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下班回去晚了,就會在回家路上買兩根烤腸,作為我的晚飯之一。但是有一陣沒去買了,等再去買的時候,卻發現味道好像變了。
烤腸小哥瘦瘦的、高高的,開著一輛刷著粉色油溪的三輪車,后來有一次我再去買時,就好奇地問起他來:是不是換腸了?不如以前好吃了!
烤腸小哥告訴我:絕對沒有。接著我又說起:確實你家的腸比別人賣的更好一些,別人的好像都是淀粉。
然后他說了一段話,讓我覺得受益匪淺。
小哥說:自己的生意還不錯,是因為堅持讓送腸的廠家在這一帶只給自己供貨,并且成本也不低。
他還說原來有一陣顧客也說味道好像變了,那是因為腸的配料比例可能有些變化,然后他就第一時間反饋給廠家,于是又調整了一下。
壟斷貨源,成本比一般人高一些,再加上調料不同,自然也就和其他人區分開了,烤腸小哥的做法讓我恍然大悟。
我想,生活中做很多事也都是如此,那些勝出的人往往更具備核心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
如果只是因為技術不同,那么技術一致了,二者就趨于平衡,比如說大家都在同一個維度上努力,那就是內卷。
但是往往拉開差距的,可能是許多變量都不一樣。
比如小朋友,有的小朋友只是學習好,而有的小朋友不僅成績優異,也積極參與講故事、跳繩比賽等活動,又樂于助人,隨著時間的拉長,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就會更強,自然就會表現突出。
觀察那些優秀的同事,可能是善于交際,善于操作電腦,善于提出新創意等等,并不是只有一個方面優越,可能同時兼備幾個優點。
因此當我們發現在一個維度上無法優越時,不妨看開一些,從其他相關聯的或者周圍角度發展自己,讓這些成為給自己賦能的增量,增強不可替代性,這也是避免過于內卷的策略。
去年我們年級主任給我們開會時,她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錯位發展。針對一件事,大家都拼命干,最后大家的結果都差不多,但每個人都很累。
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針對不同的班級,挖掘內部積極因素,將它無限放大,每個班級凸顯每個班級的特色與風采,孩子們有所成長,避免無謂的內卷和較勁。
自那之后我也會在生活中、工作中多想一些,多做一些,從一個維度上不能勝出,那就試圖讓自己有更多的增量,給自己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