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答”有人問,老師,我轉行面臨新的職業環境,有什么方法能快速融入的嗎?
我父輩的時候,一份工作做一輩子,廠子不變,同事不變,工作內容不變。我這一輩,還有人一直在同一家“單位”工作,但已經是少數了,至少要跳跳槽。找我咨詢的九零后,已經進入職場兩三年了,城市、行業有人都已經變換不止一次,更別說企業了。
這是時代的進步,變化,說明不穩定,進步,接納了這樣的不穩定。我們終生都在進行著自我的探索和認知,這樣的探索一方面以越來越確定、越來越清晰的形式存在,一方面以完全嶄新、未曾遇見的面目出現。而不管是確定,還是新奇,都是由環境激發出來的:不同的職業任務,不同的合作伙伴,不同的職業環境,不同的行業趨勢。所謂時勢造英雄,其實,時勢讓英雄成為英雄,讓狗熊成為狗熊,讓所有人認識自己。
變化無處不在,以明顯的感知,或不易察覺。
諸多變化中,職業環境的變遷算是其中突出的一種了。我們進入一種新環境又有一種本能的不適應焦慮,這樣的焦慮有人表現興奮,有人表現抗拒。但適應環境,是一個都要面對的話題。
為了適應并快速融入新環境,首先需要在心態上有所調整:關系上,不要把自己當外人;能力上,不要把自己當牛人。
固執的人很難融入新環境,總是因為固守自己的習慣,和周圍的人不協調。當你還不是規則制定者的時候,如果過早地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表現上,就很難迅速在工作上進入實質發展。不要把自己當外人,我和你們本就是一個戰壕的戰友,我是環境的一部分,稱謂上的“咱們”不僅是說給同事聽的,也是說給自己聽的。
不管有多牛,不管以什么樣的職位進入一個新環境,都不必把自己放在牛人的位置。有人說,怎么不得展示一下自己的實力?那是在面試的時候,展示實力是為了贏得入場券。進入新環境之后,為了服眾,為了獲得認可,急于展示能力反倒容易讓自己成為異類。并且,從客觀上說,即便是擁有很多的優勢,至少在環境的熟悉程度方面,應該謙虛一些。
有這樣的心態,就會讓自己更加溫和。溫和的人容易被環境接納,被接納的人就不會有太多發展的阻力。溫和,當然不是為了做一個和氣而平庸的“老好人”。只有熟悉并融入了環境,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發揮。跳槽如此,轉行更是這樣。
心態為自己營造了一個適合發展的環境,接下來就要考慮真正的發展了。不妨關注這么幾個點:
1.能力遷移的落腳點。不管是知識、還是自己曾經的工作經驗,通過了面試,就一定有可取之處,那么這個可取之處在新的職業環境中的應用,就是可以把之前的能力遷移過來的落腳點。這一點保證自己有事做,有價值,從而才會有信心。所有事情都有相通性,我們絕非從零開始,即便是轉行,也有可以遷移的經驗、能力。
我自己就有好幾次大的職業環境轉換經歷,從體制內轉換到體制外,從三線城市轉換到北京,我依靠的是對于同樣設備的熟悉經驗;從通訊行業轉換到教育項目管理,我依靠的是比一般人對于計算機技術的熟悉;從計算機專業轉換到法律專業,我最初的的落腳點是知識產權;從法律轉換到媒體,我最初的落腳點是對于網絡的熟悉和對于法律政治的了解;最后進入生涯領域,就是源于我多年的職業經歷了。
找到落腳點,既是為未來做準備,也是對于過去的整合與梳理。
2.進入新領域的跟隨點。在組織里,不要因為職場斗爭而站隊,但是要因為專業能力跟對人。每個領域里,在目力所及的范圍內,一定有一個你值得跟隨的人。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變換這個跟隨對象,但是請注意,你選出可以跟隨的人,其實是在設定可以模仿的榜樣,而學習的第一步就是模仿。
榜樣要具備這樣的特點:經驗豐富,技能高超,有遠見,愿意分享。這幾個特點都具備最好,至少具備前兩樣,從對方身上找到可以學習的地方,然后模仿。有了模仿,就進入了一種加速模式,看似簡單的點撥,省去了大量摸索的時間。模仿的時候要聽話,即便有自己的想法,也先記下來,即便是早半年,別人的做法也值得借鑒。
我剛開始學習生涯的時候,去聽課,能做到不用電腦,只用筆記,就能記錄下詳細的課程內容。課后整理,最后因為整理出來的筆記太詳細了,被組織方勸誡不要傳播。我一直認為,跟隨是一個必經階段,照樣學樣才能理解一個領域的內涵。都在講創新,但沒有內容,不懂設計規律,何談創新?
3.找到可以成為行業先鋒的切入點。快速融入一個新的行業,新的領域,新的職業環境,并不只是為了融入而融入,很重要的,是為了能夠在新的環境下,實現更好的發展。人們之所以會說自己不適應新環境,多是因為出現了兩種情況:在最初的時候自以為是,在熟悉之后毫無建樹。弄擰了。
在熟悉了一個領域一些基本的規律之后,要找到自己可以發揮價值的地方,通過自己的努力,迅速成為行業先鋒。有人會說,很多領域都是人才濟濟,哪里輪到一個新人有發揮的空間呢?是的,很難。越是競爭激烈的領域,說明收益越高,人才也越扎堆,機會越多,也越集中。
切入點總是有,有人歸結于機會,我卻看到規律:那些很多人都很看好,但是又都不愿去做的地方,就是切入點。人們看好的是,如果實現了的話,可能會很有價值。不愿做的原因是,前期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資源來做,成功與否尚屬未知,即便成功也沒準不被別人摘了果實。事實也確實如此,這些道理都被聰明人看到了,于是執著于此的笨人就成了行業先鋒。
當初做咨詢的時候,我一小時的收入不如一個小時工,不足培訓師的二十分之一,但我依然堅持于此,并且是瘋狂地堅持。并不是我不能做培訓,也不是我看到了未來我一定能靠著咨詢樹立行業地位,原因簡單得很:這件事值得做,我因咨詢而真正助人,我因咨詢而自我成長,其他的,管不了。于是,我成為了行業先鋒。
我總在問自己一個問題:各種成長類書籍里說了很多道理,說的道理似乎大家都懂,為什么還要講?道理都懂,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順利發展,就是因為只是知道,沒有行動。說得再深一點,只是貌似知道,并不是真的知道。那是“道理”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都不是,是道理沒有打動一個人,沒有建立鏈接。就像拼圖,道理不足以無縫地對接上一個人的空缺。怎么辦?涼拌。靜待花開。做了那么多的咨詢,我知道,人們不是靠道理活著,是靠經驗活著,經歷了足夠的挫折、成就了足夠的事情,經驗自然就出現了,然后再把道理說給別人聽。
總結一下,這篇文章講了這么個道理:調整好心態,關注最開始的落腳點,選對跟隨點,然后找對切入點,就能順利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