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育孩子,一直是父母的一塊心病。
是的,好多爸爸媽媽這樣對美嫺說——看了那么多的干貨,學了那么多的育兒知識,在面對自己孩子時,還是一籌莫展。
尤其是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那酸爽,簡直是爽歪歪。
孩子沒上學之前,壓根沒把小學當回事,親子班、學前班、幼兒園都上了,小學不是so easy嗎?不說100分,90分應該沒問題的吧?
爸爸媽媽們你們還是太年輕了,看看二年級的數學:你媽年齡是你的n倍,你幾歲?全家的年齡給你來個排行,你和你媽差幾歲?你爸和你媽的年齡和是多少?你爸媽年齡是你的幾倍?
再看看我們的“小祖宗”,寫個作業磨磨蹭蹭,字寫得歪七扭八,寫著寫著就會變形,寫著寫著就跑起步來,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個組織的接頭暗號。
一會兒橡皮擦不見了要到處找,一會兒筆不好寫去換筆,再從頭到屁股撓一遍,每寫幾分鐘作業就要休息5分鐘。
看到這,火氣蹭一下就上來了,一天天雞飛狗跳的,心梗、腦梗、拍桌子骨折的家長比比皆是。
我們都是城市里的蕓蕓眾生,朝九晚五謀生、照顧老人、撫養孩子,扮演我們的各種社會角色。
當媽的心酸和悲傷莫過于,明明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教育孩子了,可孩子不理解,家人不配合,還處處反著來。
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樣樣都不順利,焦慮、煩躁、心煩意亂,不由得感覺自己好失敗。
爸爸媽媽們不禁反思道:
這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美嫺在15年親子育兒學習和11年陪伴孩子成長學習中,父母對孩子問題教育,美嫺總結了一下今天分享給大家有三個原因:
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一、孩子自己不努力
教育一詞最早源于古希臘,其本意大概是“激發學習者內在的學習潛能和興趣”。
孩子才是教育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公,以后的學習無論怎么樣,都取決于自己,掌握于自己手中。
父母作為教育者,扮演的是一個領路人的角色,我們要做的是督促、引導、喚醒TA內在的動力,讓孩子自主地去學習。
而如今,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對自身定位的模糊迷茫。
這就導致父母扮演了一個集“說教”、“填喂”、“打壓”于一身的角色。
起早貪黑的是家長,為作業急躁焦慮的是家長,甚至去輔導班抄筆記的還是家長......這與教育的本意相差甚遠。
一個不努力的人,別人想拉你一把,都不知道你的手在哪里。
當孩子沒有主動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大人再怎么著急逼迫,效果都微乎其微的。
真正的教育就是從根本上讓孩子認識到努力學習的重要性,主動去學習。
泰國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她五歲的兒子經常吵著不想去學校。
媽媽好說歹說都沒用,于是她給兒子和自己都請了一天假,帶著他去撿垃圾。
媽媽對孩子說,如果不想上學就必須要外出賺錢,一個人不能無所事事。
他們提著蛇皮袋,連續走了約3公里的路,一路上不停尋找有用的垃圾。
太陽很大,小男孩滿頭大汗,不停喊著好累、想回家。
撿了四五個小時,好不容易撿滿一整袋的瓶子,卻只賣了2泰銖(約人民幣0.4元),孩子已經累得癱倒在路邊。
小男孩可憐兮兮地問媽媽:“我們可以坐公車回家嗎?”
媽媽平靜地說:“坐公車要10泰銖(約人民幣2元),你有多少錢?”
男孩舔舔嘴唇,繼續往家走。
那天起,小男孩就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只有好好學習,人生才能有更多的選擇。
上面的這個故事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有怎樣的一個思考呢?
是的,每一個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并不是一個方法都適合每一個孩子,所以用心陪伴孩子,了解孩子,懂孩子,讓孩子成為TA自己。
在學習和閱讀過程中,美嫺讀到這樣一句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
成就感和尊嚴,會給你快樂。
別讓孩子覺得TA是為了爸媽而學習,一旦TA有這種想法,學習的動力就會降低。
當孩子的學習能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能收獲成就感,不用被人催促和監督,這種學習才是最有效的。
美嫺給父母幾點建議:
1. 減少過于嚴厲管教,防止孩子認為你讓TA學習是為了你的面子,自己就是父母的工具人。
2. 不要事無巨細、全方面管理孩子的學習,某些事情適當放手,培養TA的學習主動性。
3. 不要把你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4. 不要因為成績高低表現出特別欣喜或喪氣。
5. 不要打壓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二、媽媽自己用蠻力
要知道,越是用力,越是適得其反,就像握在手中的沙子,越是想抓住,越是失去得更多。
蠻力教育下的孩子,明明自己也想著要寫作業,可每次受到母親那些野蠻的“壓迫”,就變得不想寫,產生逆反心理。
用力型媽媽的一個弊端:
媽媽會陷入自我感動中,強調自我犧牲,自我付出:想著明明做了這么多,孩子還不領情,變著法兒來氣我。
在一期《奇葩說》上,黃執中說過:
“不要用自己的犧牲感,去兌現伴侶的內疚感,覺得犧牲很大就不要去犧牲,開開心心地生活,讓自己的幸福感溢出來,這種外溢才是對伴侶最好的滋養。”
不止是伴侶,在所有的關系中,自我犧牲的付出感,都是很危險的。
因為付出感的背后是一種自我感動,這種感動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擁有了道德籌碼,而這些籌碼,最終都是要兌換的。
明明是為了孩子將來的成長,但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孩子。
教育不能用蠻力,就像扁擔的兩頭,只有平衡才能走得更遠,任何一方用力過重,都會導致失敗的結局。
美嫺給媽媽的幾點建議:
1. 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和適當的鍛煉,保證基本的精力和能量供應。
2. 可以每天給孩子留出吐槽的時間,留出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時間。
3. 陪著孩子一起練習深呼吸,這些都會減輕孩子的壓力,也會幫助他們管理自己的能量。
4. 可以做一些引導,幫孩子培養專注力。
5. 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減少比較。
6. 建立規則,放心地對孩子說“不”。
三、爸爸躲避不出力
生活有很多“父愛如山”的畫面,但是給家人的感覺卻是“最佳豬隊友”,在陪伴孩子、家人這件事上,爸爸們從來不會讓媽媽“失望”。
媽媽們來看看爸爸的陪伴是不是這樣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是個坑娃小能手;孩子大一點,盡幫倒忙,簡直是育兒路上的絆腳石。
平時不管不顧,在教育孩子的關鍵時候,打岔、插嘴、扮好人,合著他就是孩子的好父親,你就是那童話故事里惡毒的后媽。
朋友的老公就是這樣的“慣犯”,她們經常會因為這樣的事情而爭吵。
孩子爸總是在自己教育孩子的關鍵時刻來一句:“孩子壓力已經很大了,你就不要再逼他了。”
這個時候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我不逼他,那你來教好了!”
媽媽自己累死累活、全力以赴為孩子的學習事業努力,得不到認可就算了,還要被質疑。
爸爸們永遠不懂媽媽們的苦,永遠“對著干”,而爸爸也只是工作之余,偶爾“關心”孩子。
面對這樣的甩手掌柜,媽媽當然是不爽的。
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親的責任更大,千萬不要覺得育兒很簡單!
母親給予愛,父親給予力量和依靠,這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如果只想依靠一人之力去教育孩子,那怕是癡心妄想。
教育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也需要爸爸出出力。
真正有擔當的男人,也必不會責怪妻子沒把孩子教育好。
只有愛當甩手掌柜的人,才是最愛推諉抱怨之人!
在家庭教育這件事上,需要兩個人都花時間,好好談談,畢竟大家都是為了把孩子教好。
美嫺給爸爸的幾點建議:
1. 與媽媽共同合作,成為輔佐孩子的好幫手;
2. 承擔自己的責任,進入爸爸的角色;
3. 多鼓勵、多肯定、少挑剔;
4. 站在妻子的立場,換位思考、正面溝通。
孩子的教育,是每個家長都應該親身參與的事情。
父母和孩子,每個人都不容易,孩子不妨換位思考家長的苦。
家長也換位思考孩子的煩,好好體諒一下互相的難,如此大家各司其職,又能相輔相成。
對父母來說,比保護孩子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在離開父母時,擁有豐滿的羽翼、獨自飛翔的能力。
總之,教育就是平衡各種矛盾后做出的取舍。
適當的放手,得體的退出,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以上是今天的學習分享。
我是吳美嫺國家認證三級心理咨詢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規劃師。
我在貴州貴陽,感謝您的閱讀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