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差不多跟《南京條約》簽訂的同一時間,年近六旬的林則徐到達了伊犁。當(dāng)然他不是來旅游觀光的,他是戴著當(dāng)年虎門得罪洋人的所謂“辦善不力”和后期軍事失敗的罪名被革職流放到這荒蠻之地。
新疆——當(dāng)時似乎還不叫新疆——這個離海洋最遠的省份,成為了這位晚清名臣的最后政治歸屬地。他在大陸的腹地的最深處,應(yīng)該還是會夢見萬里之外的大洋波濤吧。
海洋是近代中國的噩夢,百余年的屈辱時光里,源源不斷的外寇從海洋上撲面而來,絡(luò)繹不絕的侵凌著這片古老的文明國度。而林則徐,則是茫茫華夏子民中,最早通過大海的波濤開眼望向世界的第一批人。
在他總督府的大門前張貼著這樣一副對聯(lián):“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然而他畢竟只能代表了一小部分人,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在當(dāng)時激勵奮進的世界狂潮中,要么依舊渾渾噩噩的過著討口飯吃的簡單生活,要么沉浸在天朝上國、人富物饒的無邊美夢中。
至于什么海納百川的姿態(tài),他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