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看完有一段時間了,之所以遲遲沒有動筆,你看一眼本書的副標題就大概知道了。人類社會的命運,這是一個何其宏大的主題,我自覺有些難以駕馭。如我在猴年的總結中說的,對于寫筆記這件事情我是挑肥揀瘦的,但是如果還避重就輕,則實在有些說不去。
翻開此書,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為什么是歐亞大陸人征服、趕走或大批殺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亞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這個問題咋聽之下有點明知故問。長久以來,我內心對此的答案是:因為歐亞大陸人擁有更先進的生產力和武器裝備。讀罷此書,我回頭再來省視這個答案,不能完全算錯,但回答得既不全面也相當膚淺。
本書的標題有些許迷惑性,讓人以為本書給出的回答便是槍炮、病菌與鋼鐵,但這實是一個誤解。正如作者所說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只是這個問題的表面原因,作者想要求解的是這個問題的終極答案。即是什么原因導致歐亞大陸人擁有了槍炮、病菌與鋼鐵,而那些新大陸上的原住民卻沒有,更學術化的表達是:為什么在不同的大陸上的人類以如此不同的速度發展?他給出的答案是——糧食生產的出現和傳播。
從間接的意義說,糧食生產是槍炮、病菌和鋼鐵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在不同大陸的族群是否或何時變成農民和牧人方面的地理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他們以后截然不同的命運。
糧食生產出現之后,人類社會才會定居下來,不再顛沛流離使婦女的生育間隔期縮短,人口會變得更加稠密。發展起來的糧食貯藏技術使從事非生產活動的專門人才出現成為可能,他們將對人類社會的技術水平、組織形態和文明水平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糧食生產出現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復雜而深刻的,我無法用寥寥幾語道盡其中的玄機,我選一個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一點來講一講:為什么歐亞大陸人給美洲人帶去了大量烈性傳染病,而不是反過來?答案仍是糧食生產,糧食生產的前提是人類需要馴化足夠數量的動植物。在漫長的馴化史中,一些動物身上的疾病便跑到了人類身上。
整個近代中上人類的主要殺手是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瘧疾、瘟疫、麻疹和霍亂,它們都是從動物的疾病演化而來的傳染病。
即使在今天,動物疾病依然在向人類社會轉移,如艾滋病、狂犬病、雞流感、豬流感等。缺少馴化動植物的美洲人,不容易從動物身上感染到這些疾病,卻在歐洲人到來之后被這些疾病幾乎屠殺殆盡。90%以上的印第安人死于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而不是他們手中的槍炮。
過去的戰爭中的勝利者并不總是那些擁有最優秀的將軍和最精良的武器的軍隊,而常常不過是那些攜帶有可以傳染給敵人的最可怕的病菌。
既然糧食生產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如此重大,那么又是什么決定了各個大陸發展出糧食生產的時間和程度的不同呢?書中給出了最重要的四組因素。
各大陸可以用作馴化的起始物種的野生動植物品種方面的差異;歐亞大陸擁有遠比其它大陸豐富的生物資源。
影響傳播和遷移速度的因素在大陸與大陸之間差異很大;歐亞大陸最快,因為它是東西走向的,作物可以沿著氣候帶傳播,而美洲、非洲則是南北走向的,氣候帶成為了作物的天然屏障。
影響大陸之間的傳播因素;大陸與大陸之間傳播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因為某些大陸比另一些大陸更為孤立。馴化不出作物的大陸可以利用其它大陸傳播來的作物,但美洲大陸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并沒有這樣的機會。
各大陸之間在面積和人口總數方面的差異;更大的面積或更多的人口意味著更多的潛在的發明者,更多的互相競爭的社會,更多的可以采用的發明創造——以及更大的采用和保有發明創造的壓力。
文明的領先優勢有時是碾壓性的,即使印第安人掌握了歐洲人手中的槍炮,后來比歐洲人更懂得如何駕馭戰馬,依然無法改變歷史的發展進程。但文明的領先優勢也不總是一成不變,人類歷史上大部分重要的作物馴化中心——新月沃地和中國就在后來落后于西方。書中對中國落后于西方的解釋是,大一統的中國缺少文明進步需要的多元性。
新月沃地和中國的歷史還為現代世界留下一個有益的教訓:環境改變了,過去是第一并不能保證將來也是第一。
最后,回頭說一說本書的封面想要述說的故事。1532年11月16日,來自西班牙的皮薩羅率領一群由168名西班牙士兵組成的烏合之眾,擊敗了印加帝國8萬大軍,將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從他的步輦上拽了下來,俘虜了他,隨后印加帝國迅速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