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蘇磊寫了一篇文章,<近萬人的007寫作社群,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文章里提到的問題,我自己也深有體會,便想著東施效顰也寫一篇來拋磚引玉,希望能引發更多的007er來一起探討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
作為一個近萬人的社群,85%左右的留存率,這是一個讓人興奮的數據。但是冷靜下來,仔細想一想:寫作,既要思考,又要表達,是一件非常苦逼的事。
而人,天生就是懶惰的,貪圖享受的,更愿意遵從本能依賴直覺,而不是苦哈哈的去思考。
得到用戶總數已經達到了千萬級了,可是每天堅持,不說學習,單純的聽音頻的也才多少?李笑來老師的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有20多萬人訂閱,可是大多數課程的打開率都在10萬以下。劉潤老師的<5分鐘商學院·實戰篇>9萬多的訂閱,大部分課程的打開率也就在3~4萬之間。
輸入要比輸出輕松多了,那么優秀的內容,也才這么點數字。這么一對比,85%的留存率,這數字讓我頓時開心不起來了。
007是一個激活寫作動力的環境
大多數人加入007的動機大概都很我一樣吧,自己一個人寫不了,寫不下去,加入007跟大家一起寫我也就有動力了。就好像很多學生在家寫不了作業,一到學校就奮筆直書。007就像是一個學校,提供一個讓你能奮筆直書的環境。
但是很多人好像產生了一個錯覺: 加入了一個寫作社群,寫作能力就能水漲船高。于是每到要交作業的時候,就跟學生時代要考試一樣,臨時抱個佛腳,潦草應付,然后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我交了作業,所以我的寫作水平應該提高了一點點吧。按照復利法則,每天只要提高1%,一年就能成長37倍。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何不問問自己,寫作水平提高了多少?
復利法則的基本原則是,把昨天成長所得的應用到今天以求進一步的增長。這個是非常難實現的,做不到,也就沒有所謂的利滾利效應了。
關于寫作
寫作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內核是思考,外相是表達。成長,長的就是思考能力,長的心智模式。
反過來說,不經過思考的文字,甚至可以說心智模式不成長的文字都是信息垃圾。我們這個時代,信息已經太多太多了,多到了我都要以分秒為單位來安排日程了,還要花時間來看你制造出來的信息垃圾?憑什么?
或許很多007都有過的這樣的想法,這個從每周作業雨的評論情況就能知道了:只愿意完成最低限度的前后兩個人。
007的規則要求每個人評論作業雨前后兩人的文章,這個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增進彼此的交流,在成立初期,效果十分顯著。同時,也產生了一個矛盾:不符合自由市場的規則。
把時間尺度拉長來看,一個班級里就幾十個人而已,誰的文章是什么樣子,大家都心底有數。有些人寫的文章經常是應付作業的,可是這個規則還要求去看,去評論,去鼓勵,這感覺就跟被一萬只草泥馬踐踏了一樣吧。
關于社群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群就是一群人給予相同的興趣愛好或者同一個目標而組成的一個群體。
它不同于普通群體之處就在于社群成員的精準性,很多公司老板去讀商學院,并不是為了學習知識,而是去認識志同道合,能夠互相幫助的人,商學院就是一個能夠誕生社群的地方。
但是這僅僅是第一步而已,羅胖在<知識就是力量>里講了一個觀點,兩個人在一起是向彼此發出一個邀約:我們兩個人一起協同進化,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婚姻是最小單位的社群。但不管是2個人和1萬人,核心原則并沒有區別:一起協同進化。
007是由于大家都想通過寫作來提升自己,才組建起來了。在一起,是為了通過寫作提升自己,一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在前進的過程中有些人掉隊了,沒能和其他小伙伴同步成長,于是問題就產生了。
成長起來的不愿意和掉隊的一起玩,覺得沒意思;掉隊的也覺得沒意思,因為跟不上節奏。但是007的規則又要求所有人每7天都來一起玩個耍兒,這感覺就像快要離婚的兩個人,還得定期的在群眾面前秀個恩愛一樣。結果往往是秀的有多恩愛,內心深處就有多不爽。兩個人例行公事一段時間后,這個最小單位的社群就宣告解體了。
那么該怎么辦?
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解放看不見的手,和掉隊的人說,“謝謝,再見”。
王石曾分享過他登珠峰的體驗,一起登峰的團隊,總有些人會因為這那的原因而掉隊,掉隊就意味著死亡,但是沒人能夠施以援手。因為救不了,結局只能是兩個人一起死。能做的只有道一句謝謝,謝謝你陪伴我這么久,往后的路我會連帶著你的那一份堅強地走下去。
但是寫作并不是登珠峰,所以我相信還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一難題。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引發更多的007一起來思考我們共同面臨的這些問題。一起成長,長成更好的自己。
我是凡語,期待收到你的回信。2018.7.28 于日本大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