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記憶方式讓你的效率止步不前
在中國的應試教育下,記憶量成為了大部分中國學生想要逃避的問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很重要,可學校的老師偏偏講的不是方法而是:
1. 背誦全文
2. 單詞默寫
3. 明天考
4. 后天考
5. 下周考
反觀學生,大部分同學選擇的記憶方式沒有特殊的方法而是“死記硬背”,忘了再看,大部分時候出現的情況是:
(翻書)馬冬梅 (合書)馬什么梅? (翻書)馬冬梅 (合書)馬冬什么? (翻書)馬冬梅 (合書)什么冬梅?
不僅僅是課堂,也許在家庭中父母所能給予你的也是有限的。可能有的父母會教給你他們所總結的經驗,但也只能比死記硬背好上少許。并不會有更加明顯的幫助。
所以怎樣正確認識自己,了解適合自己的記憶方式變成了對自己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徑。
在講這個方法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我們的大腦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當我們的大腦在接受一件事,或者理解一件事情的時候,存在著兩種模式,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在專注模式下,我們大腦展現的是邏輯,理性,可預見,有跡可循的模式。但是正因為邏輯清晰,所觸碰的神經元就會相應減少,可以說是專注的代價。恰巧相反,發散思維則具有跳躍性,創造性,不可預知性,觸碰的神經元數量遠超過專注模式。
學數學和科學的學生常犯的一個顯著錯誤:還沒學會走就開始跑
做一個發散練習的小測試
? ? ? ? ?
只移動3枚硬幣怎么將這個三角形倒過來?
很簡單吧!
。
。
。
。
。
。
。
這是一道經典的發散思維練習題。
你知道頭腦風暴嗎?它需要的是發散思維能力。而受到應試教育的我們需要的也恰巧是它。這就是為什么,上課的時候,老師提出有確定答案問題時我們能做出很好的應答,一旦問題改變了方向或者說定義沒有那么明確,邊界變得模糊。我們會不知所措,這也恰恰印證了一個教育學觀點,中式文化教育和西式文化教育的沖突其實是大腦兩種模式的博弈。
而解決數學這一類型的研究課題是,需要的則是專注。這能讓我們更好找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內部的邏輯關系。
回到正文,上述也許能讓你簡單的了解自己的這個核桃到底能做點什么,以后我們還會再說。到時候詳細介紹,這里不再做補充。
1. 記憶宮殿
這個方法也許你聽過,沒聽過也不要緊,顧名思義剛才介紹了大腦的運行模式,而神經元可以說是你大腦的基石,人的一生都在搭建這個宮殿,學無止境是真的,能做到的卻很少。
每個人都想擁有過目不忘的記憶能力,天才不乏有之,后天成才的也不少!
這個方法強調的是想象力(imagination),而且是夸張的想象力,建這座宮殿最好的地方就是一個你所熟知每一個角落的最大的建筑。初期我們可以使用自己的家,在大腦中回想家的每一個角落,我們可以隨意的添加或者放置一些我們想融入進去的元素,前提是足夠夸張、醒目。
Eg:葡萄、鋼琴、啤酒、椅子、黑板、運動鞋、撲克牌。我們嘗試記憶一分鐘。你所想到的是什么?
在我家的床上有一個巨大的葡萄,它差不多比我的枕頭都大,從這顆葡萄光滑的外表上反射出我的右邊居然是一架冰晶的鋼琴(OMG),冰晶內還有這冒著氣泡緩緩流動的啤酒,等等,鋼琴怎么能沒有椅子呢,在這,鋼琴前面的椅子是一塊特別定制的擁有黃金比例的黑板,黑板上畫著一雙特別小特別小的運動鞋,鞋帶四散,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還能看到這雙鞋用了撲克牌里的老K的造型作為裝飾。
例子很多不一一列舉。這種手法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我們想知道的任何事。
在此推薦一本書《和愛因斯坦在月球漫步:記住一切的藝術與科學》喬舒亞· 福爾 (Joshua Foer)
? ? ? ? ? ? ? ? ? ? ? ? ?
? ? ? ? ? ? ?
和一個我比較敬佩的人東尼·博贊先生,他也有許多關于大腦的著作,安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