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騰訊旗下的光子工作室倡導員工停止996;
6月20日,#字節跳動1/3員工不支持取消大小周#成為微博熱議話題;
隨后,6月24日,快手科技宣布將于7月取消大小周制度,讓員工按需加班。
微博上,對「大小周」討論熱度最高的TOP10地區中,當大部分地區都認為取消大小周是一件好事、表現出喜悅的時候,北京、廣東、浙江這三個互聯網大廠主要分布的地區,顯著情緒都是中性的。
這意味著有一部分人對取消大小周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興高采烈,反而保持中立甚至相反的態度。
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分歧呢?是什么因素導致他們有不同的想法?
每個正在經歷大小周的人,或許肉體踐行著相似的作息,大腦卻有著不同的想法。
根據微熱點的數據,當人們在微博上討論大小周時,關鍵詞基本離不開互聯網大廠、周末休息和收入。
與錢相關的關鍵詞被網友頻繁提及。
其中,「高薪」和「低薪」分別被提及了26848次、26744次。「工資」和「加班工資」分別被提及了22547次和11769次。
這不難理解。
雖然大小周意味著加班,但不少互聯網大廠的員工都在面試時被HR提前告知關于大小周的情況,他們會因此得到相應的加班費。
許多人即使沒有面臨大小周,巨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也讓周末的隱性加班無處不在。
休息時也準備好隨時工作,已經越來越成為職場人的常態。
但人終究不是工作的機器,不應被當作成本、收益的計算符碼。
未來或許尚未可知,但別忘了早在18世紀,康德就已經說過——
「人是目的,而非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