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讀完需要20-30分鐘,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下去。這里既有對小說主要情節和人物性格的總結,也有作者的一些粗淺分析,當然也借鑒了網上很多的評論和網圖,分享給所有哈迷朋友們,同時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來認真地讀一本好書。
目錄:
一、前言
二、沖動的哈利波特
三、哈利、羅恩、赫敏及金妮間的關系
四、平等自由的思想
五、復雜的鄧布利多
六、霍格華茲四大學院
七、矛盾的斯內普
八、不一樣的盧娜
九、結語
一、前言
花了整整三個多月的時間,利用各種碎片時間讀完了《哈利波特》(Harry Potter)英文版。回過頭來看電影,除了個別地方的小改動,基本上都忠于原著的描述,哪怕在細節和臺詞上也差異不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羅琳(J. K. Rowling)不只是一個出色的小說家,也是相當不錯的編劇。當然這與電影和小說基本同期發布是有很大關系的,本來就是奔著拍電影去的嘛。不過畢竟每部電影只有短短的兩三個小時,還是無法像原著一樣把每個細節都說的那么清楚。電影有電影的好處,緊張連貫的情節能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沉浸感,但往往容不得你多想,也會讓人忽略掉語言本身。而文字有文字的妙處,可以更細致地展現人物的性格和內心感受,給人以更豐富的思考和想象空間。
整整七部小說199章290萬的文字,羅琳講了一個非常完整、自圓其說而又層層鋪墊遞進的故事,加上作者關于魔法世界的豐富想象力和細膩的語言描述能力,自然而然呈現出一種非常強烈的畫面感,看到關鍵情節讓人欲罷不能。哪怕是已經看過電影知道劇透,再回來看文字仍然有很強的沖動看下去,亦或者是,想從書中找出電影中沒有說清楚的細節和來龍去脈。需要強調的是,這么長一部小說,居然(幾乎)找不到一處挖了坑不埋的漏洞,作者的邏輯嚴密性是非常值得稱道的。作為一部通俗小說,《哈利波特》無疑非常成功,無論在商業上還是文學成就上,都不失為一部巨著。
但同樣,作為一部通俗小說,特別是和商業化電影結合起來的小說,在深度上卻容易被人詬病。小說講了一個關于愛和勇氣、自由和平等、正義戰勝邪惡的符合普世價值觀的故事,披上魔法的外衣,不只西方人津津樂道,作為東方人也很容易接受、被吸引甚至被感動。但反過來說,這種價值觀的設定卻顯得有點單薄,盡管作者隱射了很多現實世界存在的矛盾(如種族主義),盡管小說對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非常鮮明,但仍不免于給人俗套之感。個人認為,這是通俗小說的風格決定的,受眾面廣,必然要符合大眾的脾胃。故事太精彩了,人物性格和深層次的矛盾就會被掩埋在絢麗的故事情節中。我們看魔幻的西游記,就不能期望它像紅樓夢那樣來剖析人性。前者在故事情節中體現人性,后者用人性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每種小說有不同的風格,能給人不同的閱讀體驗。英國人有寫通俗小說的良好基因。狄更斯的小說剛出版時也備受詬病,但這并不妨礙它們成為文學名著。
二、沖動的哈利波特
在哈利波特身上,有幾個特點體現的特別充分。毫無疑問,他是勇敢無畏的,我們似乎看不到他感到恐懼的時候。像平頭哥一樣,他的字典里沒有“害怕”兩個字。當別人都在小心翼翼的稱呼“神秘人(You Know Who)”或“黑魔頭(Dark Lord)”的時候,只有他(除此之外就是鄧布利多)敢于直呼伏地魔之名。其他人,比如納維爾(Neveille Longbottom)、羅恩(Ron Weasley)也很勇敢,但在遇到險境時還會倒抽一口冷氣,在哈利身上則完全看不到這一點,至少是非常不明顯的。在經歷那么多生死時刻之后,只有在走進禁林(Forbidden Forrest)準備接受死亡時,他才第一次認真地思考死亡這件事情,注意是思考,而不是害怕。也正如鄧布利多(Albus
Dumbledore)所說,“You are the true
master of death, because the true master does not seek to run away from Death.
He accepts that he must die. ”哈利波特才是死亡真正的主人,他不是像伏地魔一樣試圖用魂器來追求永生,而是直面死亡本身。
與哈利波特的勇敢無畏相關聯的,是他的沖動。他是感性和直覺驅動的,當他認為一個事情非常重要或者得知伙伴遇到危險時,他的行動往往帶著一股偏執和狂熱的味道。在受到伏地魔欺騙、以為自己的教父小天狼星(Sirius Black)在魔法部遇到生命危險時,哈利完全聽不進去任何勸告,直接殺進了魔法部,卻導致最后來救他的小天狼星的死亡。這是他第一次反思自己沖動帶來的危害和有所悔恨,但后面依然我行我素。“I am afraid I counted on Miss Granger to slow you up.? I was afraid that your hot head mightdominate your good heart.”鄧布利多對哈利的弱點看的很清楚,一顆發熱的頭腦往往會毀了真正的目的。若不是赫敏(Hermione Granger)在旁邊詳細策劃理智分析,不斷地讓他慢下來,估計哈利已經死了很多次了。或者只能發揮主角光環,在必死的時刻一次又一次地僥幸逃脫(Narrow Scape)。
當然,這種沖動并非只有壞處。哈利有的不僅是沖動,還有良好的直覺判斷。他的思路是,先不要去考慮困難和危險,而如果這件事情非做不可,那就馬上行動,過多的謹慎思考往往會錯失良機。剛剛從古靈閣(Gringotts)銀行地窖中偷到了哈奇帕奇(Hufflepuff)的金杯、千辛萬苦逃了出來,哈利在腦海中“看到”憤怒的伏地魔要回去查看留在霍格華茲(Hogwarts)的魂器拉文克勞(Ravenclaw)的冠冕,他的第一反應是必須趕在伏地魔之前回到學校,找到并毀了冠冕。赫敏驚呆了,"We can't just go, we haven't got a plan, we need to -",這都累趴下了,現在連個計劃都沒有,就要直奔虎口?但哈利就這么決定了,"We
need to get going”,簡直霸氣外露。當然最后證明,他的這種判斷完全正確,去晚了就沒戲了(雖然再一次發揮主角光環,讓鄧布利多的弟弟阿不福思(Aberforth Dumbledore)救了他們并用密道送進了霍格華茲)。
這里不得不說哈利波特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極強的好奇心,最擅長的事情就是躲在各個角落里偷聽(誰讓他有隱形衣呢)。毫不夸張地說,他的第一手情報,大多是偷聽得來的。也難怪,鄧布利多什么事情都不和他說清楚,就只能靠自己去推理,這也是哈利對鄧布利多心有怨言的重要原因。因為好奇心和偷聽別人說話,遇到的危險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但一有機會,他還是心癢難耐非得搞清楚不可。比如,在魔法部的密室中遇到的神秘帷幕(小天狼星就是倒入這個帷幕而死去的),聽到帷幕后面有人竊竊私語,哈利忍不住就要沖進去看個究竟,若不是赫敏把他拉住,他就掛在里面了。不過,話說回來,整本小說的情節,很大一部分是靠著哈利的好奇心來推動的,前三部的冒險經歷尤其如此,魔法石也好,密室也罷,哈利主動探尋的因素占了很大比重。而在第四部之后,隨著伏地魔的崛起,哈利和伏地魔之間的沖突開始表面化,我們會看到更多的是“使命感”在驅動情節。鄧布利多下了好大一盤棋,哈利三人組、斯內普和鄧布利多自己,都不過是棋子之一。
與其他人物的相對單線條的性格相比,哈利的性格更為豐富,有明顯的優點和缺點,并且在全書中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心理發展和成熟過程。但我們依然看到,這些性格特點,都被強烈的故事性和主角光環所掩蓋。我們會為情節感動,但很難為人性感動。超人拯救了地球,但他也是普通人,僅此而已。
三、哈利、羅恩、赫敏及金妮間的關系
關于哈利、羅恩和赫敏三人組的話題,聊的人已經很多了。小說說的更多是友情,對愛情的著墨不是重點。但赫敏最后沒有和哈利在一起,而是選擇了羅恩,這讓很多哈迷們耿耿于懷,據說羅琳本人也表現出猶豫兩難的態度。畢竟女人慕強者,英雄配美人,才是大家津津樂道的橋段。羅恩和另外兩人比起來,實在要暗淡的多。
但這里首先有個誤區,按原著描寫,赫敏的長相很普通,特別是早年兩顆大板牙和一頭蓬松的長發并不招人喜歡,過于要強的性格也讓她缺少一點女人味。而哈利其實是很顏控的,不管是初戀張秋(Cho Zhang),還是妻子金妮(GinnyWeasley),都是一等一的美女。赫敏的男友只有羅恩(可能還有一個不太說的清楚的克魯姆(Viktor Krum)),而張秋和金妮的男友換了一茬又一茬,就足以說明問題了。電影中因為演員選型的緣故,赫敏比金妮更漂亮,其實有很大的誤導作用。
哈利和赫敏都是非常要強的人。哈利的強勢是一貫的,他認定的事情就會義無反顧的去做,很難被人勸得動;別人可以提意見,但做決定的基本是他自己。赫敏的要強在于萬事(至少她擅長的事情)要做到第一,不肯落于人后;哈利因為拿到了混血王子(斯內普)的筆記、通過作弊在魔藥課上的表現超過了自己,她心里就不太舒服了。所以,我們看到哈利和赫敏經常在爭論的,是一個事情該怎么做的問題,哈利憑直覺就要行動,赫敏總是在盤算各種風險,這種爭執的過程其實很心累。特別到了后期,赫敏基本處于一種被動的角色,她和哈利說話時也是缺乏氣勢的甚至隱忍的(比如她在從大蛇納吉尼(Nagini)口中救下哈利時不小心弄壞了他的魔杖而表現地過度自責),這和她面對羅恩時完全是兩種風格。在有一個共同使命需要奮斗的時候還好,一個善謀一個善斷,搭配很完美。但真到了日常生活中,這種性格的沖突就會變成要命的問題。當成朋友很好,當成愛人可能就很累了。
反觀赫敏和羅恩,作者從一開始就刻意描寫了他們之間不停的小口角。但你會發現,這種口角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雖然兩人也時不時爆發冷戰誰也不理誰,但并不會帶來嚴重的隔閡,相反小打小鬧中增進了感情。這種爭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早期的羅恩愛抬杠比較軸,不懂得女孩子的心思。后來他從一本戀愛秘籍中學到了技巧(他還向哈利推薦來著,但哈利完全沒在意),用在赫敏身上時,赫敏還是非常受用的。羅恩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但他的優點是有自知之明懂得服軟。當三個人在尋找魂器的流浪過程中,羅恩一方面因為自己幫不上什么忙而懊惱(基本都是另外兩人在討論他只能在旁邊聽著),另一方面因為伙食惡劣而不爽,加上脖子上的斯萊特林(Slytherin)掛墜盒的黑魔法的影響,導致他負氣出走。在他回來后,赫敏大發脾氣不再理他,羅恩的表現簡直可以說是舔狗,但最終還是贏得了赫敏的原諒。這種事情發生在有著強烈自尊心的哈利身上,是無法想象的。不過話說回來,羅恩雖然沒有赫敏聰明,沒有哈利有魄力(和主角光環加成),但他的勇氣、執行力和犧牲精神是毫不含糊的;很多冒險行動沒有羅恩的存在,估計也很難完成。互相彌補不足,這才是三人組存在的真正價值。
再回來說哈利和金妮。金妮在前期的存在感很弱,一開始是一個仰慕哈利的小女生(特別是第二部中哈利從密室里救了她的命,起因也是因為她向湯姆里德的日記本吐露自己暗戀哈利的情愫),到中間因為哈利對自己無意轉而追求自己的感情,一直到第六部開始和哈利互相愛慕,才有了更多的筆墨描寫。她通常是被排除在三人組的行動之外的,哪怕和哈利確認關系后依然如此。哈利要走上尋找魂器的不歸路,不想讓她承受風險和痛苦而主動提出分手,這說法還是略有點牽強。話說金妮和哈利在一起的過程本來也有點牽強,哈利怎么就突然愛上了金妮,甚至于把她當成靈魂伴侶,來的是比較突兀的。不過,他們的關系也許才更符合英雄美女的設定。金妮是崇拜和尊重哈利的,她不會去和哈利爭執事情該怎么做,她只要把自己能做的做好。但她不是一個拖后腿的花瓶,她自己的能力也很不錯,也不缺乏勇氣和智慧,比如在霍格華茲保衛戰中的實戰能力以及作為魁地奇找球手的天賦,就體現地很充分。所以,盡管過程牽強或者不太符合很多人的期望,哈利和金妮在一起也許才是最好的選擇。
四、平等自由的思想
哈利波特整部小說,都貫穿著一種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思想,這也是西方普世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的沖突,都來自于巫師與麻瓜之間的偏見。普通麻瓜并不知道巫師世界的存在,但是像佩妮姨媽(Petunia Dursley)一家那樣,對巫師抱有敵視和恐懼心態的,也非常典型。這大概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麻瓜對巫師的迫害,導致巫師們最終決定隱蔽起來(想想歷史上女巫的惡劣名聲就知道)。但本書的重點不在于此,而是部分純血統出身的巫師對麻瓜所持有的歧視,甚至于不把他們當成同類,而是像蟑螂一樣令人厭惡的東西。這種觀點在巫師世界有著巨大的分歧,大部分巫師對待麻瓜的態度是敬而遠之、井水不犯河水;少部分人像羅恩的爸爸亞瑟韋斯萊(Arthur Weasely)那樣對麻瓜抱有很強的興趣和好感;而那些歧視麻瓜、崇尚純血統的巫師們,大多進入了斯萊特林學院,最后在伏地魔的讓巫師統治世界的口號蠱惑下,主動或被迫成了食死徒。
這里不得不說一句口號,“for the greater good”,為了更偉大的目標。這句看似高大上的話,在西方世界的口碑很差,因為這往往意味著為了服從所謂全局利益而犧牲掉一部分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據說希特勒就說過類似的話,黑巫師蓋勒特·格林德沃(Gellert
Grindelwald)和鄧布利多年輕時一起謀劃改變世界也說過這句話,這為種族主義埋下了禍根。但鄧布利多最終沒有在這條路上走到底,而是在1945年打敗格林沃德挽回了自己的榮譽。1945年這個時間點,隱射的意味是非常明顯的。順便說一句,西方世界認為東方文明看重群體價值會犧牲個人自由,這種偏見,其來源也是一脈相承的。
所以,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們對伏地魔的反抗,本質上就是對平等世界的追求。巫師和麻瓜是平等的,人類和其他智慧生物(半人馬(centaur)、妖精(goblin)甚至家養小精靈(house elf)),都是平等的,應該消除彼此的成見。這個愿望看起來很美好,但現實世界卻是殘酷而不如人意的。這個世界的沖突和戰爭依然在不斷地上演。人們都站在自己的立場和利益角度思考,人和人之間、民族和民族之間的理解,恐怕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
這里尤其要談一下家養小精靈。和會反抗的妖精不同,家養小精靈是一個被徹底奴役的種族。他們和主人之間有著不可打破的魔法誓約,凡是主人要求的事情,他們都必須無條件地執行,否則就會受到懲罰。大部分巫師對小精靈是一種完全忽視的態度,就好像他們只是工具而沒有感情。就和小天狼星一樣,他對小精靈克利切(Kreacher)的態度是極度蠻橫的,這讓克利切對自己的主人充滿了仇恨而又不能反抗。哪怕羅恩一家人,對待小精靈也沒有什么特殊感情。在這一點上,只有麻瓜出身的赫敏,為小精靈的遭遇而感到不公(據此說,羅琳是把赫敏當成自己來寫的),成立了家養小精靈解放陣線,試圖讓在霍格華茲廚房里干活的小精靈們追求自由,為自己的工作贏取報酬。但結果大家都看到了,沒有一個小精靈領她的情甚至惡言相向。在他們眼里,背叛主人是對小精靈最大的侮辱。奴隸當久了,覺得要求自由是一種侮辱,這是很大的諷刺,也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隱射。這里只有一個例外,就是小精靈多比(Dobby),他背叛了待它非常惡劣的主人馬爾福(Malfoy)一家,轉而來保護哈利波特;來到霍格華茲學校的廚房工作,他是唯一一個索要報酬的小精靈。即便如此,他內心里仍在自我對抗,每次都要用撞墻來懲罰自己。最后他為了救哈利和他的朋友們而犧牲,他的墓碑上寫著“Here Lies Dobby, a Free House Elf”,這也是對自由最大的肯定。
五、復雜的鄧布利多
電影中的鄧布利多是一個淡定而善解人意的老頭,他的一把白胡子不由自主地給人一種和藹可親的感覺。當然,他對哈利波特表現出來的確實不乏這種長者的關懷。但仔細去讀原著,鄧布利多其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他的這種善解人意,是建立在他100多年的人生閱歷和對人性的把握上。他可以看透每個人心中所想所愿,并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里去。哈利很多次內心獨白,感覺到鄧布利多一雙犀利的眼睛能把自己看透,在他面前沒有任何秘密可言,這其實會給人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因為對方能把你看透,你卻不知道對方在想什么。可當哈利每次表現出來不滿或憤怒,鄧布利多都能通過巧妙的語言來化解,該安慰的時候安慰,該解釋的時候坦誠解釋(原諒我這個老頭,做不到像你這么無私),連稱贊哈利的時候也是那么真誠而不著痕跡,不由地讓人感嘆這老頭真是個人精,深不可測啊。
前面說到,在對抗伏地魔的過程中,鄧布利多是那個在下棋的人,哈利波特和斯內普是他最重要的兩個棋子。哪怕在他死去之后,哈利和斯內普都還在按照他的遺愿行動,這種對全局的把控力和對未來的預判力是無與倫比的。但作為下棋的人,他和棋子之間的關系再親密,畢竟成不了真正交心的朋友。他對哈利和斯內普始終有所隱瞞,斯內普很多次表現出對鄧布利多不把自己當心腹和透露秘密的不滿;哈利也說過“He shared a damn sight more what he was really thinking with Gellert
Grindelwald than he ever shared with me”,自己在鄧布利多心中的地位遠遠比不上一個黑巫師。鄧布利多每次的托詞,就是有些事情不能說,或者還不到時候,“The moment will present itself in due course”。這對好奇寶寶哈利波特來說,實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鄧布利多唯一交心過的朋友,可能也就只有蓋勒特·格林德沃這個在伏地魔之前最聲名狼藉的黑巫師,這也是鄧布利多一生最大的污點。在鄧布利多死后,預言家日報的記者麗塔斯基特(Rita Skeeter)就此大做文章,寫下《鄧布利多的生平和謊言》一書來詆毀他,也導致哈利波特對鄧布利多的信任感大減。但撇開格林德沃黑巫師的身份,我們看到的是兩個天才在一起惺惺相惜,甚至超越了友情。據說羅琳爆出鄧布利多出柜這個大瓜,還招致了很多哈迷的反對。對鄧布利多來說,格林德沃從朋友、戀人變成敵人,在將他打敗和囚禁后,他就再也沒有朋友了。天才注定是孤獨的。
六、霍格華茲四大學院
霍格華茲魔法學校的四大學院,代表勇敢的格蘭芬多(Gryffindor)、代表忠誠的哈奇帕奇(Hufflepuff)、代表智慧的拉文克勞(Ravenclaw)、以及代表野心的斯萊特林(Slytherin)。不得不說,哈奇帕奇和拉文克勞(特別是前者)的存在感很弱。首先,這兩個學院的精神,忠誠和智慧,體現的就不夠充分。忠誠的概念太虛,說白了就都是好人,有人評論說哈奇帕奇的平凡巫師們構建了魔法世界的一磚一瓦,有點調侃也確實很真實。而智慧也缺乏足夠的說服力,雖然拉文克勞歷史上出過很多偉大的巫師發明家,但書中并未詳述。其次,其現任院長的影響力也比較有限。哈奇帕奇院長斯普勞特(Pomona Sprout)整天擺弄著各種奇怪植物,矮小的拉文克勞院長弗立維(Filius Flitwick)每次上課都要在腳下墊著一堆書才能從講臺前露出頭來,我們得到的印象大概如此,他們出場的機會和臺詞也是歷歷可數。當然我覺得電影比原著表現的要更豐滿一些,哪怕是配角,演員的演技還是可圈可點的。相對比,反而是兩個學院的個別學生更為出彩,拉文克勞的張秋和盧娜(Luna Lovegood)就不說了,作為張秋的前任,哈奇帕奇的塞德里克(Cedric Diggory)在火焰杯一書中也是非常關鍵的角色。
格蘭芬多的勇敢無畏,在哈利三人組、金妮、納維爾、喬治(George Weasley)和弗雷德(Fred Weasley)雙胞胎兄弟身上,哪怕是在不那么討人喜歡的拉文德布朗(Lavender Brown)和西莫斐尼甘(Seamus
Finnigan)等人身上,都體現的非常充分。在霍格華茲保衛戰中,幾乎所有格蘭芬多的學生都堅守到最后并有不俗表現,其中還包括很多偷偷留下來的低年級學生,比如崇拜哈利、不停求拍照簽名的科林克里維(Colin Creevey),他最后在戰斗中犧牲。霍格華茲保衛戰看得讓人熱血沸騰和感動落淚,可以說一半的功勞來自格蘭芬多。
格蘭芬多院長麥格教授(Minerva
McGonagall)的形象也非常鮮明。她看起來不茍言笑,但實際內心是火熱甚至沖動的。也只有她敢直接懟鄧布利多,而其他人多少都是敬重(甚至怕)鄧布利多的。她在私下里對學生的保護無微不至,一邊要維持表面的公平,一邊還要給哈利波特這個到處惹是生非的家伙收拾殘局。在哈利三人最后回到霍格華茲找拉文克勞的冠冕時,麥格教授果斷地收拾了在學校作威作福的食死徒卡羅兄妹,趕走斯內普,快速疏散低年級學生并組織起保衛戰,這種果敢和勇氣,實在是對格蘭芬多精神的最好詮釋。
如果說其他三大學院的精神都是正能量的,那斯萊特林的野心、精明、不擇手段則顯得很陰暗。事實也是如此,德拉科馬爾福(Drago Malfoy)以及他的兩個跟班克拉布(Vincent Crabbe)和高爾(Grygory Goyle),還有跪舔馬爾福的女生帕金森(Pansy Parkinson),一個個都顯得自私而傲慢,以貶低取笑他人為樂。他們的父母大多是食死徒,和伏地魔一樣崇尚巫師的純正血統,鄙視麻瓜和父母是麻瓜的巫師“泥巴種(mudblood)”。鄧布利多在描述斯萊特林的后裔、伏地魔的外祖父馬沃羅岡特(Marvolo Gaunt)時的形容非常恰當:哪怕已經落魄到食不果腹,他依然為他那純正的血統而驕傲。這是典型的斯萊特林風格。在霍格華茲保衛戰開始前,斯萊特林的學生們幾乎都一溜煙的跑光了;也不奇怪,自己的父母跟著伏地魔打到學校來了,不跑還能怎么辦?
說斯萊特林學院的人為了野心不擇手段是不錯,自私歸自私,但除了伏地魔和部分食死徒(喪心病狂如貝拉特里克斯(Bellatrix
Lestrange)之流)以折磨人為樂,大部分人也并不能算邪惡。很多食死徒發現跟著伏地魔的愿景很好(forthe greater good),但伏地魔的人品實在不咋地,對自己人和對敵人一樣殘忍。所以他們中有反水的(包括斯內普,以及小天狼星的弟弟雷古勒斯(Regulus Black)),有明哲保身退出的(如馬爾福一家,以及曾經是食死徒、后來成為德姆斯特朗魔法學校校長的卡卡洛夫(Igor Karkaroff))。看來伏地魔的倒臺也不是偶然的,除了大蛇納吉尼以及死忠情人貝拉特里克斯,其他人都靠不住啊。
七、矛盾的斯內普
再說下斯內普,斯萊特林的院長,這個在整部小說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斯內普的性格其實非常矛盾。他的母親是巫師,而父親是麻瓜,他對斯內普及其母親的巫師身份非常反感,經常爆發沖突。因為母親姓Prince,斯內普稱自己為混血王子。與馬爾福這種家境優渥的富家公子相比,斯內普的童年生活顯然是不幸的。所以,離家來到霍格華茲上學,對他來說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這種遭遇,與從小生活在孤兒院的湯姆里德(伏地魔)和寄居在姨媽家受盡冷眼的哈利波特,可謂是同病相憐。三個人都把霍格華茲當成了自己真正的家,只是不同的理念讓他們最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本來斯內普是有可能過上幸福的生活的。他和莉莉伊萬斯青梅竹馬,一起來到了霍格華茲。他進了斯萊特林,可莉莉卻進了格蘭芬多。本來這也不是什么問題,可他偏偏遇到了校園小霸王、富家公子詹姆士波特,在中間橫插一杠。斯內普和詹姆士一伙(主要是詹姆士和小天狼星)互相看不對眼,就和哈利波特與馬爾福之間的敵視是類似的。只不過哈利代表了正義一方(加上主角光環加成),而斯內普選擇了黑魔法和追隨伏地魔。這也是莉莉最終放棄斯內普、選擇詹姆士的主要原因。書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寫,斯內普被詹姆士倒掛金鐘進行羞辱,莉莉出來為他解圍,結果斯內普因為脆弱的自尊受到傷害(怎么能讓女人來救自己呢),脫口而出罵莉莉是“泥巴種”,這導致了莉莉和他的徹底決裂。所以,斯內普的不幸,有客觀原因,但本質還是他自己的性格和選擇決定的。
如果斯內普一直走黑魔法路線,也算不上不幸,只是人生的選擇而已。可偏偏莉莉是他命中的死結。一個從小缺愛的人,初戀變成了他的精神寄托。當他還是食死徒時,他向伏地魔出賣了特里勞妮(Sybill Trelawney)教授關于“一個七月末出生的男孩將征服黑魔頭”的預言,導致伏地魔對波特一家的追殺(當然斯內普并不知道預言和莉莉的孩子有關)。得知真相后,他懇請鄧布利多保護莉莉,作為交換條件他愿意為鄧布利多做任何事情。但結果大家都知道,波特夫婦死于伏地魔的索命咒,而哈利幸存了下來。斯內普悲痛萬分(當然原著并沒有電影中他抱著莉莉尸體痛哭的催淚情節),質問鄧布利多為什么沒有保護好莉莉。老奸巨猾的鄧布利多直接甩鍋給告密的蟲尾巴即小矮星彼得(Peter Pettigrew),再來一句“Her
son lives. He has her eyes, precisely her eyes. You remember the shape and
colour of Lily Evans's eyes, I'm sure?"這段話簡直太絕了,死死把住了斯內普的命脈。他和你深愛的莉莉長了一雙一模一樣的眼睛,你的前路還不清楚嗎?和我一起來保護莉莉的兒子吧。從此之后,斯內普就再也沒有自我了,徹底淪為鄧布利多的棋子。
斯內普在保護哈利成長的過程中,其心情應該是極度復雜、矛盾和痛苦的。一方面看到哈利的傲慢和叛逆,簡直和他那父親、自己的情敵詹姆斯一樣地令人生厭,忍不住地想要打擊他嘲諷他;另一方面,在他的眼睛里能看到自己深愛的莉莉的影子,而不得不去愛他保護他。自己驕傲而脆弱的自尊心,也不允許讓哈利知道真相,于是隱忍著承受內心的痛苦,被所有人誤解和痛恨。直到他被伏地魔當成棄子、死于大蛇納吉尼之口,他才真正的得到了解脫。斯內普是偉大的,他用犧牲成全了自己的愛。他也是不幸的,為了愛而失去了自我和理想。
八、不一樣的盧娜
最后想特別來談一下拉文克勞學院的盧娜洛夫古德(Luna Lovegood)。她在小說中的分量非常之重,也是我最喜歡、能單純因為其性格而感動的角色。很多評論已經說的很清楚,如果赫敏代表的是理性,那盧娜就代表了與之對立的直覺。而全書中唯一能成為哈利靈魂伙伴的,也許只有盧娜一人。
在普通人眼里看來,盧娜(和她父親一樣)是一個瘋瘋癲癲的怪女孩,帶著一個奇怪的胡蘿卜耳墜,想法跳躍、不符合一般人的思維模式,這也導致她被其他同學孤立和取笑。表面上她對這一切看的很淡,對其他人的捉弄付之一笑,但實際上內心是很孤獨的。書中有一個情節非常感人,當哈利三人來到洛夫古德家里,在盧娜臥室里看到貼著哈利、羅恩、赫敏、金妮和納維爾的照片、旁邊寫滿了“friends...friends...friends...”,哈利的內心被深深觸動。這種純粹的好感(affection),我覺得某種意義甚至超越了他對金妮的愛情。
和哈利偏重決斷力的直覺不同,盧娜的直覺更多的是一種單純的信仰。她相信便是相信,不需要任何理由和邏輯。她崇拜自己的父親,哪怕所有人(包括赫敏)都認為謝諾菲留斯(Xenophilius Lovegood)寫的《唱唱反調》雜志是胡說八道。她一開始作為局外人就相信哈利說的伏地魔已經回來了,哪怕其他人(包括哈利的室友西莫斐尼甘)都因為預言家日報對哈利和鄧布利多的詆毀而懷疑哈利。她相信哈利的判斷,可以毫不猶豫地隨哈利一起沖進魔法部去救小天狼星,而不像赫敏一樣提出邏輯清晰的各種反對意見。這種單純的信任,大概連羅恩和赫敏也做不到。
在小精靈多比入葬之時,盧娜第一個做了悼詞:“Thank you so much,Dobby, for rescuing me from that cellar.?It's so unfair that you
had to die, when you were so good and brave. I'll always remember what you did
for us. I hope you're happy now”。希望你現在很快樂,很奇怪的視角,但卻讓人感動于這種純粹和灑脫。
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惡意的揣測和爭執,人和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如此之難,而盧娜保持了嬰兒般的單純和善良,這是最讓人感動的,也讓她和成年人的世界看起來格格不入。她遇到哈利和他的朋友們,信任了值得信任的人,終究還是很幸運的。但,這也許只是童話般的美好愿望。
九、結語
一部偉大的作品,既能揭露現實社會的深刻矛盾,給大家帶來警示作用,又能剖析復雜的人性,讓人有強烈的代入感。《哈利波特》在這一點上做的盡管有所缺憾,但已經在一個很高的水準上。能讓每個人都從中讀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獲得一些新的體驗,為之感動,這就夠了。
最后,靜下心來慢慢讀一本好書所帶來的收獲,不是看一部電影或者讀一些快餐式的評論所能代替的。這個世界太過于浮躁,我們需要慢下來,讓自己的心靈有時間和空間去好好反思。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