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走出自家前門,告訴朋友等他穿越英格蘭的男人來說,一切都很好。但作為另一端的女人,則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我們理所應當地認為思想是堅定統一的,但臆想卻能把我們領向各種方向。
《一個人的朝圣》是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的長篇處女作,2012年出版。之前我有分享過。2014年,喬伊斯再度出版了《一個人的朝圣》的相伴之作,《一個人的朝圣Ⅱ:奎妮的情歌》。今天,我想把這兩本書一同拿出來和朋友們共享。
65歲的哈羅德。87天。627英里。他之所以徒步穿越英格蘭,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會活下去。
而對于得了癌癥行將過世的奎妮而言,當哈羅德的旅程開始之時,她的旅程也開始了。
哈羅德所做的是為了昔日朋友也為了自己的信念之旅,而奎妮則是重新回味這場二十年的自我放逐。
哈羅德的徒步之旅,和奎妮的靈魂之旅,在這里交相輝映,融合在了一起。
1、一個人的朝圣:關乎信念,關乎愛,關乎世間萬物之美
“朝圣”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動。
“朝圣”是一項具有重大的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和探尋。通常,它是一個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他重要地點的旅程。
這是百度百科對“朝圣”這個詞語的解釋。而作為書中的兩位主人公,哈羅德和奎妮,他們的旅程雖和宗教活動無關,但毋庸置疑,他們各自都經歷了一場別具意義的心靈探尋,一次別開生面的心之朝圣。
①哈羅德:那封改變了一切的信,是星期二寄到的
得了癌癥的奎妮,向哈羅德寄了一封信來告別。本來要寄一封回信表示慰問的哈羅德,卻是在跨出家門后,路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而始終沒有停下。他覺得一封信太不夠了,它的分量太輕,而他必須得做些什么。于是,他開始了從英格蘭最西南的金斯布里奇到最東北的貝里克,長達六百多英里的徒步之旅。走路,去看她。
對于哈羅德而言,他的信念是拯救奎妮:只要他還在走,奎妮就會活下去。他覺得這是唯一可以回報她、幫助她的方式。
二十年前,他們曾一起共事,并度過了很多歡快的時光。后來,他的人生中出現了變故,因為兒子的死,無從發泄憤怒和絕望情緒的他,將自己卷入公司一場糾紛,而正是奎妮的挺身相助,使他得以度過難關。二十年了,他疑惑,自己怎么就忘了這個朋友?
無疑,哈羅德這場朝圣之旅,是為了奎妮。然而,當他這一路走來,我們慢慢發現,這一場旅程,在很大程度上,哈羅德其實是拯救了自己。
一路上,他風餐露宿,歷盡無數艱辛、磨難。與此同時,他回味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平庸與單薄,他的孤獨與無助,他的絕望與挫敗。這千里跋涉,對他而言,不單是一場橫跨英格蘭的身體力行的徒步之旅,更是一場跨越時光和靈魂的內心之旅。
就這樣,一個終其一生,性格上都有著鮮明弱點的人,通過拯救朋友的壯舉,一點一滴地向世界敞開心扉,童年的不幸、父子間的隔閡、兒子的自殺、夫妻關系的疏離等等,等等。他把所有傷痕累累的經歷、記憶拿到路上,拿到曠野,拿給他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棵樹、每一株草、每一朵花。
在這里,一個人的朝圣,屬于哈羅德。他向世界敞開心扉,即使身處暮年,仍能重新煥發生命的光彩。
②奎妮:我等了二十年,現在他就要來了
而奎妮,在《一個人的朝圣》里,她就如同一個影子,一個哈羅德矢志不渝前進的方向。故事始于她,終于她,我們對她的了解卻并不多。
起初,我們不難斷定,奎妮是愛著哈羅德的。只是,我們沒法去衡量這是怎樣一份愛。直到打開《一個人的朝圣Ⅱ:奎妮的情歌》。第一部故事中幾乎所有含蓄的表達,在這里都有進一步的詮釋,那些疑惑,在這里都得到了解答。而哈羅德朝圣的意義也在此得以升華與放大。
奎妮的愛。她在哈羅德遠沒有認識她的時候,奎妮就愛上了他。她愛他,因為他的善良、拘謹,他的勇敢,乃是舞蹈。但由于哈羅德是一個有家室的人,所以,她選擇了一種“愛一個人,而不讓他知道”的默默的方式。她愿意永遠以配角的形式,待在他身邊。
戴維的死。在《奎妮的情歌》里,最讓我們震驚的,是奎妮和戴維曾經的相識。戴維的死,奎妮主動擔當起最直接的責任。她拋不開瞞著哈羅德認識他兒子、且曾經一次次偷偷幫助過他的事實。她將這無法挽回的過錯歸咎于自己。于是,在哈羅德夫婦那里,奎妮把自己放在罪人的位置。以至不得不選擇忍痛離開。
奎妮的贖罪。奎妮用二十年的時間,營造了一座海上花園。在這座花園里,她給每一個認識的人都留有位置,這座花園因愛而存在。只是,后來隨著她向越來越多的人們展示她愛情的美好,她的花園已不是最初開創的樣子。直到她病倒,那座不再需要維護的、有些荒蕪的花園,竟然重新啟動了。她把僅剩的精力用來將它留存于心。
奎妮的旅程。雖然奎妮和哈羅德的旅程是一同開始的,但他們的意義完全不同。哈羅德是源于對朋友的虧欠和幫助,奎妮則是在向哈羅德表達愛的同時,將埋藏二十年的秘密向他坦白,并希望最終獲得原諒。她用幾乎不能動彈的手指,留下來一片片涂鴉,細數這二十年來她的痛苦、愧疚、懺悔和愛,以及她對待它們的方式。
二十年,奎妮等來了哈羅德。在這87天里,她走完了自己的旅程。因為放下了一切,她走得很安詳。
2、故事照進現實:長路漫漫,人生苦短。終其一生,我們需要什么?
心理學上,有一條非常重要的理論,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們的需要分為七個基本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那么,生活中,我們需要什么?人生苦短,而決定我們的需要,或者缺失的,又是什么?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故事,通過一個個靈魂人物去剖析。因為,在這里,理論會變得更加易解而鮮明。
①哈羅德:那么,我是誰?
奎妮的信對于哈羅德而言,就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多年以來他那封鎖的、蒙塵的心。
當他走出家門,要寄回信給奎妮,在路上哈羅德首先想到的是,我是誰?他幾乎在猛然間意識到一直以來自身的缺席,在生活中各個方面。他幾乎在猛然間自問:我是誰?
自幼,他就遭母親遺棄,父親冷漠對待。成年后,工作中,雖兢兢業業,卻波瀾不驚,沒有出色的成績,自然不會得以重用。家庭里,他是一個失敗的父親,不了解兒子,更不是兒子效仿的榜樣,在和兒子的溝通上表現出令人沮喪的無力感。直至兒子抑郁而死,他再度成為一個失敗的丈夫。
回望來路,哈羅德的一生盡是孤獨、無助、絕望與挫敗,而唯獨缺少的就是愛。在父母那里他既沒有得到安全感,也沒有歸屬感,更不要說親人之間的愛了。這直接造成日后他在社交方面的缺陷,沒有自信,更不會爭取主動。處處被動,習慣了,在家庭中、在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上,他也不是積極的,他似乎不知如何去愛。
很明顯,對于哈羅德而言,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是缺失的。所以,也就無從達到最終的自我實現,自然不能夠得到兒子和妻子的依賴和仰慕。
其實,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哈羅德存在著。他們或許就在你我身邊,或許就是你我。的確,我們會因為某個長久以來的心結,故步自封,畫地為牢,將生活弄成一團亂麻。
好在,如今我們認識了哈羅德。他已然教會我們該如何與自己和解,怎樣和世界相處。心靈的朝圣,是生活中每個人都應去面對和經歷的希望之旅。
②戴維:我寧可死,也不愿意流于尋常
乍看下,戴維無疑是一個叛逆十足的孩子。他故作傲慢、囂張,自我封鎖,不與父母溝通、交流。但如果我們單單把他定位在叛逆上,顯然不妥。因為叛逆多表現在自我放縱,做事隨心所欲,不考慮后果。消極的、負面的情緒居多。而戴維,他有理想,有上進心,讀劍橋,想當詩人,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可。
他明確地表示,他不要向父親那樣。寧可死,也不愿意流于尋常。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根源,看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甚至還有在上一輩人的原生家庭中延續下來的惡性循環般的不良后果。
很顯然,戴維最大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他需要周圍人的關注、認可。而同時,他沒有得到來自父母親人的精神方面的幫助,以及所應給予他的最大的自由。無疑,戴維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過錯。或者,最起碼,是為人父母者的失職。
故事中,戴維已經十八歲了。而現實中,我們應當如何來處理和十八歲孩子的關系,這是一門大學問。
在這里,我想起臺灣作家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
雖然安德烈和戴維沒有任何的可比性,但他們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他們都是十八歲的青年。所以,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是處于這個階段,那么,不論在你們之間有沒有如同他們之間的困擾和麻煩,都應該讀一讀《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相信這本適合兩代共讀的書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甚至都在想,如果哈羅德和他的妻子能夠有這樣一本書引領著就好了。
③奎妮:你甚至可以愛一個人,而不讓他知道
奎妮,是這本書的主角。而奎妮的愛,更是這本書的主旋律。我們欣賞奎妮愛的無私,愛的偉大,是因為,她將這種不被社會倫理接納的婚姻之外的愛情默默地藏著心里。自始至終,她的愛,對于作為有婦之夫的哈羅德來說,都毫不知情。
婚外情,在文學作品中并不少見,在現實生活中更是如此。但奎妮不同于常人的偉大之處在于,她認識到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愛。她可以愛一個人不求回報,且無怨無悔地為其守候二十年。只求自身內心的安寧。
人們常說愛是神圣的、自私的,不受理智約束的。為愛執著,甚至為愛癲狂,都不過分。然而,這些人往往得不到愛,更等不到尊重。
而奎妮,終其一生,都在愛與悔、希望與救贖、痛苦與溫暖之間流連徘徊,她最大的需要就是歸屬與愛的需要。但是,她卻從沒有想過從莫琳身邊帶走哈羅德。只要能待在他身邊、愛他就可以。直至后來她不得不離開,她也為他營造了一座愛的花園,以求內心的慰藉。所以,無論如何,奎妮的愛的需要都通過自身的成全和努力得到滿足。
④癌癥患者:我們都在等,我們所有,哈羅德。歌聲,風聲,夜晚。我們等你。
《奎妮的情歌》除了表達奎妮的愛和自我放逐這個主題外,還有一個主題,那便是癌癥患者的臨終需求。
無論是誰,只要和癌癥發生關聯,或早或晚,都難逃一死。這是每一個癌癥患者都明了又不愿提及的事實。
那么,這些瀕臨死亡邊緣的人,他們需要什么?所有缺失性的需求都是他們急需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當然,前兩種需要臨終療養院都盡最大可能滿足了他們,而歸屬與愛以及尊重的需要卻是醫療和福利部門力所不及。
幸運的是,哈羅德滿足了他們。
故事初始,哈羅德為了奎妮的舉動在這里并非受到所有病患的歡迎。因為他們認定自己是行將就木之人,而哈羅德卻要走路來這里,簡直可笑。畢竟,他們的時間有限。等待,對于他們而言是奢侈的。很明顯,他們沒有等待的條件,甚至資格。
但隨著哈羅德旅程的延續,病人們開始一個個加入等待的行列。毋庸置疑,他們的內心慢慢地都在執著這唯一的信念:等。等你來。你不來,我不走。盡管他們都沒有像奎妮那樣等到最后,但,因為有了哈羅德給予他們的力量和信念支撐,他們走得堅強而不孤獨。
關于生命的終結,在畢淑敏的《拯救乳房》中,有幾乎釋然般的解讀。
把一個快要死的人,看作是正常人。是的,死是正常的。
在畢淑敏的書中也有這樣一群癌癥患者,她教會她們如何面對病痛、災難和死亡,并最終一步步安然、平靜地走向終極。
在這里,兩本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3、蕾秋·喬伊斯作品中,主題之外的閃光點
《一個人的朝圣》中,除了主題思想外,還有其他熠熠閃光的成分,溫暖人心的地方。
普通小人物的偉大。哈羅德和奎妮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甚至,他們都有許多人不曾具有的不足之處和鮮明弱點。但,似乎正因如此,他們的故事才溫暖人心。他們內心深處各自陽光和黑暗的一面,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從中找尋到自己的影子。
含蓄而體面的結局。故事讀到最后,奎妮安詳離世,而她在自己的整個旅程中寫給哈羅德的一整箱的信竟是一片片涂鴉,除了哈羅德的名字外,其他的詞句幾乎都無從辨認。令人唏噓不已。無疑,那一直督促著她的修女,不過是奎妮自己而已。她對他的真心、對過去的追悔,以及企望得到的救贖,都在涂鴉里。而哈羅德仍如初始階段一般,對這一切,依舊一無所知。這種含蓄而體面的結局,令人驚訝,欣喜且動容。是的,既然奎妮已然不聲不響地愛了哈羅德這么多年,又何必在這個時候讓他知道?既然一切都不是奎妮的錯,又何必給哈羅德的記憶徒增暗影?
臨終關懷。這也是這本書深得人心之所在。圣伯納丁這家具有慈善性質的私人療養院,為晚期病人提供的無微不至的關愛式護理,體現與詮釋了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溫情和人道,希望和美好,寬廣和博大。
致敬《一個人的朝圣》,感謝蕾秋·喬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