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蘇小和的一段話,深受感動:
“我曾經跟很多年輕人講過,如果你認為你自己有寫作的天分,愛讀書,那么你就去寫,只要堅持十年以上,你一定會成為一個靠寫作就能養活自己的人,你不用再哈著腰給領導拍馬屁,也不用朝九晚五為了一個月幾千元錢苦哈哈地擠地鐵。可惜沒有一個年輕人把我的話聽進去,因為他們通常堅持不到三個月就放棄了。”
這段話出自他的文章《努力擺脫窮酸書生的不良習慣》,發在他的公眾號《我們怎樣閱讀自己》。蘇小和有兩個公眾號,每天都保持日更,也就是說,他每天原創兩篇文章,幾乎沒有停更過。他由于敢說敢言,堅持以基督福音為中心的寫作,之前被封過兩個公號,但封了繼續寫。
只要他繼續寫,就不怕被封。他有強大的基督信仰,也有寫作的恩賜,以文字為爭戰的武器,充當著基督福音的筆耕戰士。
這段話簡直說的就是我啊。我認為我是有寫作天分的,也愛讀書,但卻沒有寫作,別說三個月了,兩個月都沒有堅持過來,最多堅持一個多月就放棄,一棄經年,時斷時續,所以并無積累,也沒有成果。
其實,蘇小和的這段話我之前也看過,當時心想,有夢想并沒有什么了不起,能堅持踐行夢想才了不起。
我一直都有寫作的夢想,從小學開始,我就熱愛寫作,但是因為懶,想得多,寫得太少,寫作真的就是我的一個夢,一遇到現實,這個夢就支離破碎了。
現實中,是什么東西阻礙了我寫作呢?我想,主要是選擇太多。人的一生中,往往不是沒有選擇迫使我們去從事一種職業,而是選擇太多,不知何去何從。當下的社會,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社會的潮流引領著我們,什么賺錢就做什么,而寫作,肯定不是首選,因為寫作并不能帶來短期的回報。
特別是在一線城市,人們談論的都是如何賺錢,除非一個人特別熱愛寫作,非寫不可,不然他不會花時間和精力去寫。而一個非寫不可的人,在大城市也很難找到自己一席之地。
而且選擇寫作,意味著選擇了與孤獨為伴,寫作是一個人的苦行,沒有人可以分享,沒有人可以分擔,古人一支筆一尺箋,埋頭書桌,三句兩年得,一吟淚兩流。今人敲打電腦,噼里啪啦,腰酸背疼,同樣需要靜心獨坐,心無旁騖。
如此看來,真的不是誰都適合寫作的,也不是誰都能寫出有質量的文章出來。會寫文章的人,一定是會讀書、肯讀書的人,因為有輸入才會有輸出,正如蘇小和所言,沒有閱讀的寫作寫出來的就是垃圾,沒有寫作的閱讀就是在打發時間。這個觀點我是極為認同的。
想寫作,跟寫出來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中間隔著行動,沒有行動,一切免談。
現在我基本上每天都堅持寫作,只是因為熱愛。從技巧上來說,我是一個初級寫作者,但是從熱愛上來說,我是一個資深的寫作人。
我想,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將我最想寫的東西,先寫出來,那些蘊藏在我的心靈深處的人和事,我將給它們一種文字上的闡述,讓它們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也成為可以與人共享的部分。
即便寫作不能養活我自己,我也會堅持寫下去。文字是有力量的,而且文字可以記錄時間。
如果只想靠寫作來賺錢,來活養自己或家人,我想在當今社會,大可不必寫作,因為在如今自由的市場環境中,要養活自己并非難處。
寫作更是一種情懷,一種不做就會難受的事情,所以即使不能換來金錢,也能換來心靈的滿足與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