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完成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這本書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之后依次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之后師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最后所完善的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圣成真的故事。
自《西游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后,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西游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斯(斯瓦西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并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為高的評價。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并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有人會問:西游記是怎么創作出來的呢?
其實,《西游記》的故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西游記》所寫的唐僧取經故事是由玄奘的經歷演繹成的。唐太宗貞觀元年,和尚玄奘不顧禁令,偷越國境,費時17載,經歷百余國,只身一人前往天竺(今印度)取回佛經657部。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寫成《大唐西域記》。他的弟子慧立、彥琮又寫成《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述玄奘西行取經事跡。為了宣傳佛教并頌揚師父的業績,他們不免夸張其辭,并插入一些帶神話色彩的故事,如獅子王劫女為子、吳承恩雕像西女國生男不舉,迦濕羅國“滅壞佛法”等。此后取經故事即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愈傳愈離奇。 在《獨異志》、《大唐新語》等唐人筆記中,取經故事已帶有濃厚的神異色彩。南宋的說經話 本《太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把各種神話與取經故事串聯起來,書中出現了猴行者。他原是“花果山紫云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化身為白衣秀士,來護送三藏。他神通廣大、足智多謀,一路殺了白虎精、伏九馗龍、降深沙神,才使得取經事業得以“功德圓滿”。這是取經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漸變為猴王的開端。
孫行者的形象源于我國古代的志怪小說。《吳越春秋》、 《搜神記》、《補江總白猿傳》等書中都有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而李公佐的《古岳瀆經》中的淮渦水怪無支祁的“神變奮迅”和叛逆性格同取經傳說中的猴王尤為接近。書中的深沙神則是《西游記》中沙僧的前身,但還沒有出現豬八戒。到元代,又出現了更加完整生動的《西游記平話》,其主要情節與《西游記》已經非常的接近了。由宋至明,取經故事出現在戲曲舞臺上的頻率也越來越多了。宋元南戲有《陳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元代的吳昌齡有《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元末明初有《二郎神鎖齊天大圣》雜劇和楊景賢的《西游記》雜劇。吳承恩創作《西游記》以前,取經故事已經以各種形式在社會上長期流傳。吳承恩就是在前代傳說和平話、戲曲的基礎上,才創作出這部規模宏大的神話小說《西游記》的。
這就是《西游記》這本書的來源。好的作品一定經歷過很長很長的過程才能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