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回顧一下中國的房地產歷史,看了請對號入座,別哭!
2008年你看房:房價2000每平,你沒有買房,你說金融危機,房價會暴跌!
2009年你看房:房價4000/平,你沒有買房,你說房價上漲太多,要觀望,說房價會崩盤!
2010年你看房:房價/8000平,你沒有買房,你說國家已出臺限購,房價會下跌!
2011年你看房:房價12000/平,你沒有買房,你說國家要出臺房產稅!房價會跌!
2012年你看房:房價17000/平,你沒有買房,你說房價漲的有點離譜,估計要崩盤了!
2013年你看房:房價21500/平,你沒有買房,你聽專家的,說房價快崩盤了!
2014年你看房:房價28000/平,你沒有買房,你說國家要出臺不動產登記,房價一定會跌!
2015年你看房:深圳市均價房價30000/平,不動產登記已經出臺,小媳婦都成丈母娘了,你還在等.......
2016年你還在繼續看房:首套房首付款最低20%,二套房首付最低降至30%;房貸利率、契稅、營業稅全面下調;二胎政策、個稅抵房貸、地王加持!你真的覺得房價會降嗎?
如今2017年,我國已邁入負利率時代,不論你選擇把錢存入銀行/支付寶或其他儲蓄性質的平臺,你所賺的利率都追不上通脹!錢一直在貶!值!
如果你選擇的是在深圳買房,2006年買入價280萬,2016年賣出價2600萬。十年漲2320萬,一年漲232萬,一月漲19.3萬,一天漲6352元,一小時漲264元,平均每分鐘漲4.4元,這就是房地產的價值所在。
講真
如果你恰好是剛需族
恰好你的承受能力也還算可以
那么現在就是入市的時候
買房要趁早!
阻礙你買房的其實一直不是房價,而是你那顆猶豫不決的心!!
舉個例子來分析買房和租房哪個更劃算
第一種人:買房
假設在一個二、三線城市,房屋總價為50萬的地方買房:首付20萬公積金貸款30萬20年計,月供1963元。10年后選擇一次性還款20萬還清貸款,房子歸自己。
那么十年的月供總計為1963*12*10 ≈23.6萬。
第二種人:租房
租這套房子的話:按國內住宅3%的普遍回報率算,50萬的房子月租為1250元。
由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975年~2011年CPI匯總為6.15倍,年均CPI5.7。取整,房租每年增長6%計算,10年房租為:
第1年房租:15000元
第2年房租:15900元
第3年房租:16854元
……
第10年房租:25342元
則租房人:
A、10年房租總計:
15000+15900+16854+……+25342=197709≈20萬;
B、省下首付20萬,存銀行按年回報率5%(存款利率通常跑不贏CPI)算
20*1.05^10 ≈ 32.6萬;
C、省下月供1963元存銀行按年回報率5%、且利滾利算,約31萬;
D、省下的一次性還貸的錢為20萬。
現在有三個假設
假設1
未來10年房子增值速度和CPI一致,每年6%計算(非常理想化),10年后房屋市值 50*1.06^10 ≈ 89.5萬。
那么買房的人財富為89.5萬。
租房的人財富為32.6萬首付存款+31萬月供存款+20萬一次性還款的錢-20萬房租=63萬
假設2
未來10年房屋大幅增值4倍,房產市值為200萬。
買房人財富是租房人的3倍有余。
假設3
未來10年房子漲幅低于(63/50)*100%=26%,平均年漲幅2.5%,或者下跌。
租房人勝出.
單從財富上計算,只要房子隨CPI增值,買房就是值得的。但是可能有些人預期10年后房價還不如今天,或者漲幅低于26%。
上面的算法只是一個泛泛而談的算法,畢竟,每個人所生活的城市和潛力是不一樣的,所以該不該買,想不想買都得根據自己的情況量力而為地進行分析。
最后,買不買房,每個人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房價為啥這么高?
一:房子的成本高
1.地價,也就是開發商拿地的成本;
2.建安費,建筑安裝等等的支出;
3.稅費,政府各部門收取的稅收和其他費用。
從供給角度,在正常情況下,房價就是以上三項成本,再加上開發商的利潤。開發商的利潤率,是波動的,一般是10%,高的時候是20%甚至更多。
如果房價長期上漲,一定是成本過高造成的。
成本的第一項是地價
地價就是土地出讓金。在住房改革前,房子都是政府蓋的,土地是通過免費的劃撥方式獲得。改革后,開發商一律國土資源部門主持下,通過“招拍掛”,也就是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取得土地使用開發權。拍賣的資金,也就是著名的“土地出讓金”,進入地方政府的財政專戶。
盡管法律是城市土地是國有的,但是,其實際的所有者,是地方政府。據說,地方政府靠賣地籌集資金,是受了香港地方政府的影響,土地出讓收入,是港府的主要收入部分。城市土地,具有稀缺性。
伴隨城市化過程,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動,后就會出現超大城市,就目前來說,中國出現的超大城市還不多,將來勢必出現真正的超級大都市。城鎮化和人口流動,是造成地價進而房價高的基礎性因素。
成本的第二項是建安費
這個包括七通一平、人工費、材料費、機械使用費、施工管理費、設備購置及安裝使用費、小區公共服務及建設費、小區公共設施建設費等。
這部分成本,大體上是正常的。
成本的第三項是政府各部門收取的稅費
稅收有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是營業稅的附加)、契稅、印花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等。
政府收取的費,各地有差別,明目五花八門,比如渣土費、人防費、中學增建費、舊城改造費、公建地費、墻改費、環境保護監察費、城市綠化費、監理費、質檢費、價格評估費、審計費、散裝水泥限袋費、工程質量監管費、工程造價管理費、安全監察費、勞動定額測定費、外省承包工程管理費、施工圖紙審查費、預算費、施工噪音管理費、專家評審費、衛生費、行業管理部門培訓費、城市建通集資、治安費、報刊費、街道管理費、計劃生育管理費等等。
據著名經濟學家估計,大約有12項稅,56項費。幾乎每個政府部門,都有一項收費,房子成了唐僧肉。政府性稅費占房價(非成本,因為稅費大部分是按照房價收取的,比如營業稅)的70%左右。
明白了房價的構成,就不難理解,為什么2010年以來,在被稱為史上嚴厲的調控政策之下,在萬眾喊打的聲浪中,一線城市核心區域的房價只是輕微下跌,這是利益使然。土地出讓金不降低,而且還在上升,稅費一項不減,成本基本不變!房價安能下降?
二:土地制度、住房需求和居住文化影響
第一、土地制度導致市場供給短缺。在土地公有制的條件下,土地是被政府壟斷的,前期土地很便宜甚至免費(互聯網模式哦),比如建工廠、學校,讓企業把基礎設施建起來,從而周邊房價上漲起來,政府開始限量慢慢拍賣土地,價高者得,其實最開始土地拍賣是為了防止腐敗及土地開發利用考慮,這樣可以讓有實力的開發商去開發,從而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也避免了利益輸送以及國有資產的流失,但這形成了后來的土地財政,在一個壟斷的市場里,地價再也沒有便宜的了,只有越來越高,那建起來的房子能便宜嗎?所以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就如同股市里的莊家,拿著所有的籌碼,慢慢的放貨,那些提前拿到貨的人變成了一個一個的小莊家,拿到了就不放或者高價放,于是大莊家的貨只有以越來越高的價格放出來,但是放的還是太少了,莊家甚至說貨沒了,比如京滬規劃要限制建設用地,限制人口,所以市場上的籌碼就那么多了,想要的人不僅要有資格還要有能力去接,提高門檻,最終,提高的還是價格。所以,如任志強所說,除非發生戰爭,房價不可能跌,因為土地制度不太可能改變。
第二、住房需求激增。從傳統的福利分房到住房分配貨幣化,再到城鎮化帶來的住房需求,都導致核心城市的住房需求激增,而土地的壟斷讓供需嚴重矛盾,帶來的只有上漲,所以現在越來越高的租售比和房價收入比,人們還是有住房需求沒有滿足。
第三、居住文化的刺激。很多人說房價上漲有丈母娘的一份功勞,其實這也是我們的文化,過去的家族為生產單位產生的互助方式,在現今已變換的生產單位情況下,依舊難以改變;同樣,租房居住意味著收入低、財產少、沒面子、不穩定、不受尊重,所以結婚必須買房,能買房不租房,這都促進了房價的上漲。
另外,還有如考慮糧食安全問題保護耕地、國家調控、小產權房問題等等都拉高了房價或租售比。
三:房產屬性、資產價格變動周期與貨幣的關系以及房地產vs購房者vs銀行vs地方政府的四角關系
1. 兩個屬性:居住屬性和金融屬性。
金融屬性主要是指買房子是為了獲得投資升值收益而非居住需求。理解這一點有助于我們看清市場上很多有關房價的妖魔言論,比如中國一線城市房價永不會跌。
哪怕是北上廣深的房價里,金融屬性也絕非僅占「一小部分」。這些城市房子的居住屬性怕是支撐不了八萬十萬一平的價格。橫向縱向可以比較東京等國際城市的現狀和歷史。
最簡單的辦法,大家可以去觀察一下這些城市樓房里的開燈率,這個是生活指標,騙不了人。
高層近期密集出臺的歷史罕見的嚴格調控措施,其總體思路就是一句話: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這句話雖然被炒房客反過來解讀,但也不要低估高層釋放的重要信號:增加房子的居住屬性,擠壓金融屬性。
這恰恰從側面印證了,中國房價包括一線城市的房價,金融屬性已經到了不可不管的地步。為什么高層要頻繁地喊這句話?
因為這關系到整個經濟「趕虛入實」的大計,即是把資本從虛擬繁榮的金融體系里(包括房子),趕到實體經濟中。
「趕虛入實」是中國經濟目前最大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了,任由錢在泡沫里空轉,等著大家的,就是泡沫破滅。其后果可以參考美國次貸危機,或日本失去的十年。
2. 資產價格變動周期:與貨幣的關系。
無論是股票債券,還是生姜大蒜,任何資產、商品都會在貨幣寬松的環境里漲價,直到出現泡沫,泡沫擴大膨脹,變成人們難以承受之痛。比方大家去菜市場就不能承受十幾塊一斤的生姜。
之后中央銀行收緊流動性,資產價格就會下跌,回歸理性。直到經濟出現通縮,貨幣政策又開始新的一輪寬松,資產價格又開始上漲。新的一輪循環開始。
經濟周期成百上千年都沒有變過。
現代周期是以短期周期里債務越來越多,最后導致崩潰,開啟一輪長周期的回歸。
簡單來說,市場錢多了,資產價格就會被吹起來。錢少了,價格就跌下來了,泡沫就破了。
無論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和股市的崩潰,還是07年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引致的全球經濟危機,都是貨幣當局連續收縮貨幣刺破泡沫的典型結果。
如果市場上錢一直少不下來,你怎么能指望房價降呢?
回到中國的房價。事實上,跟隨央行的貨幣投放,在過去的一些年份,房價是出現過下跌的。比如在2014年,哪怕是北京的房價,也出現過從2014年4月到2015年1月長達10個月的下跌,跌幅超過了8%。
2014年的房價下跌,主要原因是美聯儲宣布退出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中國央行的外匯新增占款連續下滑。
而大家都知道,過去中國央行印錢,都是靠外匯新增占款來印的,也就是說,外匯占款變少了,相當于被動地讓央行收緊了貨幣投放。
高層在2014看起來很有決心要搞去杠桿,擠泡沫的工作,但當房地產哀鴻遍野的時候,終究沒兜住經濟下行的壓力。
從2015年2月開始,央行連續降準降息,刺激銀行信貸,就這樣,房價開始了最新一輪一飛沖天的上漲。時至今日,就算經濟再面臨巨大下行壓力,內外環境已不允許央行再搞15年那樣的寬松政策。
內部看,嚴重的資產泡沫(高房價)會對人民幣匯率形成巨大的貶值壓力,繼續寬松貨幣推泡沫,可能把人民幣徹底搞崩潰。這后面的機制是匯率的購買力平價理論。
外部看,美國經濟正在加速復蘇,美聯儲正在加速進入加息的貨幣緊縮通道,這鎖死了中國央行貨幣寬松的空間。這背后的機制是利率平價理論。
事實上,全球央行都正在退出寬松的貨幣政策,小川行長前不久也高調表示本輪寬松政策已接近尾聲。這說明什么?
說明靠寬松貨幣驅動的房價上漲,也已經接近尾聲。
歸根到底,一切價格現象都是貨幣現象。
中國房價的問題,沒有大家分析的那么玄乎,根本上就是錢多了。把水龍頭關緊,房價自然就會跌。什么區位、城鎮化、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分析,都是掩耳盜鈴,統統扯淡。
無論是從「趕虛入實」的大計中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樣的政策思路,還是從寬松的貨幣環境接近尾聲這樣的貨幣思路,我們都可以得出結論:
中國房價單邊上漲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3. 四角關系:房地產vs購房者vs銀行vs地方政府。
3.1 房地產與銀行。
房地產是個高桿桿(高負債)的行業,房價的漲跌會直接影響到它的償債能力。
房價漲-房地產公司賺錢且股價上漲-按期償還銀行貸款-信用評級優良-繼續獲得開發貸款-與此同時銀行壞賬率維持低位。
房價跌的話,把上述邏輯反過來走一遍即可。極端情況下,房價如果快速進入下降通道,那么最終就會導致房地產公司破產,銀行壞賬增加。參考美國次貸危機中的房地美房利美。
3.2 購房者與房地產。
人都很賤,買漲不買跌。或者說,人的本性,就是追漲殺跌。
在房價上漲時,人們更愿出手買房,無論是新房還是二手房,都更容易達成交易。房地產公司就能按照既定規劃收回成本和獲利,轉而償還銀行的開發貸款。
如果市場下跌,購房者會持觀望或者更極端,會拋售手中房產,導致住房供應增加,房地產公司已開工新房銷售困難,資金鏈緊張甚至斷裂,無法償還銀行貸款,銀行壞賬形成。
3.3 購房者與銀行。
現在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就是信貸全跑房子里去了,不進實體經濟。為什么?
因為國企產能過剩,虧損連連,民營經濟的風險又不可控,所以銀行就拼命貸款給買房子的人,反正最不濟可以把房子收回來,只要房價不跌。
可是,萬一哪天房價跌了呢,這個「只要房價不跌」的邏輯不再成立了會怎么樣?
房價大跌-購房者斷供(按揭的是價值500萬的房子,現在市場價只有400萬,誰還還錢?)-銀行收到跌價的房子-銀行拋售房子收回流動性-促進房價加速下跌-斷供增加-銀行壞賬飆升。
銀行壞賬飆升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銀行會失去儲戶的信任,你的存款正在變成無法收回的銀行壞賬。人們會爭相把錢從銀行里取出來,不再相信銀行。
銀行里沒錢了,經濟還怎么玩兒?
銀行壞賬到一定情況,就是金融體系崩塌,市場流動性枯竭,資產價格狂跌,工廠大量倒閉,民眾大量失業,整個經濟就出現大規模蕭條。參考1929-1933的經濟危機。還記得那場危機的結果嗎?希特勒上臺,二戰爆發,世界秩序最終重構。
2007年金融危機之后,雷曼破產,貝爾斯登倒閉,美國最大的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房地美房利美被政府接手,沒有倒閉的大型銀行也在更嚴厲的監管下更艱難地經營(請參考德意志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等的遭遇),英國脫歐,川普上臺,逆全球化思潮喧囂塵上。
歷史總在往前,但歷史又是何其相似。
3.4 地方政府與房地產與銀行。
中國是分稅制,地方的財政收入有一部分要進貢給中央,所以地方的收入其實不能完全覆蓋支出,這個缺口一般通過地方政府向銀行貸款來填補。日后地方政府償債,除了靠日常的地稅收入,則主要依賴地方的土地出讓金。
要房價跌很簡單,大規模增加土地供應,壓低地價,房子價格自然就會下降。政府為毛不這樣做?
地價跌進而房價跌,政府的賣地收入減少,地方政府欠銀行的債就可能違約。這樣的邏輯下,銀行壞賬的來源,除了上面提及的購房者斷供,房地產公司違約,又要多一筆地方債務違約。
而銀行壞賬一旦飆升,出現的后果非常可怕,上面已有提及。
明白了這些關系之后,你就明白,不是不能快速讓房價跌,實際上如果只是單純要房價跌,以當局對經濟的絕對把控能力,一句話就能做到。只是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巢傾。
傾巢之下,安有完卵?
四:腐朽的戶籍制度
中國人之所以必須買房子,不在于房子本身,而在于房子背后的相關權利,比如子女的入學、享受相應的當地居民的一些權利。所有的所有,前提條件就是要買住房。如果不買住房,如果隨意去全國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和當地居民基本的權利的話,沒有那么多人執著于買房。房價高漲的根源在腐朽的戶籍制度等。
房價趨勢總結:
1. 政策面和貨幣面,已經封死了房價繼續上漲的空間。中國房價單邊快速上漲的時代已經結束,這里不分北上深和二三線。
2. 中短期,房價將維持在一個高位盤整或者局部城市小幅下跌的情況,不會出現大跌(整體20%以上的跌幅),這是經濟不發生系統危機的底線。
邏輯1告訴我們,未來還想通過炒房賺大錢的同志們,可以洗洗睡了。邏輯2告訴我們,指望房價快速下跌不費力氣就可以買房的同志們,也可以洗洗睡了。
事實上,房價的問題高層非常清楚。解決問題的思路,也非常清晰:用時間換空間。先把房子穩住,進而把經濟穩住,然后解決產能過剩,三四線城市房子庫存過高的問題。
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實體經濟的回報率(ROE)才可能回歸到合理水平,「趕虛入實」才能真正實現。靠行政的力量,不提高實體經濟的ROE,是無法真正讓錢離開金融體系的。
現在該不該買房?
我認為在控制好風險(非常重要)的前提下,有能力買房還是應該買,但是至少是強二線城市,其它城市都不建議投資買了。房地產是長周期,但是已經漲了十多年,在房貸要還完之前的那段區間,基本會看到房價的調整甚至是大幅下跌,有能力買基本是晚買不如早買,尤其是這些強二線城市,在下跌前的漲幅是可以抹掉之后的下跌的,甚至中途你還可能有機會出售獲得不錯的收益;即使房價下跌了,強二線城市的工作崗位也遠遠多于其他城市,也比你去其他城市要強得多,你的選擇也基本遠好于在其它的城市。
如果沒能力買房,租房也沒什么,風雨來臨時,保持現金會好過大多數持有資產者;由于計劃生育碰到的各種東西可能都在拐點區域,比如一些傳統文化的慢慢改變,可能不得不從我們這里開始了,另外,這代人以后的財富構成,一定和現在大部分財富所有者以房地產為主不同,所以,投資自己,培養其他資產的投資能力,會很重要。
中國正有一個農業化國家轉型成一個現代化工業國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特大城市群正在形成,無數來自農村的人們,正在這城市化進程中得到紅利,在城市里買房置業。更多的農村人正在涌入大城市,在一個城市買房子是他們成功并且扎根的唯一標準。
給準備買房者的幾點建議:
1.對于沒有房子的人
如果可以接受長期租房,并且自己有安全投資穩定增值的能力,眼下的房租跟房價比,確實低。不過,一定要記住,你的財產要有其他安全、穩定的增值能力,如果沒有,那么可能還是買房會保險一點。
2.對于沒有房子、但又確實有購房需求的人
那么,你還是買吧。作為傳統華人概念中的生活必需品,房子承載的東西有很多——教育、生活、甚至是夫妻感情、跟丈母娘的關系……都有關。家庭幸福、家的安全感,是很難替代的,這一點女人尤甚。
3.買房一定要“借錢”,要會用銀行貸款杠桿
年輕人不要過分擔憂還貸問題,中國房地產按揭貸款的平均還款年限是6年左右,有句俗話叫“莫欺少年窮”。做了房奴會更上進,男人更甚。
4.選擇物業,無論是自住還是投資
判斷物業價值重要的是地段。李嘉誠說的核心價值地段觀,放到現在一樣是真理。
5.市區樓越小越值錢
以后,市中心土地越來越稀缺,想住在市區的人有很多,市區樓越小越值錢。如果你手里有大房子在投資,不如換成幾套小房子更劃算。
6.訴你開發商是怎么選擇要投資進駐的城市
他們會研究人均GDP、人口凈流入、市場供應量這些關鍵指標,其研究結果是,中國的三大經濟圈:京津、長三角、珠三角這些超大型都市群,十年內房價很難出現暴跌,眼下看不到任何外來人口流出跡象。
7.想買房子,我們可以先去看二手房租金
這里不是說要請大家去對比一下月租金和月供款哪個更低,而是去看看租市和買賣情況。租市是個很好的購入考量指標,如果求租的人多,以后承接的買家也多。二手房日后能不能順利賣掉,是判斷一個區域物業供應是否過剩的一個很好標準。很多地方,被炒得熱鬧,卻始終有價無市。
8.不要用房價收入比去計算
現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些一線城市房價,放在全球進行比較并不算貴(絕對值),不要用房價收入比去計算,因為從1988年起就是錯的。
9.買一線城市的房子還是比較靠譜
扯多了,其實就一句話:必需品應該買,投資品對于高手而言是雞肋,對于一般老百姓,只要求跑贏通脹的,買一線城市的房子還是比較靠譜。
10.市場回歸理性,可入手買房
事實上,自全國各地,尤其是一線城市政府出臺多項樓市調控政策后,市場回歸理性,正是買房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