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類大腦的運行機制并非完美無缺,它的第一要義是使機體存活下來,而不是追求真實真相,相反,它經常擁抱偏見;
2. 人人都向往活出真實的自我,但真實的自我其實比較難以定義,因為人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自我,而是分裂為多個次級自我,這些次級自我之間有相互合作,也有相互拆臺。有時候,活出某個次級自我的真實,可能就是對另一個次級自我的背叛與傷害。
3. 真實/真相可能只是某個時空情境下的幻像。柏拉圖有個山洞故事,雙手被綁的人坐在洞里的火堆前方,不能轉頭,看到墻上的火影,以為那是真實的事物;一旦他們走出洞口,看到陽光下的世界,便會明白那是火的幻像,不是真實,真相于是被顛覆。我們洞外的現代人就一定是真相的發掘者嗎?換一個時空次元,真相也許再次打破。
4. 我們渴求社會規則的公平公正,其實是渴求一勞永逸的規則真實,這是無法絕對做到的,規則真實是一時的真實,沒有永恒的真實,所以總有人可以鉆規則的空子。
5. “真實”“真相“本就不是現實存在,而是一個社會主體間概念,是人的主觀創造。當先人面對不規律不確定的世界,面對風雷閃電,生老病死,他們渴求用什么東西去對抗這些不確定性,去獲取安全感,在不斷探索中,先人逐漸掌握了一些規律,也逐漸在自然面前獲得主動性,這是“真實”/“真相“的發源。后來,“真實”/“真相“漸漸擁抱更多內涵,它的使命不限于對抗不確定性,而是上升到征服客觀世界與人心,承載著人類對自身對世界的好奇。
6. 真實真相不可靠,此時真實,彼時不一定真實。
7. 世人為著“真“字孜孜不倦前赴后繼,人世間三大極致追求者——真善美也。”真“有何許魔力?
大抵因為人雖脫不了動物性,卻是理性的。貴為理性動物,不是吃飽穿暖就可以打發此生,要做點什么,才能躺過”存在主義“這條河。活著不琢磨點什么,跟咸魚有什么區別?生物學角度講,大腦雖然并不天然擁抱真實,基因的自然選擇卻極其擁抱真實——不擁抱真實的那些基因載體,大概都在雷雨天的大樹下被劈死了。追求真實,是自私的基因為了追求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