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為匯總文,如有更好回答,歡迎評論。問題來源網絡
1、怎么理解產品經理這個崗位?什么樣的產品經理才是優秀的產品經理?
從整體來看,產品經理就是負責把用戶需求或業務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的人,為產品的具體設計、執行和成果負責。具體主要有三項職責:產品規劃、產品設計和產品執行。
我認為優秀的產品經理以下兩種能力強于別人:
抽象能力:把復雜的場景和需求抽象為產品的能力;
取舍能力:在合適時間做出正確的選擇。
2、你認為產品經理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說出三點。
邏輯思維能力:制定方案;
協調溝通能力:制定管理計劃;
執行力:產出結果。
3、分析一下如何進行版本控制?
目標:
1)保證各個環境(開發、測試、主干)的獨立,避免相互影響;
2)減少最終發布時合并主干出現沖突的概率;
3)降低沖突處理的難度。
原則:
多個版本(開發版本,測試版本,發布版本);
多次合并。
4、如何進行產品架構?
可以結合用戶體驗的5大要素來講,包括戰略層(定位與目標用戶)、范圍層(功能列表及優先級)、結構層(功能關系、信息架構)、框架層(流程與邏輯)、表現層(UI、交互)。
這里,我以人體來舉例:
骨骼:思考產品的結構,來源于對用戶需求的理解,也來源于定位,例子:微信,豌豆莢的過去和現在;
肌肉:最重要的幾個核心功能分別是什么,例子:微博最重要的幾個功能時什么?
血液:其他功能還有那些,他們與核心功能的關系是什么?如何穿起來,例子:微博的廣場,今日熱門
皮毛:每一處細節。
5、請簡述你所理解的產品策劃和產品運營,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產品策劃/設計,和產品運營,是產品工作的兩個重要方面。
區別:策劃更強調產品從0到1;運營更強調產品從1到100。
聯系:產品運營實際上是對產品設計的驗證和檢驗,站在產品的第一戰線(用戶),去理解和把握用戶的需求,進而轉化為優化產品的需求。
6、對互聯網行業的看法,互聯網行業的下一個爆點會是什么?
遠:物聯網/智能設備、虛擬現實(VR)
近:短視頻資訊閱讀、互聯網醫療/教育
或者另一套說辭:目前來看互聯網+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各種O2O做了蠻久了但是依然還是有未發掘的市場。我覺得下一步在行業中應該是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比如最近的新零售。
7、請談談你理解的大數據是什么?
幾個特點:
1)核心原理:從“流程”核心,轉變為“數據”核心;
2)價值原理:由功能作為價值,轉變為數據作為價值;
3)預測原理:從不能預測,轉變為可以預測;
4)信息原理:從人找信息,轉變為信息找人。
8、如何理解“互聯網思維”?
可以借鑒小米的七字訣:“專注、口碑、極致、快”。其中,“專注”和“快”強調互聯網思維下打造產品的方式,“口碑”和“極致”強調互聯網產品用戶體驗的重要性。
9、平時如何獲取行業資訊?會看什么書?收獲了什么?
36Kr、虎嗅網等媒體網站;知乎、PMCAFF、產品壹佰等社區。
最近在看克萊·舍基的《認知盈余》,書中核心觀點是:人們的自由時間除了僅僅用于內容消費,還應更多用于內容分享和創造。分享和創造的價值遠大于消費。
幾乎所有的互聯網UGC類的產品和服務,都是在利用人類的“認知盈余”資源。對人性心理及其行為的分析探索,打開一種思維維度。
10、最近一個月你關注的IT行業動態有哪些?
答案自己想,時代在變化
11、怎樣的產品才能稱得上是好產品?
首先,要解決用戶的迫切、強烈、高頻的需求/痛點;
其次,是要一定規模的黏性用戶;
再次,要擁有不錯的體驗;
最后,是可行的潛在盈利模式(實用性、易用性、創新性,營利性)。
12、請羅列用戶研究方法有哪些?如何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定性:用戶訪談、焦點小組、可用性測試、用戶畫像;
定量:調查問卷、數據分析、眼動測試。
13、你對Android & iOS的交互規范有基本的了解嗎?
簡單了解:界面規范不同(尺寸、風格等);導航方式、tab欄、浮窗、返回鍵、實體鍵、通知欄。
但目前兩者越來越多的相似。
14、互聯網常見的商業模式有哪些?對應的代表產品是什么?
1)廣告——百度搜索
2)線上線下傭金——亞馬遜電商網站
3)虛擬貨幣、物品增值服務——游戲(王者榮耀)
4)數據、信息等營銷服務——QQ音樂、愛奇藝、百度文庫、得到
5)開放API——微信開放平臺
另外一種回答:
15、第一批用戶如何獲取?
第一批用戶獲取方式,需要從產品特點、發展策略、資源配置等多方面考慮。
一般大公司由于覆蓋用戶面廣、資源充沛等原因,采用資本驅動的熱啟動(導量、廣告等)方式;而小公司由于用戶定位較精確、重視小而美的產品體驗,往往通過冷啟動(推文、口碑等)的方式。
16、如何發現用戶需求?如何分析轉化產品需求?如何判斷需求優先級?
1)用戶調研,挖掘本質;
2)需求與產品定位和核心功能的契合度,帶來的價值,進行灰度測試;
3)性價比=價值/成本;不同階段需求優先級排期不同。
17、生活中有哪些糟糕的用戶體驗,請試作優化分析。
1)自動取款機——指紋識別、忘記拿卡的提醒、界面操作、手機一鍵報警;
2)找不到遙控器——物聯網,手機一體操控;
3)看病——線上預約后機器取號;等待就診人數,就診提醒,藥單與就診記錄。
18、你不是目標人群,怎么做好這個APP?
目標人群優勢在于對產品對用戶理解深,但不是理解用戶的唯一方法,這個優勢我可以通過更細致的訪談,和參與式觀察獲得。
不是目標用戶可以站在產品經理視角觀察,畢竟用戶想要的不都是產品所需的。
19、你怎么理解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的設計應以用戶為中心,忠實用戶的真實感受,是感動用戶的產品設計。
用戶體驗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產品價值,當技術已經不再是產品核心競爭力時,產品的競爭實質上就是用戶體驗的競爭,用戶注重的不再是產品的性能,而是產品所帶來的愉悅感和價值感。
20、你的項目總是不能按期上線,你會如何解決?
1)將目標量化:在進行項目管理的時候,數字可以有效的反應項目進度和項目成果的,可以避免撕逼和推卸責任;
2)定期跟進:每個項目在前期準備、正式開始、項目進程、和項目結果這些整體流程中,都需要有人跟;實時跟進項目進程,不僅可以了解項目進展到哪一步,也方便隨時糾錯,可以避免在項目的最后發現需要推翻重來。
3)培養團隊意識:團隊在進行項目管理的時候,應該著重培養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同時,加強培訓,在業務水平上進行提升,只有整體氣勢和能力都有明顯的提升,才能一起協作,提高效率,做出優質的項目。
21、你認為商業型產品經理和用戶型產品經理的異同是什么?
商業產品經理和用戶產品經理本質上是相同的,都需要良好的對需求的理解和挖掘能力,以及我們通常所說的產品設計能力、項目推動能力等等。
不同之處在于:
1)從產品模式上會有一定的區別:商業產品的特點是直接切入商業本身,在產品出現的時候商業模式基本就已經確定,基本不存在裂變的可能性;用戶產品的特點是通過切入用戶需求來滿足商業變現的可能,在產品出現的時候盈利模式并不確定,并且裂變的可能性比較大。
2)由于產品模式的區別,帶來產品設計時的區別:商業產品經理在設計商業產品時會跟更多考慮商業模式、客戶需求滿足路徑、銷售體驗等與公司營收關聯更為緊密的因素;用戶產品經理在設計用戶產品時,會更多的考慮交互、用戶體驗的差異等。
3)產品設計帶來的區別,衍生出相應的所謂KPI的區別:通常,商業產品以客戶的付費率、續費率等營收直接相關指標為KPI;而用戶產品通常會以用戶的活躍度、用戶的增長率等與營收相關的間接指標作為KPI。
22、有沒有寫過PRD文檔?包括什么內容?
寫過
產品需求文檔分兩種,一種是清晰型,事無巨細都講清楚,一種是邏輯型,需求和功能邏輯給開發講清楚就好,對形式的要求不高。我一般都是寫邏輯型,但是清晰型的我也可以寫。
清晰型的PRD結構包括:
1)引言部分——需求背景、需求目的、需求概要、全局規則、名詞說明、交互原型地址
2)業務建模——流程圖、關系圖、頁面與用例圖
3)業務模塊——頁面元素、用例規則、相關原型、流程圖
另外一種清晰型文檔:
23、你覺得為什么需要寫產品需求文檔?
1)清晰明確地傳達產品需求;
2)保證各部門溝通順暢且有理有據;
3)確保工作傳承。
24、怎樣策劃一個線上/線下活動?
線上:
1)立項階段——明確活動目的,目標人群;確定活動形式;
2)執行階段——活動頁面設計(滿足目的且吸引);活動規則說明(簡潔易懂邏輯清晰);統計數據需求、是否需客服配合。
線下:
1)方案應包括時間場地、工作分配、成本預算、物料準備、宣傳通知、應急措施等全面的內容。
2)執行比方案更重要,明確每一位團隊成員的工作執行以及現場應對尤為重要。
25、產品上線后最需要關注的指標有哪些?為什么?
1)PV/UV/注冊量/登錄量——反應總體用戶數;
2)留存率、跳出率、日/月活——反應用戶粘性;
3)內容類/商業類指標——反映產品內容質量、商業價值。
26、如果產品要改版,依靠什么方式進行評判?
產品改版主要有以下四種需求來源:
用戶調研反饋、數據分析、團隊成員(boss、運營、市場等)提的需求、PM自己對產品的思考與重構。
27、你做競品分析是怎么做的?
競品分析有兩種,一種是大方面來看,對全局有個把控的,另一種是基于需求和變化為迭代服務,pm想提一個需求,于是要看看競品是怎么做的,業界主流是什么樣的,我們是否需要跟從;另一種是競品或虎視眈眈發布了一個了不起的功能,或暗瞅瞅發布了一個細小的優化,這時候,作為競爭方,第一時間保證信息掌握到手,絕不能后知后覺。
大方面:
1)行業現狀與趨勢、市場數據;
2)競爭對手的產品定位與發展策略;
3)產品特色、目標用戶;
4)核心功能;
5)界面交互設計;
6)運營推廣、商業模式。
小方面:
1)功能需求點
2)競品功能入口與權重
3)競品功能流程
4)競品迭代時間與版本記錄
5)預估競品大致效果
6)自身做此功能的優勢
7)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