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注我的,喜歡我的朋友們,真的非常抱歉!最近的文章更新節奏越來越慢了,寫作也越來越懈怠后面不會了,希望你們多包容,后面我會用行動來補上這些虧欠。
轉眼間2017年已經過去了大半年,綜合下來五月份寫了三篇,六月份只寫了一篇。要不是參加007活動,我估計都快忘了自己還要寫簡書,幸好之前存貨夠,可以完成七組的任務而不至于被踢出去。但是明顯的,我已經開始落后了。
那么這段不寫文章的時間我都用來干嘛了呢?看書,每天都在看書,看書確實讓我開了眼界,學習到了很多知識,讓自己的大腦更加清晰。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也給我帶了副作用。
我超喜歡《第五項修煉》的作者提出的五項修煉,其中的系統思考尤為喜歡。系統思考里面提出了兩個基本系統發展模型
1、增長極限模型
2、轉移負擔模型
這次就重點說一下增長極限模型。增長極限模型是指如果剛開始運行的很順利,發展很快,那這種快速增長一定會導致副作用,會讓整個系統慢下來甚至大幅下降。
這個規律在任何系統中都是適用的,包括我自己的學習系統,剛開始看書確實給我帶來極大的知識增長,解決很多心中疑慮的問題,但是很多這種增長的副作用就來了,很快就感覺到看書效率低下,知識增長緩慢,甚至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很多東西雖然看了但是并沒有真正的掌握,只是成了讀字的機器。
一個系統的演化方向到底受什么影響呢?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所有的物體都朝著熵增加的方向演進。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大自然和我們人類。這些組織的特征是越來越分化,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呈現有序的特征。具有這一類特征的結構叫做耗散結構,通過耗散作用變大越來越有序,通過非線性的漲落實現系統自身的演進。
耗散通俗理解就是消耗資源,獲取自己維持有序的資源,散去增長帶來的廢物。對應到一個普通的系統上,體現出來的就是系統最基本的的功能,
輸入與輸出
那大家應該就覺的不難了。系統如果想要增長,根據增長極限模型,采用非性對稱的方法是最快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集中一點比較容易攻破,而同時很多的話就比較難。但是一直集中一點去攻破的話很容易陷入剛開始很容易到后期越來越難的處境。所以這個時候把注意力轉移到另外一個角度,在集中一點攻破又會變的很容易。這兩處交替進行攻破,系統的演進就會非常迅速。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這么來解釋,比如說學習和實踐的關系就是一個可以互相可以促進自己成長的方法,交替進行比只進行一樣更有效率。比如獲得信息和進行思考,只獲得信息是沒有用的,必須還有思考信息的關系。如果只思考但是信息太少的話,那么也思考不出來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如果只是一味地輸入而不進行輸出的話,那么這個學習的效率實際上是非常低下的。真正有用的東西的都具有相對屬性的特征,就像系統既有輸出又有輸入,這兩者缺一不可。
因為在學習在看書,所以沒有時間寫作沒有時間輸出,這個借口表面上完美無缺。但實際是看很多變成自己的又很少,只是在體驗學習的爽感,覺的自己又看了什么書,又知道了什么道理,然而實際上學習結束以后腦袋是空的,回憶自己的所學東西的時候,記住的也只是當時那種爽的感覺,具體學到了那些東西卻不能及時實踐,僅僅留下了一下感覺。逃離學習系統既要通過看書等方式不斷的輸入,也要通過不斷的寫作等方式先輸出。
這讓我想起來最近學習申一帆的記憶課程,總有些人的天賦和能力讓人望而項背直呼天才,申一帆就是這樣的人。申一帆年紀輕輕就已經學至碩士,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就練成了世界記憶力大師,在最強大腦中戰勝了英國隊。
申一帆在記憶課程的第一節課里講述了什么是記憶。記憶是兩個字,第一個字是記,是儲存的意思,第二個字是憶,提取的意思。因此記憶的其實是兩個過程,一個儲存,一個提取。
以前我自己在記憶過程基本靠重復,而重復只不過是加深了儲存的次數,并沒有提取的步驟。在提取這一環吃了虧,造成一種現象,當時感覺記住了,隨后的時間里卻又想不起來。想不起來也就沒法用,而用實際上就是提取的過程。
有個學習效率金子塔,他是這樣的
在這個金子塔里面,從表面上看是主動學習要優于被動學習。實際可以明顯的看到被動學習的部分是完全沒有提取或者輸出的,這是被動學習的最大缺點。主動學習里面教別人的效率是最高的,這是為什么呢?談論是能談論大家感興趣的地方,提取教少。而實踐無法完全提取自己學到的所有東西,只有教授給其他人的時候才會把所有知識提取出來一遍,因為教被人就要教全。提取越全留存的也就越多。
學習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就要使用工具,工具則有實實在在的物質工具和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很有用的虛擬工具。想使用虛擬工具的前提就是你必須大腦里面得有這個東西,而這個東西之所以在我們的大腦里就是因為我們的大腦記住它了。
學習的本質就是記憶、理解。不理解就不會用,理解但是沒記住也沒有能拿出手的東西,同樣也無法去用。那么什么是理解呢?
理解就是用已知解釋未知。
將未知的東西或者知識與自己已知的東西聯系起來,區分這兩者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就可以大概從大腦里認知這個新事物。想想如果你沒有見過大海,但是你見過湖水,那么告訴你大海跟湖很像,都有岸邊和大量的水,但是大海的水是湖水的很多倍,看不到變,,這樣的描述可以讓沒有見過大海的人也能了解到大海的樣子。
理解里面隱含的過程就是找到已知和未知之前的聯系和區別。有時候不能很快的進行區分什么聯系和區別的時候,就需要認真的思考來梳理他們,所以學習中的思考就是一個理清關系的過程。
理清關系也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容易,最基本的因果關系很多人都理不清。因果關系是我們天生就具有的一種思維方式,所以很多時候存在亂用。在古代的時候,天上打雷我們總覺的肯定是有原因的,但原因是什么卻無法探索清楚,于是雷公雷母就被創造出來了。雷公雷母是天上打雷的原因。
為了理清確定的因果關系,人類付出了很多精力。科學上為了確認前一件事情和后一件事情是確定且正確的因果關系,發明了實驗法。醫院學上為了搞清楚研發出來的新藥和治療好的病情之間是確認的因果關系,發明了雙盲實驗。這都是科學方法上的偉大進步,為確定真正的因果關系打下了堅持的基礎。
科學上確定一個因果關系是如此的艱難,我們生活中更加不容易,只不過是我們的生活不需要像科學那么嚴謹而已,但是對因果關系的理解和思考卻時時刻刻的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日常生活當中到底是如何來確定因果關系的呢?只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就好了
這是不是這件事的原因
這是不是這件事唯一的原因
這是不是這件事最重要的原因
當把這三個問題問出來以后,自己也就自然而然的開始了學習中的思考活動。反復去問自己這樣三個問題,不停的去琢磨,慢慢就有機會體會到問題的答案越來越清晰,看待問題越來越厲害。
思考的本質就是理清關系,而因果關系只不過是事物關系基礎中的基礎。學會了因果關系,可以嘗試去學習邏輯推理,搞清楚更加高級的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學會了因果關系、邏輯推理也還要明白有些事情的相互關系屬于不那么確定的線性關系,那個時候又要學習概率統計。明白事物之間有時候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概率關系。
概率關系是一種非常違反直覺的事物之間關系的描述,為什么這么說呢?比如你去搖骰子,前三把都是你在贏,很天然的,你就覺的第四把肯定也會贏,為什么呢?因為前三把都贏了啊!可從統計概率學上來講,每一次搖骰子跟上次都完全沒有關系。這在統計學上叫做獨立事件。
相互獨立事件(independent events):就是事件A(或B)是否發生對事件B(A)發生的概率沒有影響,這樣的兩個事件叫做相互獨立事件。我們都有保持一致的心理習慣,認為前面怎么樣后面會繼續怎么樣,然后這顯然是不現實的。牛頓三定律里面就有一條講述的是物體永遠保持靜止和勻速運動,換句話說物體有保持運動狀態一致性的特點,而這也是有前提的,必須得是在真空中。
為什么大自然的運動和我們人類的習慣都那么喜歡保持一致性呢?原因是這樣不需要消耗任何資源。思考也是一樣的,如果能不思考就不要思考,必須思考就利用以前的回路,大腦消耗的能量要占身體的25%,從生物學上來講大腦給人類的帶了巨大的影響,其他動物生下來很快就會走路,而人類卻像一個早產兒一樣,就是因為頭部太大如果生長發育完全產道就顯得太過狹小生不出來孩子。
學習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需要不停的記憶、理解和思考。同時交替進行輸入與輸出,通過不斷循環往復迭代升級打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學習系統,通過不斷輸入輸出,提高自己記憶、理解和思考的處理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就會變的越來越厲害。
感謝您的閱讀,幸苦了!
喜歡就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