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在上大學的時候,讀到了查有梁先生的書《系統科學與教育學》,從此熱愛上“系統科學”這個給人感覺高大上的概念。其中的系統科學三個基本原理,深深地影響了我的思想與認識。生命中發生的一切,無不在系統中運行,大至宇宙,小至細胞,都在按著系統的原理發展著,看似生活中遇到了種種刻意,種種人為,而一旦運用系統的眼光去看待,也不過是他系統與此系統、小系統與大系統的小沖突小摩擦而已。
運用了系統的眼光思維,對很多的事都要通明很多。
一、反饋原理:
“任何系統只有通過反饋信息,才有可能實現有效的控制,從而達到目的,或者說沒有反饋信息的系統,要實現有效的控制從而達到目的是不可能的。”
這一思想給我的工作提供了非常強大的思想支持。反饋原理認為,“一個控制系統其信息通道必然是一個閉合回路,既有控制部分的控制信息輸入到受控部分,也有受控部分的反饋信息,回送到控制部分,形成一個閉合回路。”
這一思想,讓我認識到,凡是系統,都形成一個“閉合回路”,也就是說系統有其相對獨立性,比如一個家庭,一個單位,一個小組,一個學科,或者是官民關系、夫妻關系、師生關系,學習過程,等等,這都是系統,但每個系統都各自形成一個“閉合回路”,里面的信息反饋就是一種關系互動,一個不互動的家庭沒有生機,一個不互動的組織沒有活力,一個不互動的課堂沒有意義,這個互動就是反饋。
反饋原理更告訴我們,系統中一旦出現問題,每個人都會相應地發生反應,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受其影響,或都有責任。
二、有序原理:
“任何系統只有開放、有漲落、遠離平衡態,才可能走向有序;或者說,沒有開放,沒有漲落,處于平衡態的系統,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 ,“所謂有序,是指信息量走向增加,即熵走向減少,組織化程度走向增加,混亂度走向減少。系統由較低級的結構變為較高級的結構,是有序、反之是無序。”
其核心要點有三層意思:
其一是所有系統必須“通過開放才能有序”,開放就是接納新事物、新力量,系統才能發展。比如一個家庭,必須出現新生命,接納新生命,不然這個家庭要消失;這個家庭還必須接納新人——新娘子,不然這個家庭也沒有辦法發展。一個人抱殘守缺不接受新事物,注定停滯不前。
其二是一個系統要發展,必須有“漲落”。“漲落是指對系統穩定狀態的偏離,是對稱性的破壞”,在系統開放而帶來新的力量的推動下,系統由穩定狀態走向不穩定狀態,然后再走向新的穩定狀態,這就形成了一漲一落,即“通過漲落有序”。查先生認為,“在認識過程中,直覺、靈感、頓悟的產生,與漲落有密切關系,正是在認知的關節點上的漲落,導致認知的飛躍,產生直覺、靈感、頓悟”。
其三是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系統只有遠離平衡態,才可能形成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即“遠離平衡態,才可能有序”。這一點其初很是不理解,后來才漸漸領悟“非平衡”之妙。當一個團隊一個組織,過于平衡穩定,也常常意味著運作無力,沒有活力,而打破了平衡,暫時促使遠離平衡,才會引起組織內部力量的“蕩漾”,這種“蕩漾”就是漲落,在漲落中推動前行。
這個系統的“有序原理”對我的影響最為深遠,也是從那以后,“有序”這個詞開始成為我思想里的一個重要觀念,而且這個詞語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常提的“有序”即有秩序,它是指一個系統的發展問題,它強調的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止狀態。從接受了這個原理思想之后,我在評論分析很多事物的發展狀態時,幾乎都要搬用這個“有序原理”的思想:這是個系統,它要發展,它就得開放,就得吸納接受新的力量,任何改革改進,任何進步發展,都必須通過吸納新的力量來打破舊有的平衡,才有可能使整個系統出現“漲落”之勢,進而遠離“平衡態”,向前推進,并由此呈現一個波浪式發展前進的軌跡。
但是,人渴望平衡、穩定的心理,是深入骨髓的,是深化基因之中的,常常稍有遇到“漲落”,遇到“新事物新力量”介入而打破了自己的平衡,就會深深厭惡、排斥、恐懼、憤怒,以至斥為“瞎指揮”“亂搞”“胡鬧”“沒事找事”。這是我們多數國人的心理吧,所以人人都很享受悠然平靜無人擾的生活與工作狀態。
這是后來深深認識到的。
我畢業后便在一個小縣城中學做教師,一開始我便做自我分析,首先我是一個獨立的“閉合回路”,在這里面我的心我的身就是系統的重要成員,它們不斷地接受信息,不斷地反饋信息,讓我成為一個能開展工作的教師,同時我又必須做到開放,我必須接納種種新的知識、他人的經驗與力量,只有這些力量才有可能把我由當前的“平衡態”推向“非平衡態”,我才能打破我自己形成的自我感覺良好的“平衡態”,五年后,我吸納了新力量,新信息,從一個縣城普通中學老師,轉到了省城重點中學,再五年,我做了這個學校的學科教研組長,再五年,我開始計劃出我自己的書了,后來甚至想去外面再開開眼界,再折騰一下自己,換換位置與環境了。我就是這么一路走了過來,這完全是系統的“有序原理”提出的發展方案。
當然,有些外力,不由我們個人主宰:如天災人禍,種種意外,這是更大的力量,它們稍一發力,我們的自身系統就會發生急劇變化,會迅速把我們推向一個空前的位置,在這種力量面前,我們唯有隨緣順勢,為所當為了。
“系統科學”三個基本原理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原理是“整體原理”,這一點我是漸漸意識到的。
三、整體原理:
“任何系統只有通過相互聯系形成整體結構才能發揮整體功能;或者說,沒有整體聯系、沒有整體結構要使系統發揮整體功能是不可能的。”查先生在書中特別提到,“處在一定相互聯系中與環境發生關系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整體,即系統;組成系統的各單元、因子、部分,即要素,系統內部各個要素的組織形式,即結構;系統在一定環境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即功能。系統的整體功能,不僅有各部分的功能,而且有各部分相互聯系形成的結構而產生的新的功能。”這些解釋,讓我對“系統”這個詞語完全地膜拜了。
系統首先是成員間的結構,結構就是位置,結構就是關系,結構不同、關系不同,功能就不同,這個思想可以轉移到很多很多的事物上去,比如家庭結構、單位組織結構等等,就像炭原子,結構不一樣,同樣是炭,一會可能是石墨,一會還有可能是鉆石,差別就這么大。
查先生在書中還進一步解釋,“結構與功能對立統一,系統的結構對環境的相互作用就表現為功能。任何系統的整體功能E整,等于各個部分功能的總和∑E部,加上各部分相互聯系形成結構產生的功能的總和∑E聯,表示為公式為:E整=∑E部+∑E聯。”
這個公式充分提示了系統的力量之強大,就如一個家庭,一個原生的家庭,如父母孩子三口之家,有著血緣關聯,其內在的團結力量,所形成的正能量,要遠遠大于一個次生家庭,即三個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組合成的家庭;同樣一個集體,如果大家從一開始就共甘苦一起拼搏而形成的集體,要比那些集體成員換來換去,不斷變動而形成的集體力量,要大得多,這都是因為前者的結構關系與后者的結構關系不一樣,它們內在的部分相互聯系形成的功能不一樣,它們由此形成的整體功能也必然不一樣。這個事實一定要尊重,無須掩蓋。
查先生還指出,“當∑E聯>0時,E整>∑E部,即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當∑E聯<0時,E整<∑E部,即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這告訴我們,系統整體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整體出發自始至終注意各部分的關系,這比從部分出發孤立地進行練習,效果要好得多。
系統的這三個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系統思維”看問題,
一要注意系統內部成員間信息反饋互動,互相影響;
二要注意開放系統,要關注那些可以進入系統影響系統內在力量的外來力量,而且要看到系統是否在接納新生力量與外來力量,還要看到系統由穩定狀態到不穩定狀態的變化規律;
三是要注意對系統的整體性思考,要注意系統內部成員間的互相聯系所產生的功能及系統內部成員的各自功能,要看到系統結構的變動所帶來的影響。
所以“系統思維”絕非平時所提的線性思維、點面思維、網格化思維及簡單的整體思維所能匹敵。
自此,我也就走上了研修“系統思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