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嘆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本周兩次聆聽解老師的《伯牙絕弦》,一直被感動著。感謝解燕燕老師今天給我們演繹的這堂課,在老師深厚文化底蘊的包容下,在一個又一個美好情境的創設中,課堂上始終散發著濃濃的語文味,充滿詩意與靈動的氣息。
結合工作室的“ 文意兼得 ?多元讀寫”模式一起交流對本節課的看法。模式教學流程為四環節:1.多元導入,揭示課題2.檢查預習,整體感知3.品讀句段,領悟方法4.總結提升,實踐拓展。
本課第一環節,設計知識樹導入。根據學科特點,繪制單元及每課知識樹,探索知識樹繪制方式、方法及呈現時機。知識樹的導入以單元起始課或復習課使用效果最佳。
第二環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通過前置性檢測卡的預習和教師的指導,師生一起交流了“絕”字的意思,對伯牙和鐘子期的初步了解,并對古文大意有了了解。圓滿的完成了課前預習的四項要求,分別是學生字、解詞語、初步把握文章內容和搜集資料。
第三環節品讀句段,領悟方法。
從三個內容談起,
一是讀寫結合點的合理安排,
二是文本拓展的別樣精彩,
三是文本內涵的深入挖掘,
四是表達方法的巧妙滲透。
(一)讀寫結合點的合理安排
讀寫結合是以閱讀為基礎,在學生有所悟、有所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動筆表達,使讀中有寫,寫中有讀,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在讀寫結合中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習作能力。
解老師讓學生在感悟大意的同時,不忘結合文本,找準切入點,進行語言訓練,并讓學生熟讀成誦,積累語言,共進行了3處成功的讀寫結合訓練:
第一處,當伯牙的琴聲幽然響起,他的思緒飛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顛,教師播放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聽的子期,我仿佛看到了( ? ? ?)的泰山。
伯牙轉軫撥弦,將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從他的指間浩蕩而出,教師播放音樂。子期,此時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樣的長江、黃河?
第二處,老師當伯牙,你們來當子期,請聽我彈上一曲,看哪位善聽的子期能聽懂我的琴音,并發出由衷的贊嘆!我志在徐徐的清風,你鐘子期曰在學習卡上寫一寫。
結合“皎皎明月”“清風徐徐”等AABC,充分想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
第三處,這就是鐘子期的墓碑,這是高山流水紀念園,如果有一天你來到這里你會想起兩個人,如果有一天你來到這里……漫步在園里你會思緒萬千……
讀寫結合策略主要有舍詞激趣、比較揣摩、想象填補等方法。解老師在本節課主要采用了想象填補的方法,篇中尋機,關注文章的跳脫處、關注內容的省略處、關注人物描寫的隱匿處……尋找語言的生長點,實現了讀寫互促。
(二)文本拓展的別樣精彩
課標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彼^“拓展”,就是由語文課內向課外的適當延伸,它實質上是一種遷移教學。適當的拓展可幫助學生解讀文本,可擴充語文課堂教學的容量。
解老師的課堂拓展內容的呈現也富有詩意,在知音這條線的引領下,加上教師飽含深情的敘述,千百年前的故事如同涓涓細流匯入學生心田。教師能夠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讓學生通過讀中感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學生、教師與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沐浴,達到了突顯語文教學實效的目的。
共有以下幾處:
1.據記載,當年的伯牙焚一爐香,席地坐于瑤琴之前,彈得忘情、投入。
2.相傳《高山流水》是這樣創作出來的。相傳伯牙學琴三年,雖技巧嫻熟,但缺少神韻。于是他的老師成連把他送到東海蓬萊山。伯牙獨自在島上,每日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鳥鳴深澗。十多日后,這些景象使他突然覺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間,志向像高山一樣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這些融于創作中,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3.伯牙與鐘子期初見所說:“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薄读凶訙珕枴?/p>
4.據記載,這次相遇,伯牙、子期灑淚惜別,相約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會。夏去秋來,當伯牙趕到楚國,萬萬沒想到子期因病去世,此時,如果你就是伯牙,滿懷希望而來,卻聞此噩耗,你是怎樣的心情?
5.這就是鐘子期的墓碑,這是高山流水紀念園,如果有一天你來到這里你會想起兩個人,如果有一天你來到這里……漫步在園里你會思緒萬千……
6.伯牙跟子期這個故事感動和溫暖著一代又一代渴望著心有靈犀心心相印的中國人,就在這個故事發生在三百多年后的戰國時期,古書《列子》就記下了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記下了這對知音的名字。五百多年后,古書《呂氏春秋》又為我們展現了這對知音相遇時那最美好的瞬間。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們又在古詩中為那伯牙的破琴絕弦而嘆息不已呀,兩千多年后的明代,人們又在小說中傳頌著這個千古佳話。
(三)文本內涵的深入挖掘
如果說,巧妙的拓展讓文本變得寬泛、廣博,那么,深入的理解就讓文本變得深厚、有底蘊。教學中,解老師抓住知音為主線,對“念”、“志”、“心”進行了深入的理解和體會。
如“志”的理解,教師這樣設計:“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讀了高山流水的創作背景,這位名滿天下的琴師傾注在琴聲里的什么?(心聲)這樣看來,鐘子期說,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說的也不只是伯牙的琴聲吧?他也道出了伯牙內心的什么?生:也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懷。
如“心”的理解,教師這樣設計:古書《列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善哉善哉”好呀好呀,先生你能聽懂我的琴聲,聽到我的志向我的情懷,和我心里所想的(生:一模一樣)這兩個人之間的默契我們常用的一個成語講,那就是生:心有靈犀。
師:心有靈犀,心心相印哪!同學們,只有這樣心有靈犀,心心相印,只有這樣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我們才叫他什么?生:知音。
每一步的設計都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每一步都促進了學生認知和情感的協同發展。
(四)表達方法的巧妙滲透
“多元讀寫 文意兼得”模式中在第三環節中設計了合作探究,領悟方法的小環節。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一直是學習語文的重點和難點,小到一句話,大到整篇課文的表達方法都可以在老師的引領下,細細體會,慢慢掌握表情達意的方法。
古文教學,解老師也不忘對孩子們進行表達方法的點悟,雖是短短幾句話,卻仍以知音為線,將古文的語言美感巧妙地滲透給了學生們。
老師這樣設計:
讀著讀著你發現這個語言有什么特點?
生:我覺得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對應的。
這樣的形式就好像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的伯牙和子期一個鼓,一個聽,一個傾訴,一個訴說。是呀,你看寫得多妙?。∫怀缓?,仿佛讓人看到了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呀,從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第四環節總結提升,實踐拓展。
教師設計當堂檢測試題,設計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避免了課后習題、練習冊的習題、生活習題、單元測試題的重復出現,作到精練,有趣,實用,實現五項作業的有機整合。這樣,通過有效的方式讓學生在檢測中鞏固練習,進行拓展訓練,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靈活掌握技巧與方法。課堂才能真正的實現高效。
課堂的精彩源于解老師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它也源于老師對于語文的滿腔熱情,源于老師充滿魅力的才氣,而這又是老師所具有的。正源于此,本節課堂那濃濃的語文味,那份詩意與靈動,一定會余音裊裊,長久地與學生的心靈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