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論語·八佾》)
語出《論語·八佾》,大概意思是,孔子進入太廟的時候,對于太廟的每項禮儀規(guī)程、禮器的陳設(shè)都問了一遍。因此,有的人就說:“誰說鄹人之子懂禮啊!在太廟的時候,什么事都要問人家?!笨鬃勇犝f了,說:“是禮也?!?/p>
此章文辭簡單,似乎不存在什么疑難,關(guān)鍵就在于最后一句一字上。一般認為“是禮也?!北砜隙?,意思是:這就是禮啊!認為孔子敬謹自謙,雖然知道也要問一遍,這就是禮。
孔子當(dāng)時以“知禮”聞名,“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shè)禮容。”(史記·孔子世家)故在孔子在太廟每事問之后有人就質(zhì)疑孔子的“知禮”,覺得孔子不知禮。孔子當(dāng)時以知禮著稱,因此并非不知禮。然而為什么還要“每事問”?真的只是敬謹自謙嗎?
個人認為不是的。當(dāng)然孔子乃謙謙君子,毋庸質(zhì)疑。但是孔子還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b>(《論語·為政》)孔子不可能為了表示自己敬謹自謙而違背這一原則。
按:“是禮也”一句當(dāng)為反問句。意思是:我問的那些是禮嗎?當(dāng)時“禮壞樂崩”,經(jīng)常出現(xiàn)違禮的現(xiàn)象,八佾篇里的“季氏八佾”、“三家以雍徹”就是典型的違禮事件。孔子也對此進行了批評,對于季氏在他的家廟庭中使用了周天子才有資格使用的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八佾之舞時,孔子說:“這都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對于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在家祭完畢撤祭品時也唱《詩經(jīng)·周頌·雍》這首詩時,孔子說:“詩中說:四方諸侯都來助祭,天子儀容,那樣穆穆地敬而美。這在三家堂上唱來有什么意義呢?”
面對太廟的違禮孔子沒有直接表態(tài),而是通過進入太廟以后對于太廟的每項禮儀規(guī)程、禮器的陳設(shè)都問一遍來表示自己對于太廟違禮的不滿。“此乃一種極委婉而又極深刻之諷刺與抗議?!?/b>(錢穆語)淺陋之人不知孔子之深意,反謂孔子不知禮。面對不知禮的質(zhì)疑孔子沒有明辨,只是反問我問的那些是禮嗎?孔子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問的那些都不是禮,因為那些都不符合禮制的要求。我所知道的禮都是符合周公制定的禮樂精神的,你們搞得那些是什么鬼?我不知道!
孔子“每事問”并非不知禮,也不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敬謹自謙而明知故問。而是對于當(dāng)時的禮壞樂崩的一種無奈的抗?fàn)帯?/p>
注釋:
大廟:大,音泰,即太廟,魯國周公之廟。
鄹人之子:指孔子。鄹,魯國小邑??鬃拥母赣H叔梁紇為鄹邑大夫,孔子生于此。當(dāng)時孔子還年輕故稱,此稱有輕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