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學習漫談
無心劍(2005年6月)
摘要:本文簡要闡述翻譯的概念、標準、方法,以及翻譯與英語學習的關系,并簡要講述自己的翻譯實踐,最后還簡要講述利用Google輔助翻譯的一些使用技巧,我相信這篇文章會對翻譯愛好者有所啟發(fā)和幫助,鼓勵他們在翻譯這條艱辛的道路上繼續(xù)前進。
關鍵詞:翻譯、簡潔、忠實、通順
一、引言
翻譯是對一個人文化修養(yǎng)和語言表達的綜合考察和鍛煉,所以我十分重視英漢互譯在我英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近兩三年,我對翻譯產(chǎn)生很高的熱情,憑著興趣進行翻譯實踐,有經(jīng)驗,更多是教訓,通過努力取得了點點滴滴的進步。翻譯工作對我來說很有挑戰(zhàn)性,一篇很短的文字也會耗費我數(shù)小時,而且總覺得譯文有待完善,盡管如此,我還是沒有放棄,因為我堅信,"成功不是必然的,但努力是必須的",不管結(jié)果如何,只要盡力而為就足夠了。
二、翻譯的概念
翻譯家沈蘇儒先生在《翻譯的最高境界--"信達雅"漫談》中指出,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翻譯是把具有某一文化背景的發(fā)送者用某種語言(文字)所表述的內(nèi)容盡可能充分地、有效地傳達給使用另一種語言(文字的)、具有另一種文化背景的接受者。由此可以看出,翻譯的過程不僅是語言轉(zhuǎn)換過程,而且是反映不同文化特征的文化轉(zhuǎn)換過程。
首先,翻譯是科學,因為它涉及思維和語言,反映了存在與認識、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這種關系可用受一定規(guī)律支配的語言加以描述,翻譯有科學規(guī)律可循,所以是科學。其次,翻譯是藝術,因為它是譯者對原文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譯者在理解原文信息(意義、神韻、風格等)和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時不可避免會帶上主觀色彩,在克服語言和文化差異再現(xiàn)原文信息時,可能會采用獨特的處理方法,體現(xiàn)自己的風格,也就是獨創(chuàng)性,所以,翻譯是藝術。最后,翻譯是技能,因為譯文的信息需用譯語以恰當?shù)姆绞皆佻F(xiàn)。在再現(xiàn)的過程中由于譯語和原語的差異,譯語和原語所在文化氛圍的不同,譯者和作者對語言的認識和使用語言的習慣不可能一致,甚至還有不同的價值觀,信息的損失不可避免。譯者應努力將信息的損失減到最小,力戒欠額翻譯和過載翻譯。為達此目的,譯者需采用增詞、減詞、引申、并句、分句等技巧。這些技巧可通過講授和翻譯實踐獲得,所以,翻譯是技能。
雖然翻譯具有科學性,但翻譯能力的提高必須經(jīng)過大量艱苦的實踐,不能僅僅依賴了解或理解翻譯原理。只有具備強烈的翻譯技能意識,在翻譯理論的指導下不懈地堅持翻譯實踐,才可望逐步熟練地掌握翻譯技巧,提高翻譯能力。
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留學法國,攻讀法國文學和繪畫,回國后將大量法國文學作品譯成中文,介紹給國人。他在1957年給《文學報》寫的一篇題為"翻譯經(jīng)驗點滴"的文章里就曾說過:"翻譯重在實踐。" 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一定要通過實踐。實踐可以分為兩類:直接的實踐和間接的實踐。
所謂直接的實踐,就是自己親身參加的實踐,也就是自己動手翻譯。一回生,二回熟,日積月累,第一手經(jīng)驗多了,做起來得心應手,翻譯能力有所提高。所謂"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但自己能譯的東西是有限的,從這種實踐中得出的經(jīng)驗也是有限的。因此,還需要借助于間接的實踐。
所謂間接的實踐,就是研究別人的譯文。比如,一篇文章在手,準備翻譯,這時先找一些有關的資料或同類文章的譯文看一看,在詞語和風格方面定會有所借鑒。常作翻譯的人都會這樣做。別人的譯文是別人直接實踐的產(chǎn)物,你看了別人的譯文,就是從事間接實踐。從總結(jié)經(jīng)驗的角度來看,直接實踐和間接實踐具有同等的價值。因此,有空的時候,找一些譯文來,尤其是好的譯文,加以研究,總結(jié)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對于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翻譯與語言學習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沒有良好的原語和譯語功底,便無法透徹理解原文并在其基礎上寫出自然貼切的譯文。翻譯實踐的過程,可以說是對原語文字進行深刻剖析,得其義,悟其神,然后用錘煉過的譯語文字將其表達出來的過程。深入剖析和反復錘煉必然會提高譯者的雙語能力,特別是對語言的精深微妙之處的領悟鑒賞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又將加強譯者對雙語所反映的兩種文化的理解,提高譯者的翻譯能力。不夸張地說,翻譯和語言學習之間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使翻譯成為促進語言學習的最好方式和最佳途徑之一。
三、譯者應具備的素養(yǎng)
翻譯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集語言學、文學、心理學、文化學、信息理論等于一身,涉及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宗教等諸多領域。因此,要成為一個好的譯者,至少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素養(yǎng):
1、合理的知識結(jié)構
(1)堅實的語言功底。首先是指英漢語本身的修養(yǎng),其次是指對雙語異同的敏銳把握。就英漢語本身的修養(yǎng)而言,譯者應盡量多讀中英文文章、著作,通過閱讀,增加詞匯量,積累地道的表達法,提高對兩種語言的敏感性。沒有足夠的閱讀,僅靠學習翻譯技巧,從長遠看,對提高翻譯水平是不會有太大幫助的。就雙語異同的敏銳把握而言,譯者應加強對比研究,一方面是英漢心理文化的對比:中國人重直覺與具象而西方人重理性和邏輯、中國人重整體而西方人重個體、漢語頻繁使用對仗修辭和四字詞組、漢語重意念而英語重形式;另一方面是英漢語言文化的對比,注意英漢語在詞匯、句法、篇章等各層面上的差異,正是這些差異給翻譯帶來了種種困難。
(2)百科全書式的"雜學"知識。一名合格的譯者所具備的知識不僅要專,而且要博,要成為一名"雜家"。上海外國語學院朱振武教授在談他翻譯丹·布朗的四部作品時說:"涉及到那么多學科,而且都涉及到比較深的東西,非常專業(yè),術語之多、之專、之新、之難都是文學翻譯中比較少見的。比如《騙局》涉及到的學科,如果統(tǒng)計的話,大的學科10個都不止,天體物理學、古生物學、海洋學、冰川學、隕石學、天文學、地質(zhì)學、氣象學、航天科學、軍事科學等等,這些東西把我搞得很暈,因為很多專業(yè)的詞語是伏筆,起著很關鍵的作用,那我一定要把這個查得非常準。"當然,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通曉一切的人是沒有的。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對自己所從事的業(yè)務范圍之內(nèi)的事情了解得精一些,廣一些。
(3)作為一個合格的譯者,還要擁有深厚的雙文化底蘊。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雙文化能力比雙語言能力更重要,因此詞語只有從它們賴以存在的文化的角度看,才有意義。王佐良先生在《翻譯中的文化比較》一文中也指出,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人們會說:他必須掌握兩種語言,確實如此;但是,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他不僅需要深入了解外國文化,而且還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他還要不斷地把兩種文化加以比較,因為在翻譯中,他處理的是個別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的確,如果只掌握兩種語言,而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王先生也就不可能譯出《論讀書》等膾炙人口的佳作了。
2、學習一些翻譯理論
有人認為"翻譯無理論"或"翻譯理論無用",搞翻譯,只要精通兩種語言就可以了。這種認識是不符合實際的,或者說是片面的,甚至是偏激的。翻譯理論,其實就是翻譯觀的問題。任何一個譯者的翻譯實踐,小到一個詞的處理,大到篇章的組織,都是在一定翻譯觀的支配下進行的,只是有時不自覺罷了。事實上,翻譯理論,特別是應用翻譯理論(翻譯技巧)本身就是以這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和升華,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翻譯理論,不僅能夠解釋許多翻譯現(xiàn)象,而且能夠幫助譯者提高翻譯能力。因此,一個譯者不僅要了解、學習一些基本的翻譯理論,能夠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而且還要不斷總結(jié)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提升為理論,供他人學習借鑒。
3、了解翻譯的不同種類
翻譯活動所涉及的范圍很廣,作為一名譯者,應對自己所從事的翻譯實踐的種類有明確的認識,因為不同的翻譯類別在翻譯標準、翻譯方法上有不同的要求,了解翻譯的不同類別,對于解釋翻譯現(xiàn)象、揭示翻譯本質(zhì)、探討翻譯方法,都有幫助。比如,外譯漢和漢譯外對譯者的要求就不盡相同;口譯和筆譯的情況也不相同;文學翻譯、政論翻譯與科技翻譯的標準也有差別。此外,翻譯還有種種不同的變體,如摘譯、編譯、縮譯、改譯、闡譯等,它們在衡量標準和操作方法上都有不同的要求,譯者對此要有了解,才能譯出符合要求的譯文。
4、認真負責和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
譯者必須意識到自己肩負的使命,樹立兢兢業(yè)業(yè)、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對不明白或不熟悉的東西要勤查詞典,不望文生義,不敷衍應付。每做完一次翻譯,都需要認真、反復地修改,力求譯文更加忠實、更加通順,這樣做,其實是對作者、讀者和自己的負責,更有利于自己翻譯水平的提高。
四、翻譯的原則與標準
由于翻譯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雖然經(jīng)過國內(nèi)外學者的悉心研究,至今也未出現(xiàn)一套人人都能接受的翻譯原則和一種人人都滿意的翻譯方法。正是翻譯具有這一與眾不同的特征,它才如此有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致力于跨文化交際的人們立足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對它進行研究。
自從嚴復在《譯例言》中提出:"譯事三難,信、達、雅"以來,"信、達、雅"就成為中國古代翻譯理論探索的濃縮,又成為近現(xiàn)代翻譯研究爭議的焦點。有人稱之為原則,有人稱之為理論,也有人稱之為標準。譯界時賢各抒己見,評價有貶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說能夠超越它。因此,有人說研究"信、達、雅",就是研究中國全部的翻譯理論。由此可見"信、達、雅"對我國翻譯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透過譯界人士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信、達、雅"的不同評價,可以看到我國翻譯理論的成長與發(fā)展。陳西瀅、瞿秋白對"信、達、雅"提出質(zhì)疑,林語堂提出"忠實、通順、美"的標準,但是這些基本上沒有超出"信、達、雅"的范疇。解放后,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譯界就翻譯標準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論戰(zhàn),一方面提出"'信、達、雅'的辯證統(tǒng)一",另一方面認為"信、達、雅"完全不行。傅雷提出了"形似神似",錢鐘書提出"化境"的翻譯標準,使譯學研究更加深入。這個時期在翻譯理論界注意應用辯證法來分析問題。俆永瑛認為"信"(客觀的、有效的)是初級的"達","達"是高一級的客觀的"信",而"雅"是極高度的"信"和"達"。
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年,引進的各種文化思潮,為中國的翻譯理論界注入了新鮮血液。我國譯學繁榮發(fā)展,流派紛呈,見解各異。關于"信、達、雅",大多數(shù)論者不贊成簡單地否認或拋棄,而應該采取修訂或重新解釋的方式。黨元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翻譯:"信"是語義對等,"達"是行文對等,"雅"是功能對待。烏傳袞認為嚴復提出了一整套相當完整的翻譯理論,除翻譯標準外,還涉及翻譯態(tài)度、譯者素質(zhì)、術語定名原則、翻譯與出版、譯才培養(yǎng)等。趙秀明認為嚴復首創(chuàng)的"信、達、雅"作為"譯事楷模",將翻譯中的辭意美學推向極致。李欣強調(diào)以文無所謂清楚、固定含義的同時,也就是強調(diào)了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及主觀能動性。
同時,這一時期譯界對于"信、達、雅"有了更客觀、更全面的認識。沈蘇儒先生在系統(tǒng)研究"信達雅"之說的基礎上,有了對"信達雅"之理論內(nèi)涵和指導價值的深刻理解,認為它"至今仍然是最為人知,也最有影響力的翻譯原則和標準,沒有任何一種其他原則或標準能夠取代它。"沈先生在《翻譯的最高境界--"信達雅"漫談》中指出,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信達雅"比當初嚴復在《譯例言》中所作的詮釋,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和充實。我們現(xiàn)在的理解是:
(一)"信"--譯文必須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涵(意思、事實、語氣、風格等)。
(二)"達"--譯文須盡可能充分地、明白曉暢地表達原文的全部信息。
(三)"雅"--譯文須用規(guī)范化的語言,并可能達到盡可能完善的文字(語言)水平,還要適合譯入語使用群體的社會心理和文化背景,以使譯作為其受眾所便于理解、樂于接受或欣賞。
五、翻譯的方法
直譯與意譯這兩種不同的譯法,自古有之。然而自五四以來,人們圍繞著這兩種譯法進行了激烈的爭論。1922年,茅盾在"'直譯'與'死譯'"一文中寫道:"近來頗有人詬病'直譯';他們不是說'看不懂',就是說'看起來很吃力'。我們以為直譯的東西看起來較為吃力,或者有之,卻決不會看不懂。看不懂的譯文是'死譯'的文字,不是直譯的。1934年,茅盾在"直譯·順譯·歪譯'一文中寫道:"'直譯'這名詞,在'五四'以后方成為權威。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譯'而起的。我們說林譯是'歪譯',可絲毫沒有糟蹋他的意思;我們是覺得'意譯'這名詞用在林譯身上并不妥當,所以稱它為'歪譯'。"1980年,茅盾在《茅盾譯文選集》序中回憶這一段往事,他寫道:"后來有的譯者隨意增刪原著,不講究忠實原文的'意譯',甚至'歪譯',那就比林譯更不如了。"
從以上情況看,在二三十年代,反對直譯的人所反對的是看不懂或看起來吃力的譯文;反對意譯的人所反對的是隨意增刪原著、不講究忠實原文的譯文。
魯迅也是積極主張直譯的。后來有人提出直譯和意譯是一回事,是無法區(qū)分的。1946年,朱光潛在"談翻譯"一文中寫道:"所謂'直譯'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譯,有一字一句就譯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動。所謂'意譯'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達出來,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譯'偏重對于原文的忠實,'意譯'偏重譯文語氣的順暢。哪一種是最妥當?shù)淖g法,人們爭執(zhí)得很厲害。依我看,直譯和意譯的分別根本不應存在。……想盡量表達原文的意思,必須盡量保存原文的語句組織。因此直譯不能不是意譯,而意譯也不能不是直譯。"1953年,林漢達在"翻譯的原則"一文中寫道:"正確的翻譯是直譯,也就是意譯。死譯和胡譯不同,呆譯和曲譯不同,這是可以劃分的,它們都是錯誤的翻譯。正確的翻譯是分不出直譯或意譯的。"1959年,周建人為《外語教學與翻譯》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關于'直譯"'。他在文中寫道:"直譯既不是'字典譯法',也不是死譯、硬譯,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譯,要求不失原文的語氣與文情,確切地翻譯過來的譯法。換一句話說,當時所謂直譯是指真正的意譯。"如果說四五十年代人們認為直譯也就是意譯,二者無法區(qū)分,那么到了七八十年代人們又對直譯和意譯分別作了分析。1982年,周煦良在"翻譯三論"一文中寫道:直譯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譯音而不譯意。如democracy譯為"德謨克拉西",而不譯為"民主"。第二類是照字面譯。如crocodile tears譯作"鱷魚的眼淚",而不譯作"虛偽的眼淚"。第三類是不按照中國語言習慣和詞序而按照原文的結(jié)構或詞序的翻譯。如"'你來了,'她說"。最后,他指出"這樣一些直譯好像為數(shù)不少,但就一篇文章,一部書來看,直譯的成分畢竟是少數(shù)。"1978年,許淵沖在"翻譯中的幾對矛盾"一文中也談到直譯與意譯的問題,他說:"直譯是把忠實于原文內(nèi)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實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順的譯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譯方法。意譯卻是把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順的譯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最后他得出五點結(jié)論,歸納成兩點就是:一、譯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達和原文相同的內(nèi)容時,可以直譯,不能表達時就意譯;二、原文的表達形式比譯文精確、有力時,可以直譯,譯文的表達形式比原文精確、有力時,可以意譯。1979年,王佐良在"詞義·文體·翻譯"一文中寫道:"要根據(jù)原作語言的不同情況,來決定其中該直譯的就直譯。該意譯的就意譯。一個出色的譯者總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緊扣局部,既忠實于原作的靈魂。又便利于讀者的理解與接受的。一部好的譯作總是既有直譯又有意譯的:凡能直譯處堅持直譯,必須意譯處則放手意譯。"
從以上情況看,七八十年代的譯者對直譯和意譯作了分析和比較,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這說明當代的譯者比二三十年代乃至四五十年代的譯者在理論上都更加成熟了。
在國外,譯界的同行也同樣在這一方面進行探討。英國劍橋大學喬治·斯坦納教授主張意譯。他在1975年發(fā)表的After Babel一書中發(fā)揮了17世紀英國學者約翰·德萊頓關于意譯的主張。他寫道:"翻譯的正確道路,既不應是直譯,也不應是模仿,而應是意譯(paraphrase)。所謂意譯,就是'譯者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他要時刻看到作者,這樣就不至于迷失方向,但他主要是緊跟作者的意思而不死扣字眼,他可以對作者的意思加以引伸,但不能改變。'據(jù)德萊頓說,這就是埃德蒙·沃勒和西德尼·戈多爾芬1658年翻譯維吉爾的史詩《伊尼德》(Aeneid)第四卷時采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德萊頓本人翻譯維古爾、賀拉斯、奧維德、朱文納爾、喬叟等人的著作時,也采用了這種方法,在他評論 別人的譯作時(如1685年出版的Sylvae一書的序言)所闡述的也是這種方法。通過意譯,'作者的精神可以得到傳播,而不會遭受損失。'好的翻譯好比是'一種寫生'。最理想的情況是,譯作不剝奪原作的權威,而能向我們表明假如原作本來就是用我們的語言創(chuàng)作的,它會是個什么樣子。"
六、我的翻譯實踐
最近三年,投身翻譯實踐,涉及數(shù)學、計算機、哲學、文學、宗教等領域,包括詩歌、散文、實用文等多種文體,翻譯量達二十余萬字。研讀過張培基編著的《英漢翻譯教程》、陳宏薇主編的《漢英翻譯基礎》、錢歌川編著的《翻譯的技巧》,以及王泉水著的《科技英語翻譯技巧》等等。認真學習名家的譯作,主要是林語堂、楊憲益的翻譯作品,如《浮生六記》、《阿Q正傳》等等。我做翻譯練習,最開始選用的材料,要么是跟專業(yè)有關系的,例如數(shù)學和程序設計方面的,要么是我感興趣的,例如抒情詩歌、哲理散文和流行歌曲等等。因為我喜歡這些文字,所以才按捺不住要翻譯,而且喜歡反復琢磨修改,直到自己感到滿意為止。當然,限于自身水平,盡管自己滿意了,但是并不見得好,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鍛煉過程,才能讓自己的譯文更加忠實和通順。
英譯漢習作:Math A Day(天天數(shù)學)、Stray Birds(飛鳥集)、Sweet September(甜美的九月)、Meditation on the Moon(月之冥想)、Questions About Life(生命的疑問)、The Coolness of Love(愛的清涼)、Experientialism VS Objectivism(經(jīng)驗論對客觀論)、Definition of Algebra(代數(shù)的定義)、Meditation is the greatest charity(靜心--最偉大的慈善)、A more human technology(一種更人性化的科技)、A Red, Red Rose(紅紅的玫瑰)、The Last Rose of Summer(夏日最后一朵玫瑰)、等等。
漢譯英習作:基于Agent技術的遠程教學平臺設計(A Design of Distance Teaching Platform Based on Agent Technology)、對生命的態(tài)度(Attitude Toward Life)、愛和孤獨(Love and Loneliness)、微軟巨額投資中國(Microsoft's Huge Investment to China)、教育是什么?(What Is Education?)、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No Scenery in the Familiar Place)、花的啟示(The Inspiration From Flowers)、論女性美(On Womanly Beauty)、等等。
1、科普文章的翻譯
科普文章的文體特征表現(xiàn)為:(1)文體質(zhì)樸,語言濃縮;(2)注重客觀性,描述平易、精確,不帶個人感情色彩;(3)結(jié)構嚴密,前言后語關系明確,主次分明,不允許有歧義現(xiàn)象;(4)邏輯性強,表達明晰和流暢。
科普文章的句法特征表現(xiàn)為:(1)在人稱使用上,強調(diào)文章內(nèi)容的客觀性,漢語中常使用"筆者"、"我們"、"本文"而不使用"我"來充當?shù)贸瞿骋唤Y(jié)論的主語;英語中則常用The author thinks that.../The authors have investigated.../This paper illustrates...等句式。(2)時態(tài)變化不明顯。漢語里的動詞無時態(tài)變化,動詞所發(fā)生的時間往往是通過時間狀語表示;英語中敘述客觀事實時幾乎千篇一律使用現(xiàn)在時。(3)在語態(tài)方面,漢語中主動語態(tài)使用較多,而英語中,被動語態(tài)使用較多。(4)漢語和英語的科技實用文中,句子結(jié)構都較為復雜。
同其它文體的翻譯相比,科技翻譯直譯的可能性要大些。當然,不可否認,采用直譯法在少數(shù)情況下可能使譯文的文字稍嫌粗糙,但就科技翻譯的首要標準"忠實"來說,仍不失為一種值得堅持的譯法。因此,在一般其況下,只要能反映出原文的內(nèi)容,又不違背譯語的表達習慣,就應盡量采用直譯法。但有時,對于同一個思想內(nèi)容,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差別甚大或迥然不同,照顧了原文的字句和表達方式就難于準確、通順地再現(xiàn)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這時應對原文表達方式進行適當變通和調(diào)整,采用意譯的手法譯出。
2001年講授《數(shù)學方法論》,我翻譯一篇相關的文章《Experientialism VS Objectivism(經(jīng)驗主義對客觀主義)》,下面摘錄其中兩段來分析。
What is Mathematics? There are many answers to this question. The academician, the curriculum designer, the student, the engineer, the politician... are all likely to have different notions about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mathematics which color their opinions on what should be taught in school mathematics, how it should be presented, and what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e exercise is. Such no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a thing are called 'conceptual systems'.
原譯:數(shù)學是什么?這個問題有很多答案。學者、課程設計者、學生、工程師、政治家……很有可能對于數(shù)學的本質(zhì)持有不同的觀點,這往往會歪曲他們對下述問題的判斷:學校數(shù)學應該教什么?應該如何教?數(shù)學習題的根本目的何在?對于一個事物持有的觀點集合稱作"概念系統(tǒng)"。
做英漢翻譯,易犯毛病之一,譯文歐化,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盡管意思表達清楚了,但是讀起來不通順,不流暢,讓人感覺不舒服;易犯毛病之二,譯文不簡潔,有些字句是多余的;易犯毛病之三,詞義選擇不準確,英語單詞往往一詞多義,究竟該選擇哪個詞義,要根據(jù)上下文斟酌。比如上面這段翻譯,就存在諸如此類的毛病,下面具體分析。
(1)"There are many answers to this question."譯成"這個問題有很多答案。"當然沒錯,但不夠簡潔,不如譯成"有很多答案。"
(2)"are all likely to have different notions about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mathematics"譯成"很有可能對于數(shù)學的本質(zhì)持有不同的觀點"不好,增加一個"很"字,這個強調(diào)是原文沒有的,這就犯了"過載翻譯"的毛病,另外,"持有不同的觀點"也不夠簡潔,不如譯成"有不同觀點"或者"有不同看法",因此改譯成"可能對數(shù)學的本質(zhì)有不同觀點"。
(3)"color"譯成"歪曲"不好,"歪曲"這個詞帶有明顯的個人感情色彩,因此,換一個比較中性客觀的詞"影響",這樣比較符合科技類實用文的文體特征。
(4)"what should be taught in school mathematics, how it should be presented, and what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e exercise is."譯成"學校數(shù)學應該教什么?應該如何教?數(shù)學習題的根本目的何在?"不夠簡潔,而且用"何在"有些文言色彩,跟整個譯文顯得不協(xié)調(diào),采用"轉(zhuǎn)換成分"的翻譯技巧,改譯成"數(shù)學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習題的根本目的?"
改譯:數(shù)學是什么?有很多答案。學者、課程設計者、學生、工程師、政治家……可能對數(shù)學的本質(zhì)有不同觀點,這影響他們對下述問題的判斷:數(shù)學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習題的根本目的?關于事物本質(zhì)的那些概念就叫做"概念系統(tǒng)"。
當然,改譯并非完善,但至少比原譯更簡潔明了,做翻譯,需要這樣反復琢磨,讓譯文更好。
There is something odd about the way we teach mathematics in our schools. We make little or no provision for students to play an active and generative role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and we teach mathematics as if we expect that students will never have occasion to invent new mathematics.
原譯:我們學校里教數(shù)學的方法有些古怪。我們很少甚至沒有提供機會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中扮演活躍和創(chuàng)造的角色,我們好像只想傳授數(shù)學知識,從來沒有期望學生們也有機會創(chuàng)造新的數(shù)學。
改譯:學校里,我們教數(shù)學的方法有些怪。對學生,我們很少甚至沒有提供機會,讓他們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發(fā)揮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我們講授數(shù)學,仿佛期望著學生沒有機會創(chuàng)造新的數(shù)學。
讀者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了翻譯技巧,改譯比原譯更加通順和簡潔。
在2002年講授《VB程序設計》,翻譯《Learn Visual Basic 6》第一章作為練習,下面我摘錄其中兩段來分析。
The event-driven nature of Visual Basic allows you to build your application in stages and test it at each stage. You can build one procedure, or part of a procedure, at a time and try it until it works as desired. This minimizes errors and gives you, the programmer, confidence as your application takes shape.
原譯:VB的事件驅(qū)動特性允許你分階段創(chuàng)建和測試你的應用程序。你能每次創(chuàng)建一個過程或者僅僅一部分過程,然后對它進行測試,直到它如預期的那樣工作。這樣就能讓錯誤最小化,并且在應用程序成形時給予你這個程序員足夠的信心。
改譯:VB的事件驅(qū)動特性,可使你分階段創(chuàng)建和測試應用程序。你可每次創(chuàng)建一個過程,或者過程的一部分,然后測試它,直到滿足預期效果。這就把錯誤減到最少,而且給你這個程序員以信心來開發(fā)應用程序。
第一句,原譯固然不錯,改譯采用"斷句"的翻譯技巧,把主語單獨列出,達到強調(diào)效果。"until it works as desired"譯成"直到它如預期的那樣工作"固然不錯,但是拘泥于原文,有些"洋"味,改譯成"直到滿足預期效果",這樣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對于"takes shape",詞典上解釋如下:"成形,形成,具體化,有顯著發(fā)展",好像每個詞義用上去都不合適,其實,形成應用程序,在程序員眼里,就是開發(fā)應用程序,為了讓譯文更符合漢語表達習慣,我沒有把"as your application takes shape"當成時間狀語來翻,而是作為"give"賓語補足語來翻,即"gives you confidence to develop your application",采用了"轉(zhuǎn)換成分"的翻譯技巧,這樣改譯比原譯更清晰通順。
As you progress in your programming skills, always remember to take this sequential approach to building a Visual Basic application. Build a little, test a little, modify a little and test again. You'll quickly have a completed application. This ability to quickly build something and try it makes working with Visual Basic fun - not a quality found in some programming environments! Now, we'll look at each step in th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原譯:當你在編程技巧方面取得進步,請你記住采用這個創(chuàng)建VB應用程序的順序。創(chuàng)建一點,測試一點,修改一點,然后再測試。這樣你將會得到一個完整的應用程序。快速創(chuàng)建和測試程序的能力使得利用VB工作顯得有趣,這在有些編程環(huán)境中你無法體會到的。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應用程序開發(fā)過程的每個步驟。
改譯:隨著你編程技能的進步,始終記住創(chuàng)建VB應用程序的方法。創(chuàng)建一點,測試一點,修改一點,然后再測試。你將很快編好一個應用程序。這個快速創(chuàng)建和測試的能力,使得VB編程充滿樂趣,這是某些編程環(huán)境不具備的。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開發(fā)應用程序的每個步驟。
"As you progress in your programming skills"譯成"當你在編程技巧方面取得進步"固然不錯,采用"轉(zhuǎn)換成分"技巧,改譯成"隨著你編程技能的進步"更簡潔流暢。"You'll quickly have a completed application."的原譯"這樣你將會得到一個完整的應用程序。"逐詞翻譯,有些"洋"味,不及改譯"你將很快編好一個應用程序。"那么符合漢語表達習慣。"This ability to quickly build something and try it makes working with Visual Basic fun"采用"斷句"技巧,譯成"這個快速創(chuàng)建和測試的能力,使得VB編程充滿樂趣",讀起來比原譯顯得節(jié)奏要舒緩些。"Now, we'll look at each step in th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的改譯采用了"減譯詞語"的技巧,因為"開發(fā)"本身就是一個"過程",所以不翻"process"這個詞,讓譯文更簡潔。
2006年1、2月期間翻譯一本數(shù)學科普讀物《Math A Day(天天數(shù)學)》,下面摘錄其中一段。
HISTORICAL/CURRENT NOTE
Imagine an object that is not 1, 2, 3 dimensional, but some fractional dimension. Imagine an object that has finite area but infinite perimeter. Imagine a curve that is continuous everywhere but can have no tangent. Strange? Conservative mathematicians labeled such objects mathematical monsters or anomalies when these first surface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in the works of Weierstrass, Cantor, Koch and Peano. In the early 1990s other mathematicians made contributions in this area, but these creatures really came to life with the advent of modern computers and the 1952-75 work of Benoit Mandelbrot, who named them fractals. Today, fractals are found in cinematography work, in economics, in 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 in the shapes of plants, clouds - in short, they are almost everywhere.
原譯:古代/現(xiàn)代的評注
想象一個物體,它不是一維、二維或三維而是分數(shù)維;想象一個物體,它面積有限但周長無限;想象一條曲線,它處處連續(xù)卻沒有切線。是不是感覺奇怪?當這些東西于19世紀晚期在魏爾斯特拉斯、康托、科赫和皮亞諾的著作中首次出現(xiàn)時,保守的數(shù)學家們給這些東西貼上了數(shù)學怪物或數(shù)學異常的標簽。在20世紀早期,還有其他數(shù)學家在這一領域做出貢獻,但直到現(xiàn)代計算機的出現(xiàn),以及伯諾瓦·芒德布羅在二十世紀52年到70年期間的著作中把這些東西命名為"分形"時,它們才真正獲得了生命。如今,在電影藝術的工作中、在經(jīng)濟學的研究中、在骨質(zhì)疏松癥的診斷中,在植物與云朵的形狀中,都有分形的蹤影--簡而言之,它們無處不在。
改譯:古今評注
想象一個不是一維、二維或三維而是分數(shù)維的物體;想象一個面積有限但周長無限的東西;想象一條處處連續(xù)但處處沒有切線的曲線。感覺奇怪嗎?19世紀末,當這些東西首次出現(xiàn)在魏爾斯特拉斯、康托、科赫和皮亞諾著作中的時候,保守的數(shù)學家們給它們貼上了數(shù)學怪物或數(shù)學異常的標簽。20世紀初,其他數(shù)學家在這一領域做出貢獻,但這些東西伴隨著現(xiàn)代計算機的出現(xiàn)以及伯諾瓦·曼德爾布羅特在1952-1970年期間的工作才真正獲得生命,并被曼德爾布羅特命名為"分形"。如今,在電影攝影的工作中、在經(jīng)濟學的研究中、在骨質(zhì)疏松癥的診斷中,在植物與云朵的形狀中,都會發(fā)現(xiàn)分形的蹤影--簡而言之,它們無處不在。
大家可以對比這兩個版本的譯文,看看我做了些什么修改。你是不是也感覺改譯比原譯讀起來更加通順流暢些呢?
2、散文的翻譯
散文與科普文章相比,除了信息功能外,還有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抒情散文一般帶個人感情色彩,在敘事或抒情中,或深沉細膩,或流暢明快;而哲理散文往往是說理性的,或深入淺出,或雄辯有力。在翻譯時,要注重體現(xiàn)散文的風格特點,使譯文的意義完整,語言流暢、地道。
人說,花開的聲音是可以聽見的……你曾聽見花開的聲音嗎?花落呢,花落的時候也會有聲音嗎,你也可以聽見花落的聲音嗎……花落的時候,只有滿地飄零的花瓣,有誰可以聽見,花落的聲音……如果我是只飄落的蝶,就讓它在塵土中飄落融化吧,不要,不要,不要拿出你的透明水晶,把我制成一只美麗的蝴蝶標本……對于友情,網(wǎng)絡或許不近也不遠,溫馨、親切而又讓人牽掛;對于愛情,網(wǎng)絡卻是隔著千重的山萬重的水……祝福你,不要再說什么留念……
原譯:It is said that the sound of flowering may be heard...Have you ever heard it? How about flowers' falling? Is there any sound when flowers are falling? Can you also hear it? Only fallen petals here and there when flowers are falling! Who can hear its sound? If I am a fallen butterfly, just let me melt into the dust! Don't take out your transparent crystal and make a beautiful butterfly specimen of me...As far as friendship is concerned, the net may be neither near nor far for friends, and you'll feel warm and kind, even a little worry in your heart; but with love, the net seems like thousand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for lovers...Bless you, don't mention memento anymore...
改譯:It's said that flowering sound can be heard...Have you ever heard it? How about flowers' falling? Is there any sound when flowers are falling? Can you also hear it? Only the fallen petals here and there when flowers are falling! Who can hear its sound? If I were a fallen butterfly, just let me melt into the dust! Don't make a beautiful butterfly specimen of me with your clear-crystal...When it comes to friendship, the net may be neither near nor far between friends, and you'll feel warm and kind, even a little worry in your heart; but when it comes to love, the net seems like thousand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between lovers...Bless you, don't say you'll always keep me in your heart...
"不要拿出你的透明水晶,把我制成一只美麗的蝴蝶標本",原譯是"Don't take out your transparent crystal and make a beautiful butterfly specimen of me",是一個并列句結(jié)構,顯得冗長,而改譯"Don't make a beautiful butterfly specimen of me with your clear-crystal."就是一個簡單句,意思表達得很清楚很簡潔。
最有一句,"不要再說什么留念……",原譯"don't mention memento anymore."只把字面意思譯出,而文字背后的含義卻沒有表達出來,因此,我改譯為"don't say you'll always keep me in your heart.",這樣就詮釋了留戀的含義,我覺得留戀,就是把對方永遠記在心上的意思。
《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No Scenery in the Familiar Place)》
我曾對住在森林公園的一對夫妻羨慕不已,因為公園里有清新的空氣,有大片的杉樹、竹林,有幽靜的林間小道,有鳥語和花香。然而,當這對夫妻知道有人羨慕他們的住所時,卻神情詫異。他們認為這兒沒有多少值得觀光和留戀的景致,遠不如城市的豐富有趣。
原譯:I have once envied a couple living in a forest near a park, for they can enjoyed the fresh air there, the extended woods of fir trees and bamboos, the tranquil paths running through, the birds chirping and the flowers giving off fragrance. But the couple was amazed and perplexed when they learned that someone else admired them only for their living place. In their eyes, there were no unique views worthy of being visited and being attached to, and the views were much less colorful and interesting compared to that of a city.
改譯:I ever envied a couple living in a forest park, because there were fresh air, a wide range of firs and bamboos, peaceful tree-lined paths, birds' singing and flowers' fragrance. However, this couple had a surprised look when they knew that they were envied because of their dwelling place. They think there were not many views worth a visit and stay in their dwelling place, which was much less rich and fun than a city.
當時,我的感覺是,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這對夫婦對這兒太熟悉了,花草樹木,清風明月,在他們漫長的日子里,已不再有風景的含義,而是成為習以為常的東西。《幸福》雜志上的那些部長、商人及平民百姓,之所以不愿做他們現(xiàn)在的自己,與住在森林公園的那對夫婦一樣,是對長期擁有那片風景,已經(jīng)習以為常,風景已不再成為風景了。
原譯:At that time, I learned a lesson: old place has no beautiful views. As that couple were too familiar with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the trees ,the grass and the flowers,the cooling winds and the bright moon--that all these had become an ordinary part of their unvarying life rather than natural wonders.
改譯:At that time, I felt there was no scenery in familiar place. The couple was too familiar with all those things, such as trees, grasses, flowers,cool breeze and bright moon, which were not views but ordinary things in their long days. like the couple living in the forest park, those ministers, businessmen and common people on the Fortune magazine are unwilling to be their current selves, just because they are accustomed to those sceneries, which are not sceneries any more in their eyes.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貧困,不是厄運,而是精神和心境處于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tài)。感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動你,吸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過你的一切也不再激怒你,這時,人就需要尋找另一片風景。
原譯:During one's journey of life, the most terrible thing is neither the poverty nor the adversity, but a numb tiredness in your mind and your heart. What once moved you can no longer move you; what once attracted you no longer attract you; even what once irritated you no longer irritate you. Then, you need to go elsewhere to seek another view.
改譯:What's the most awful situation on a journey of life? It's neither poverty nor doom but an insensible tired state of one's mind and heart. You need seek another piece of scenery to stay when all that moved, attracted or enraged you have no influence on you any more.
讀者對原譯和改譯進行對比,可發(fā)現(xiàn)改譯比原譯更加簡潔。在我眼里,簡單或簡潔意味著美。在表達同樣多的信息時,越簡潔越好。
因為初事翻譯,我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我喜歡句對句(sentence for sentence)的處理方式,盡量不改動句式來翻譯,因此,有很多朋友批評我的翻譯太刻板,缺少靈活性,我承認這個缺點,但是我非得經(jīng)歷過這個死板的一絲不茍的階段,才有可能朝著更高一點的目標進發(fā)。這篇文章,幾乎都是句對句的直譯,唯獨最后一段,我沒有遵循這個原則,為了追求簡潔的譯文,我完全打亂了原文的句式,進行了歸并處理,不知效果如何,對刻板的我而言,算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吧!
2005年改譯一篇散文《Sweet September(甜美的九月)》,希望讀者進行對比分析。
September is more than a month, really; it is a season, an achievement in itself. It begins with August's leftovers and it ends with October's preparations, but along the way it achieves special satisfactions. After summer's heat and haste, the year consolidates itself. Deliberate September-in its own time and tempo-begins to sum up another summer.
原譯:真的,九月不僅僅是一個月份,它還是一個季節(jié),一份成就。它始于八月的余熱,終于十月繁忙的準備。但在這之間,它帶來了異常的驚喜與滿足。熬過夏季的躁熱,這年就平靜下來。九月,伴著它的時令,踩著它的節(jié)拍,翩然而至,宣告夏季的結(jié)束。
改譯:九月真的不止一個月;它是一個季節(jié),成就它自己。始于八月之余熱,終于十月之準備,但一路走來,它特別心滿意足。夏之躁熱后,一年歸于平靜。九月,伴著時令,踩著節(jié)拍,有備而來,給夏季劃上句號。
With September comes a sense of autumn. It creeps in on a misty dawn and vanishes in the hot afternoon. It tiptoes through the treetops, rouging a few leaves, then rides a tuft of thistledown across the valley and away. It sits on a hilltop and hoots like an October owl in the dusk. It plays tag with the wind. September is a challenging busy as a squirrel in a hickory tree, idle as a languid brook. It is summer's ripeness and richness fulfilled.
原譯:九月悄然給我們捎來了一絲秋意。它無聲無息地浸入霧蒙蒙的清晨,又在陽光煦暖的午后沒了蹤影;它躡手躡腳地跨過樹梢,掠過些許葉子,又輕踏一簇毛薊繞過山谷而去。它時而獨棲山頂,像十月黃昏中貓頭鷹的鳴叫;時而又同微風嬉戲;時而如山核樹上的松鼠,忙得不亦樂乎;時而如慵懶的小溪,汩汩流淌。夏季的成熟與豐饒成就了甜美的九月。
改譯:九月捎來一絲秋意。它隨薄霧之清晨悄然而來,又在煦暖之午后消失無蹤;它躡手躡腳,掠過樹梢,抹紅葉子,然后,乘一簇毛薊越過山谷而去。它駐足山頂,像十月貓頭鷹鳴叫黃昏;它同風兒嬉戲玩耍;九月像山核樹上的松鼠那般忙碌,又如緩緩流淌的小溪那般慵懶。夏季的成熟與豐饒,成就了甜美的九月。
Some of the rarest days of the year come in the September season-days when it is comfortably cold but pulsing with life, when the sky is clear and clean, the air crisp, the wind free of dust. Meadows still smell of hay and the sweetness of cut grass. September flowers are less varied than those of May but so abundant that they make September another flowery month. Goldenrod comes by mid-August, but rises to a peak of golden abundance in early September. Late thistles make spectacular purple accents. And asters blossom everywhere, along the roadsides, in meadows, on the hilltops, even in city lots, raging in color from pure white through all degrees of lavender to the royal New England purple.
原譯:九月給我們帶來了一年中最難得的時光:晴空萬里,秋高氣爽,清風徐來,一塵不染,生命與季節(jié)一起脈動。草場上散發(fā)著新草垛及新刈綠草的清香。九月花草爭榮,不亞于百花競放的五月,又是一個繁華似錦的季節(jié)。黃花在八月中旬含苞欲放,待到九月初花重四野,遍地金黃。晚薊卻爭紫斗艷,引人入勝。紫苑處處綻放,在小路旁,草場中,山頂上,甚至在市郊空地里,從各種各樣的熏衣草的純白到新英格蘭貴族紫色,顏色各異。
改譯:九月,一年中最珍貴的時光,秋高氣爽,風中無塵,與生命一起律動。草場還彌漫著干草及刈草的芳香。九月雖不及五月眾花爭奇斗艷,但繁花依然造就了絢爛的九月。八月中旬,黃花含苞欲放;九月初,肆意盛開,灑遍金黃。晚薊浮動誘人的紫色。紫菀處處綻放,小路旁,草場中,山頂上,甚或市區(qū)空地里,顏色各異,從各種熏衣草的純白到高貴的新英格蘭紫色。
大家可以看出,原譯比改譯更富有文采,但改譯比原譯更加簡潔,第一段少19個字,第二段少18個字,第三段少30個字,客觀地評價,兩種譯文,各有所長,不過從文學翻譯的角度來考慮,第一種譯文更可取些,犧牲一點簡潔性,追求譯文的文采和美感。
3、詩詞的翻譯
詩詞翻譯要再現(xiàn)原作的藝術美。詩詞是運用特殊的語言和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的藝術品,具有形象性、藝術性,表達了某種情節(jié)內(nèi)容、思想感情,體現(xiàn)了作家獨特的藝術風格,并且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翻譯詩詞,光傳意(即做到意義上的忠實)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韻味、意境的風格,要把原詩創(chuàng)造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
詩詞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詩詞翻譯采用的文學藝術手段,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既是原作藝術美的欣賞和接受者,同時又是它的表現(xiàn)者。從欣賞到表現(xiàn),有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即譯者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或者叫心靈的再創(chuàng)造,情感形式的再創(chuàng)造。這種再創(chuàng)造的關鍵是要抓住蘊含在原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不妨甩開原文形式,選用最佳的詞句結(jié)構、表現(xiàn)手法,把原文(不僅僅是內(nèi)容,而且還包括情感、意境、韻味和風格)重新表達出來。
(1)英詩漢譯
April
I loved her more than moon or sun -
There is no moon or sun for me;
Of lovely things to look upon,
The loveliest was she.
She does not hear me, though I sing -
And, oh, my heart is like to break!
The world awakens with the spring,
But she - she does not wake!
原譯:四月
我愛她勝過日月 如今我已無日月
世間可愛不計數(shù) 無疑她是最可愛
她聽不到我歌唱 我的心快要破碎
春來萬物都蘇醒 而她卻永眠不醒!
改譯:四月
愛她情濃勝日月,而今日月無蹤影。
世間尤物何其多,唯她教我付癡情。
放歌生死兩相隔,今生心碎了無憑。
春來萬物復生機,吾愛安眠永不醒!
改譯注意了押韻和節(jié)奏問題,讀起來比原譯更加通順和流暢。
下面這首詩是英國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代表作品。
A Red, Red Rose
紅紅的玫瑰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s like a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哦,愛人像紅紅的玫瑰,
六月初綻芬芳;
哦,愛人像美妙的樂曲,
旋律輕輕流淌。
As fair as thou, 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o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好姑娘,散發(fā)美麗光芒,
愛你情深意切;
親愛的,我要永遠愛你,
直到四海枯竭。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ove thess till,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親愛的,直到四海枯竭,
太陽燒裂巖石;
親愛的,我要永遠愛你,
只要尚存一息。
And fare thee well, my only luve!
And fare thee weel, 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
Tho' it ware ten thousand mile.
再見吧,我唯一的愛人!
不過別離片刻!
親愛的,我會與你重逢,
縱使萬里相隔。
原詩首兩節(jié)韻式為單交韻,ABCB, DEFE, 末兩節(jié)韻式為雙交韻,GHGH, IJIJ。詩中有個別字是蘇格蘭方言。原詩各小節(jié)的音節(jié)數(shù)為9、6、9、6,8、6、8、6,8、7、8、7,8、6、8、7,譯詩首節(jié)為5頓(五個節(jié)奏,即:啊,/愛人/像/紅紅的/玫瑰)、3頓、5頓、3頓,其余三節(jié)為4、3、4、3頓。
在這首詩的翻譯中,我注意了押韻問題,每節(jié)押不同的韻:芳-淌,切-竭,石-息,刻-隔,并且每節(jié)采用長短搭配的結(jié)構,顯得錯落有致,也讓譯文呈現(xiàn)出一定的形式美。
(2)漢詩英譯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
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造詣的還是結(jié)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nèi)心深處,無法驅(qū)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jié)合自身的體驗而產(chǎn)生同感。
這首詞結(jié)構完整,但同時也表現(xiàn)出漢語模糊化的特點。通篇未指明"誰"在深秋無言獨上西樓,一般滋味在"誰"的心頭。主語的省略并不影響讀者對詩的理解。因為讀者也具備這種思維方式。然而譯成英語后,就得考慮英語句法規(guī)范的特點,就得考慮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重客體的思維方式。"無言獨上西樓"要說成"我無言獨上西樓","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要說成"別是一般滋味在我的心頭"。
Joy at Meeting
Silently I ascend West Tower alone,
The hook-like moon feels so near,
The phoenix tree stays so lone,
The deep yard locks autumn so clear.
Being cut yet unable to sever,
Still chaotic when put in order,
O it's such special parting grief,
How could my heart find relief!
七、翻譯輔助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翻譯工作,沒有相應的翻譯工具是不行的。除了準備英漢詞典和漢英詞典之外(如果做計算機方面的翻譯,還須準備計算機英漢/漢英詞典,即專業(yè)翻譯需要專業(yè)詞典),社會日新月異,新詞層出不窮,很多詞匯在詞典上查不到,因此,還必須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來輔助自己的翻譯。
在一年多的翻譯實踐中,我慢慢學會如何使用Google這個有效的工具來輔助自己進行英漢互譯。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Google在各行各業(yè)的應用也日趨廣泛。它為人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豐富的免費信息,為全世界人所共享。熟練使用Google,同樣也有助于我們解決翻譯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可以說,絕大多數(shù)疑難問題,只要輕按鼠標,或許就能得到解決。現(xiàn)通過具體實例,歸納一些Google的使用技巧,不足之處,敬請指正補充。
1、中英混雜,查找英文或中文意思。
如要查找screen door的中文,我們首先大概確定下,可能表示什么門。因此,我們在查的時候可以在輸入框中輸入如下文字:screen door 門,就可查到其含意了。如果想要對其有個感性了解,可在輸入screendoor,(注:這里省掉空格,是考慮到圖片名稱不含有空格的緣故),點擊圖像,即可看到好多這種門。如要查信用卡中的"存取卡",可輸入:存取卡 card。
2、精確查找(即高級搜索)
不打開高級搜索頁面,只要把要找內(nèi)容放入此引號內(nèi),即可實現(xiàn)精確的查找。這一方法對查找原文的出處特別有用。如要找Split Release On Demand的出處,可輸入:"Split Release On Demand",注意要連引號一起輸入,否則在搜索過程中,將把On省略。
3、查找包含一個完整字句,還包含另外一些詞
如要查找"通用存取卡",輸入"通用存取卡"+card,就能查到其英文是Common Access Card;同樣,要查找一個英文短語的中文意思,只要參透其中一個,查起來就會很方便。如要查找sleep away,輸入"sleep away"+睡,就能查到該短語的意思:在睡眠中打發(fā)日子;用睡眠來消除。
八、結(jié)束語
這篇文章,簡單敘述了一點自己的翻譯實踐和粗淺體會,錯漏之處難免,希望得到大家的指點和幫助。我相信,空談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而沒有足夠的翻譯實踐,想要切實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是完全不可能的,必須把理論和實踐結(jié)合起來,在理論的指導下認真地實踐,才有希望一步步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宏薇主編:《漢英翻譯基礎》,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 張培基主編:《英漢翻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
[3] 沈蘇儒著:《翻譯的最高境界--"信達雅"漫談》,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