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或存《老子誨三觀02》
若要說解讀《老子》的書中,有哪一部稱得上標準答案,人們一般首推王弼注。王弼生卒年為公元226年-249年,和《老子》文本在時間上相距多遠呢?以帛書《老子》甲本不避劉邦諱為下限,劉邦登基于公元前202年,那么,這兩者之間至少隔了450年。
從今天往回算450年是什么時候?是大明王朝1566年。王弼研究《老子》,和今天我們研究嘉靖皇帝,時間間隔是一般遠的。
和《老子》文本時間離得最近的存世解讀,是《韓非子》書中的《解老》《喻老》兩篇文章,其解讀以“德”篇文字在先,“道”篇文字在后,但并未解讀《老子》五千言的全部。
并不意味著誰更早解讀,誰就更權威。連《老子》自身,也沒有一個“權威”的版本。比如馬王堆帛書是目前最古老的全本,但學者說:“帛書是最古的本子,卻不是最好的本子。”為什么這么說呢?大概因為帛書本《老子》的文字不夠“工整”,比如,很可能出自同一祖本的甲、乙兩本,有很多出入之處,和抄經者的水平有關,和當時文字的不統一有關,此外兩個版本又各自有不少佚失的文字。實際上,帛書甲本不避漢初皇帝的名諱,光是這一點就有極大的優越性。什么才是“最好的本子”?如果帛書《老子》確實不算最好,那么就只能留待發掘出更古、更全的《老子》了。
歷朝歷代解讀《老子》的書汗牛充棟,在這個過程中,《老子》文本是一直被修改著的。這樣一來,當帛書《老子》問世之后,很多解讀都可能變成了誤讀。比如通行本“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文字,在帛書中是“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如果我們堅持肯定前者的斷句方式,就必須徹底否定后者的意義。
對《老子》有了一定的接觸后,人們往往會形成自己的想法。如果說老子是個任人打扮的老頭子,那么也可以說,千人眼中,有萬部《老子》。因為除去版本問題,《老子》本身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解讀。
《老子》幾乎是一部“無之書”,它可以“填充”各種想法。比如《韓非子》以“法”解老;河上公以“養生”解老;王弼以“玄”解老……還有以“兵”解老、以“禪”解老、以“易”解老、以“政”解老等等。這樣一來,哪一種才是正確答案?在此仿造《韓非子·顯學》中評儒墨的一句話:“世人皆注《老子》,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老子》,老子不復生,將誰使定《老子》之真?”
不妨說,《老子》只是搭起了一部思維的框架,當其無,有《老子》之用。整個思維框架,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你的所思、所想、所得,都能夠放進去找到位置。它的教導,即是關于“觀察”的思維方式,這也正導致了上述現象:千人眼中,萬部《老子》。
文/似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