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出來行走多多少少要建立一些人脈關系,人脈關系多各種門路就好打通,如果人脈關系少,則反之。中國式人脈關系一般都是建立在利益至上,資源互換,其次是親朋好友之間的關系。
隨著一個人年齡的增長,我們會越來越注重人脈關系的重要性,我們會考慮他的價值是否為我們帶來效益。
有的人喜歡在微信上打開附近的人多加些朋友,多加入一些群聊里面加些人,為他構建他一個龐大的朋友圈人脈關系;還有的人喜歡跟朋友三五成群喝酒,結識一些人;還有的人就是以自己的努力上進,去建立自己的人脈關系。
在關于中國式人脈關系有一句很有意思的民間諺語共十招:一表人才,兩套西裝,三杯酒量,四圈麻將,五方交友,六出祁山,七術打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
現在我們越習慣于在朋友圈找存在感,然后加些陌生人充實著微信好友的最大數值5000人,刷朋友圈與發朋友圈的交友儀式衍然而生。在現實的社交里,我們成了低頭一族,刷著永遠看不完的朋友圈,以為這些就是自己的好友了。殊不知,到了你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能有幾個人去幫助你呢。
02
在知乎上看到過一篇文章。
他說上大學的時候是學校的學生會副主席,自認為交際關系廣,不僅北上廣,美國日本英國也都有朋友。他一直認為這是一筆豐厚的人脈資源,也一直去小心去維護他們。
但是在他需要一筆錢的時候,資金缺口25萬,他想要自認為混的不錯的朋友幫忙湊湊,結果發消息打電話,能借的只有那么一個人,其他人都推辭拒絕了。
他頓時感到崩潰,他一直引以為傲的人脈關系竟然那么薄弱,不堪一擊。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不缺乏這種例子,我們自認為關系不錯,卻往往會在金錢或者利益的驅使下栽個跟頭。我們很多人,會拿著交朋友的心態去搞人脈,結識的人越多,對我們的幫助也就越大。
這一切看起來似乎都沒什么毛病,但是在社會本質里,你所謂的人脈,絕不是你認識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想去認識你。
那你還不如專心去打造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一個在某方面有所成就的人,這比什么都重要。你打造自己其實就是在打造自己的人脈,這樣何嘗不好呢。
03
我有個同事叫小林,而他恰恰就把所謂的人脈關系建立在有多少微信好友上面了。于是加了很多人,卻大部分都不認識,更何談能有幾個真正的好友。他把大部分的時間都建立在加人,吃喝玩樂,開黑打王者榮耀上面,還跟客戶一起打,跟我說要維護好這種人脈關系。
我是做房產銷售的,初次跟同事小林見面他就加了我微信,然后隔了幾天才知道他跟我是正兒八經的老鄉。他開始問我有沒有群聊,要我把他拉進一些群聊里面,他說他要在群聊里面多加些人,建立自己的人脈圈子。
我頓時語塞,不曉得該說什么,只好很誠懇的跟他說:“我自己沒什么群,也不喜歡群聊”。
當時他說:“那你人脈關系差勁啊”。
我說:“差就差嘛,我又不靠朋友圈吃飯的”。
我又問他:“你為什么樂衷于加那么多人了,你有這個閑情還不如在現實生活中多交幾個好友,要么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足夠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這樣才會結交更多優秀的人”。
他說這你就不懂了吧:“銷售行業不就是講究人多力量大嘛,我多加些人,就多了些人脈,到時候有所需求可能會有希望找到我呀”。
我立馬風中凌亂,覺得跟他再交流下去可能自己的三觀都會打亂,因為他所認為的人脈就靠了一個朋友圈去維系,如果沒有了這個朋友圈了,那豈不是就沒人脈了。
如果盲目的去拓展人脈,加入各種“微信群聊”的意義就是去把人脈圈養大,或者說我非得有那個強迫癥想要把微信好友加到最大值,那么我深深懷疑你的精力值了。你有償的去處心積慮的經營著這些虛無縹緲的人脈,到不如去把自己修煉的強大,弄些真本事出來。
04
心理學家李松蔚分享過關于人脈的一個觀點,他認為可以不需要人脈,也一樣過的好,他可以不去找圈子而圈子也有的是辦法找到你。
其實人脈并不是刻意而為之,而是憑實力立足在一個放大的圈子里。你足夠優秀,那你的人脈圈也會因為你自身去發生變化。
有人說:“社會本是一個圓錐,每個人都會向上爬。如果你水平足夠高,那么接觸別的領域的人距離就會變短。如果你所處的位置低,那么你就會跟別的領域的人接觸的距離大。如果你想接觸到更多的人,那么你同要保持自己的質量,你水平高了,那么,你接觸的人也會向你接觸”。
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因為自身的能力弱,很多觀點都會變得狹隘,也會在這里面失去方向感。就像我那位同事,他一昧的認為多加了些人,他的圈子就會慢慢變大。殊不知,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不勞而獲,如果不往自己身上加些籌碼,那么你努力很久才養大的那些人脈圈子,其實正在殺死你自己真正的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