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作者:【美】簡·尼爾森
? 解讀:蝸牛
2020年9月,湖北武漢的江夏一中發生一場悲劇。14歲男生跳樓,不治身亡。
起因是,這名男孩和幾個同學在教室玩撲克牌,老師得知情況后,通知家長到學校。孩子的母親一了學校,看到站在樓道上的兒子,上前就是一巴掌,隨后是一頓痛罵,接著又是一巴掌。孩子沒有任何反抗,一直低著頭,靠圍欄站著,一言不發。
母親走后不久,孩子沉默了兩分鐘,轉身越過圍欄,絕決地跳了下去,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這是一條讓人非常痛心的新聞,導致這場悲劇的原因應該不僅僅是那兩巴掌。“壓死駱駝的,從來都不是最一根稻草”,這兩巴掌應該就是一條導火索而已。
這場悲劇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的管教方式出現了問題,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導致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那么,怎樣的管教方式才是正確的呢?
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這本書《正面管教》,就可以為大家找到答案。
《正面管教》主要是介紹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書中詳細地介紹了這種和善而堅定的管教方法,通過舉例子的方式教會我們怎樣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實際中來。
本書的作者簡·尼爾森,是教育學博士,還是一位心理學家,《正面管教》這本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美國的銷量一直居高不下,在美國之外的國家銷量也是教育類書籍的榜首。
下面我就來為你講述書中的重點內容,分別是:不懲罰、不嬌縱、和善與堅定并行地教育孩子;洞悉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家長要做的不是“贏了”孩子,而要“贏得”孩子。
1.不懲罰、不嬌縱、和善與堅定并行地教育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我們中國傳統教育的典型。可是現如今的社會,講究的是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孩子們也不例外,他們已不在是以前那些傳統觀念中,對父母言聽計從的孩子,他們也在追求平等與自由。
孩子的思想在與時俱進,但是好多父母的教育方式還停留在過去。就容易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沖突。
當孩子犯錯之后,父母對他進行嚴厲懲罰,孩子當時的行為是被制止了。但懲罰只能暫時性地約束孩子,并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經常受到懲罰的孩子,還會出現反叛的心理。
這種反叛心里會嚴重影響親子關系,輕則是孩子不愿意與父母溝通,重則會出現報復心理。這幾年,關于孩子傷害長輩的案件可謂是層出不窮。每場悲劇背后都是一個家庭教育的失敗。
過于嚴厲會導致教育失敗,那反之,對孩子寵愛有加,舍不得打也舍不得罵,是不是就對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毫無原則地寵愛孩子,就是嬌縱、是溺愛。這種教育下的孩子,他們習慣性以自我為中心,覺得別人為他做什么都是理所應當的。他們的自理能力差,不遵守一切規則,也不懂得感恩。嚴重的,還會危害社會。
過于和善就可能會變成嬌縱,過于堅定而不和善則可能變成過度嚴厲。只有兩者并行才能起到正面管教的效果。
書中提到,“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達我們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于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
我們來看看書中提到的一個關于正面管教的例子:
小男孩喬尼吃早餐前,媽媽給了小麥圈和維蒂麥脆兩種早餐讓他選擇,喬尼選擇了維蒂麥脆,媽媽做好之后,他嘗了一口就說不想吃了。媽媽也不生氣,也沒有跟他說一通大道理。只是讓他出去玩,中午再回來吃飯。喬尼意識到媽媽并沒有給他再次選擇的機會,就悻悻地出去了。
兩個小時以后,喬尼回來告訴媽媽,他很餓。媽媽這時也沒有趁機教訓他,而是以尊重孩子的口吻說:“我知道你肯定是餓壞了,但我相信你會堅持到中午的。”第一次經歷這種情況,喬尼肯定是會大哭大鬧的。但媽媽并沒有因此而妥協或者心軟,不管喬尼怎么哭鬧,她都始終是和善地堅持到中午才讓孩子吃飯。
當我們第一次使用這個辦法時,孩子哭鬧是很正常的。因為孩子的哭鬧也是一種試探,他就是想用哭鬧的方式,試圖讓媽媽妥協,或者來引起媽媽的同情。如果這時候媽媽心軟了,那前面的努力就白費了,以后再想執行時會更加困難。
當喬尼哭鬧時,媽媽會去抱抱他,或者會用“冷靜期”的處理方法,就是自已暫時走開,直到雙方都感覺好起來。因為沒有觀眾,孩子再鬧下去也沒有意思,而媽媽離開也是避免自己會忍不住發火或者心軟,導致前功盡棄。
經過媽媽一次次地堅持,喬尼慢慢就會適應,他也明白哭鬧是沒有用的。再次做選擇時,他就會慎重,就算選擇不當,也會很自然地接受后果。
說到這里,作為兩個孩子母親的我真是深有體會。在孩子做出選擇又反悔時,我通常都是先語重心長地給孩子講大道理,如果孩子不聽,就會大發脾氣,將他們教訓一通。發完火之后,出于內疚,又心疼孩子餓肚子,然后就會重新做早餐給孩子吃。如此反復,始終都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用和善而堅定的方式,父母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但堅持一段時間以后,孩子的習慣得以養成,后面的教育就會變得輕松多了。
2.洞悉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
魯道夫.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孩子之所以會做出不當的行為,那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歸屬感和價值感。
書中提到的不良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有四個:
第一,尋求過度關注,當孩子覺得自己被忽視時,他會做出一些不良行為來引起父母的關注,而且他自己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不當的行為。
有些家長由于長期忙于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孩子為了能引起父母的關注,就會想出各種辦法。比如:不寫作業、上課時間搗亂、跟同學打架等等,目的就是為了通過這些辦法得到老師的懲罰,從而引起父母的關注,哪怕是招來父母的責罵,他們也認為自己成功了。
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不明白孩子犯錯背后的原因,直接嚴厲地懲罰孩子。那么孩子是不可能改正的,而且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因為孩子覺得能引來父母的教訓和懲罰,也是對他的一種關注。
如果這時候,父母能清楚孩子犯錯背后的原因,就可以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他們的困擾。
書中給出的有效辦法是:安排一個特定的時間,哪怕是一小會兒,專心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乎他的,是愛他的。
第二,尋求權力,就是孩子對父母的管教不服氣,心里不服輸,故意做出一些不良的行為,目的就是為了激怒父母。還有就是讓父母知道,你就是管不了我。
這種情況,一般都會發生在嚴厲型父母的身上。這類型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往往都是用簡單粗暴方式去解決問題。受懲罰之后,孩子迫于父母的權威,不敢反抗。但由于心里不服氣,就故意做出一些不良行為,目的就是讓父母明白,你制服不了我,你怎么懲罰我都沒用。
針對這點,書中有效方法是: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承認你不能強迫孩子,培養相互尊重,引導孩子把權力用在積極的方面。
第三,報復,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他會做出毀壞東西或者傷害別人的事,來進行報復。
比如書中說到的例子,電影《克萊默夫婦》中:由于爸爸要趕著完成工作任務,所以沒有時間陪賽思,賽思就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于是將一杯飲料全灑在爸爸正在趕做的文件上,他的做法是在報復爸爸。
這時的爸爸,氣得頭頂冒煙。把孩子痛罵一頓,還把孩扛回房間,直接扔到床上。
說到這里,作為家長的我們,你是不是會覺得,這個孩子太頑劣了,要是我的孩子,我一定暴揍他一頓。是的,遇到這種事情,做出反擊,是所有人本能的反應。
但是,如果是那樣的話,雙方就會陷入了“報復循環”。長此以往,就會是兩敗俱傷。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先冷靜下來,讓孩子談談他的感受,避免懲罰和還擊。對孩子做出彌補,找出孩子的一些優點,加以鼓勵。
第四,自暴自棄,既然我怎樣都做不好,那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希望父母也不要再管我了。
有些家長常常是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放,就想著通過反復的強調和提醒來促使孩子改正。甚至還會說出一些傷害孩子自尊的語言,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反正自已什么都做不好,努力也沒有用。那么你們也不要管我了,就讓我自生自滅好了。
對于這一類型的孩子,家長應該做的是:停止批評,表達對孩子的信任。關注孩子的優點,他任何的一點點的努力都給予鼓勵。教給孩子一些技能,給孩子做示范,設置成功的機會,讓他小步前進。
書中有一句話: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是的,孩子之所以會表現出種種的不良行為,正是因為他們是一個對自己喪失信心的孩子,是一個更需要被理解的孩子。
書中反復地提到,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因為他們感受不到歸屬感和價值感。他的那些行為也許都是無意識地表現出來的,但家長們一定不能忽視。
對于行為不當的孩子,家長應該多給予他們鼓勵,讓他們重拾信心,讓他們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3.家長要做的不是“贏了”孩子,而要“贏得”孩子
“贏了”孩子,就是家長利用自己的權威通過懲罰的手段,讓孩子屈服。這樣孩子就成為了失敗者,這樣的后果就是,要么激起的反叛心里,要么孩子就會變得盲目順從。
“贏得”孩子,就是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引導他們自覺地跟父母合作。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自覺地合作呢?
首先,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通過跟孩子溝通,證實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其次,對孩子表示同情,同情就是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因為你也過類似的遭遇。但并不代表你是寬恕了他的不當行為。
接著,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只要你的態度是友好而又真誠的,孩子此時就能把你的話聽進去了。
然后,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詢問孩子對于怎樣避免同類問題的想法,如果孩子還沒有想出來,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關于如何獲得孩子心甘情愿地合作,書中給出了一個例子:
琳達放學回到家,抱怨老師在全班人面前朝她吼叫。媽媽聽了,以一種友善的語氣說:“老師當著全班人的面吼你,你肯定覺得很丟臉吧。”
媽媽接著說:“我上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數學考試,我站起來削鉛筆,老師就當著全班人面吼了我,我當時也是又惱又羞的。”
琳達聽到媽媽這樣說,她覺得好受多了。她告訴媽媽,今天在上課的時候她向別人借鉛筆,被老師看到了,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對她大吼。她認為老師為這么點小事就吼起來很不公平。看到女兒主動說出原因,媽媽表示贊同,并給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我很理解你會這么想,你看看能不能想一個辦法,避免以后出現同樣的難堪?”
琳達很快就想好了解決方法:“以后我要在書包里多放幾支鉛筆,這樣就不用找別人借了。”
以上的例子,這位媽媽就是一步一步地“贏得”孩子的合作的。
作者提到,友善、關心和尊重是“贏得”孩子的根本。這個例子中媽媽都做到了這一點,所以,最終不但平息了孩子心中的怨氣,又引導孩子想到了解決的辦法。
以上,就是我講解的全部內容。
總結一下:
正面管教的方法,始終是以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為根本。就像書中說到“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孩子只有在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下,才有安全感;在受到父母的鼓勵時,才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孩子只有長期在和善而堅定氣氛中,才會變得自律、有責任感,并且愿意配合父母一起去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難題。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說: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類的事業中,首要的一件是教育人的事業。
希望作為父母的我們,都能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能以和善而堅定的方式去管教自己心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