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數年烈火烹油的野蠻生長,共享單車終于撞上天花板,摩拜單車賣身美團,小黃車資金鏈斷裂消息甚囂塵上,共享單車還會有未來嗎,有個共識是,能不能找到新的穩定的盈利模式。
李笑來老師有個觀點,能開門的鑰匙不一定在鎖眼里。所以共享單車要增加盈利,也不能再只鉆共享模式這一個牛角尖,而是根據用戶的需求和自身的優勢去尋找出路,
關于此,式我有兩個設想
1.發展“私”享單車,
既然大眾,共享的,難以盈利,那何不逆向思維,做“私”享。個性的。也就是做年租車,月租車。
比如,你交了年租金,一輛車這一年就歸了你使用,你把車搬家里去也沒問題。這其實更符合市民使用的實際,
而且還可以增加個性服務,如根據使用者的體型,調整座椅,可以按照個性選擇車子的顏色以及車燈。車籃等配件,
還有多種車型選擇,都市休閑車,公路車,甚至三輪車。
當然這些都是要付一定費用的,
為了增強用戶使用感受,還可以加一點福利,
如免費的定時上門清洗檢修,在租期如果車輛出現損壞,可以換一輛,或者覺得車子舊了,也可以免費換一輛。
這些福利,也是預防客戶到時間不還車的手段,因為你不還車,你就想收不到這些服務了。
再根據實際場景做幾個優惠套餐。比如大學生活三年優惠租車,景點三日游優惠租車。
2.開發用車者的消費潛力
一家優秀的共享單車公司,手里應該大量都市騎行愛好者的信息
他的app,其實有很大的成為本地騎行愛好者交流平臺的潛力,
然后在這個平臺的基礎上,發掘這些用戶的消費潛力。
如果組織周末騎行團,用戶什么都不用準備,車子和騎行裝備都可以租給你,還有騎行高手帶你騎行。
組織兒童自行車訓練營,讓騎行高手教兒童正確的騎行方法,這也很吸引人。
不但你官方組織,還鼓勵騎友們自己組織。
然后再在這個平臺上開個騎車相關的電商,賣一些騎行手套,騎行眼鏡,騎行帽、打氣筒之類的相關。要知道騎行也是一個很花錢的愛好啊。
等等,抓住騎行者的需求,挖掘他們的消費潛力。這些都能產生穩定的利潤。
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成為騎行文化的領軍者,推廣者。做成這個,就可立于不敗之地。
兩種設想,一種是縱向發展,一種是橫向發展,就像樹根,向下深扎,也往兩旁蔓延,為的是在用戶土壤獲得更可靠的存在,汲取更多影響,使自身能獲得更大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