥協。
因為不按原則辦事的人,事后翻臉的可能性較大,碰到不講道理的,也會有出力不討好的情況發生。
如果我們日常的工作,按公司的規章制度辦事,能大大降低發生道德風險的可能性。
而堅守原則的人,大家習慣了他的辦事風格,反而更放心找他做事。
開始行動——切忌明日復明日
一項調查得出:75%的受訪大學生稱自己有拖延癥,其中三分之二認為自己是嚴重拖延。
拖延會給人帶來抑郁情緒,產生挫敗感,怎樣才能克服拖延呢?
小米的行動法則會告訴你。
1.離開舒適區
舒適區是指:“一個人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p>
美國人NoelTichy提出,人的認知狀態劃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舒適區是我們平時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學習區是通過學習可以做到的事情
恐慌區是認為自己很難學會或者是無法做到的事情
待在舒適區中感到很舒服,但是成長的機會很少。
只有不斷擴大舒適區的面積,逐步向學習區、恐慌區拓展,才能有所進步。過程可能有糾結、有痛苦,但是改變的契機也會越來越多。
就像學習寫作,剛開始寫就像蹦豆子,心里很多話也沒法用合適的語言表達出來,但在堅持的過程中邊學習邊輸出,邏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會有所提升。
2.無論做什么事,要設定最后期限
小米認為:永遠要設定最后期限,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大部分的工作,需要先完成再完善。就拿做PPT來說,我們很難一次性做到完美,細節、邏輯的問題可以修改補救,如果覺得有問題卻找不出,還可以拿給領導或者同事幫忙指正。但如果因為心中各種疑慮而遲遲不定稿,結果可能是臨陣拿出一個效果不怎么好的作品。
更有甚者,因為時間到了而錯過機會,那才是更大的遺憾。
3.少空想,多行動
想到的事情先去做,不用把方方面面、甚至結果都考慮到。很多事想著想著,問題會越來越多。
不要害怕沒準備好,因為執行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埃米尼亞·伊貝拉也曾在《逆向管理》一書中反復強調:沒有想法或者想法太多時,先行動,再做決定。
行動的過程也是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從書中學習,從實踐中學習。
一個人之所以能有所成,一定是他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做一個空想家,而是更多的付諸行動。
小米在《行動變現》中講述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方法,也表明了通過努力可以改變命運,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
如果你也想改變現狀,就行動起來,走出屬于自己的那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